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肿瘤临床医生科研学习 | 袁洋教授解读乳腺癌骨转移诊疗:从机制到临床,地舒单抗及生物类似药带来新突破
CCMTV肿瘤频道 2155次浏览
2025-11-26
图片


实体瘤中,骨转移是常见的转移途径,除乳腺癌外,前列腺癌和肺癌也易发生骨转移。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约65%至75%会出现骨转移;而在确诊骨转移的患者中,约55.5%会伴发骨相关事件。常见转移部位包括胸骨、肋骨、脊柱、骨盆和股骨,其中脊柱、骨盆及股骨属于承重骨,一旦发生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等事件,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期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的袁洋教授全面讲解骨改良药物的临床研究设计。





骨转移的临床现状与危害


图片展示了乳腺癌骨转移的影像学表现与常见临床症状。左侧影像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后严重变形,向后挤压导致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中间影像呈现左侧股骨明显溶骨性破坏,患者伴有剧烈疼痛及左下肢活动受限,需卧床且生活质量极差;右侧影像中,椎体与骨盆区域溶骨性转移显著,骨皮质轮廓模糊,并伴有软组织侵犯及肿块形成,导致患者疼痛、腰背部活动严重受限,翻身、坐起困难,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所以,骨转移作为乳腺癌的常见转移部位,其引发的骨骼并发症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图片





 骨转移的发生机制 


乳腺癌骨转移好发于椎体、骨盆等血供丰富、毛细血管网密集的部位,利于肿瘤细胞滞留并增殖形成转移灶。在转移灶形成过程中,肿瘤细胞释放的因子可刺激成骨细胞过量分泌RANKL。RANKL通过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破坏加剧,进而促进骨转移灶的增殖。因此,成骨与破骨活动的失衡,以及RANKL与其受体的结合,是驱动骨转移发生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图片





 骨改良药物的演进与选择 


针对骨转移,既往主要采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帕米磷酸二钠)进行治疗。其作用机制为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相关信号通路,诱导破骨细胞凋亡,从而减少骨破坏。新型骨改良药物地舒单抗通过靶向结合RANKL,阻止其与破骨细胞表面配体结合,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与功能,达到预防骨相关事件、治疗高钙血症及缓解骨转移所致骨痛的目的。该药推荐用法为120毫克,每4周皮下注射一次。因此,在乳腺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中,除依据分子分型进行系统性治疗外,联合骨改良药物亦是重要的治疗策略。根据CSCO BC指南,地舒单抗、唑来膦酸与伊班膦酸被列为骨改良药物的一级推荐。其中,地舒单抗因采用皮下给药方式更为便捷,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已成为乳腺癌骨转移临床实践中的常用治疗选择。

图片
图片
图片

骨改良药物的临床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双膦酸盐最初用于治疗高钙血症,随后逐步拓展至实体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药物迭代从早期的帕米磷酸二钠,逐步发展为唑来膦酸、伊班磷酸等。2010年后,基于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据,新型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在实体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中显示出明确疗效,并相继获得FDA批准用于预防上述疾病的骨相关事件。我国于2020年批准地舒单抗应用于实体瘤骨转移,并于2024年将其纳入医保目录。目前,该药物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图片





骨改良药物的临床研究设计要点


骨改良药物的临床研究设计主要从疗效、安全性与便利性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 疗效方面:关键评估指标包括影像学评估CT骨窗(依据RECIST标准判断溶骨性病变的修复情况)、临床症状改善(如疼痛减轻与活动能力提升)以及骨相关事件(SREs,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放疗与骨手术)的发生延迟或频率降低;此外,I型胶原交联C/N末端肽(CTx/NTx)、碱性磷酸酶等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也可作为疗效参考。

  • 安全性方面:需重点关注肾损伤与下颌骨坏死等不良反应。

  • 便利性方面:相较于需静脉给药的双膦酸盐,地舒单抗采用的皮下注射更具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骨放疗与骨手术属于治疗手段,但SREs的发生往往导致患者抗肿瘤治疗中断,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预防SREs是骨转移综合管理的重要目标。

图片
图片





 骨转移的标志物检测 


在生理状态下,人体骨骼的骨吸收与骨重建维持着动态平衡。骨转移则打破这一平衡,导致成骨与溶骨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是成骨标志物,其在常规生化检查中的异常升高常提示骨转移可能。而代表溶骨活性的核心指标是CTx/NTx,作为破骨细胞降解骨骼中成熟I型胶原的直接产物,它能灵敏、特异地反映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其特异性源于仅由骨骼中的I型胶原降解产生,不受其他组织或饮食因素干扰。CTx/NTx可经血液或尿液检测,其中尿液检测更具无创与便捷的优势。

图片
图片





 关键临床证据:地舒单抗疗效与安全性双重验证 


(一)136 研究:地舒单抗优于传统双膦酸盐

地舒单抗在肿瘤骨转移治疗中的关键III期临床研究,分别为244研究、136研究及103研究。其中244研究纳入人群涵盖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外的其他实体瘤患者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研究136与103分别聚焦于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的骨转移,这两种正是临床实践中骨转移发生率最高的瘤种。

图片

136研究纳入标准的包括:确诊乳腺癌骨转移、器官功能充分、血钙水平在2.0-2.9mmol/L范围内,肌酐清除率≥30mL/min;且排除既往使用过双膦酸盐的患者。该研究共纳入超过2000例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配,对比地舒单抗与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主要研究终点为至首次发生SRE的时间,设计为非劣效性检验;次要终点同样为至首次SRE的时间,但采用优效性检验进行评价。其他次要终点包括至首次及随后发生SRE的时间。此外,研究还设置了探索性终点,即治疗第13周时尿CTx/NTx水平较基线的变化百分比。基线特征涵盖年龄、ECOG状态、骨转移情况、既往SREs史、抗肿瘤治疗史及激素受体状态。两组患者中位年龄均在56-57岁左右,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占比分别为71%和72%,与临床实践中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更易发生骨转移的特点相符。

图片
图片

研究结果显示,与唑来膦酸相比,地舒单抗显著延长了至首次发生SRE的时间。截至研究终点,唑来膦酸组中位至首次SRE时间为26.4个月,而地舒单抗组尚未达到。此外,地舒单抗组每年每例患者SRE累计发生次数为0.45次,低于唑来膦酸组的0.58次。

综上,地舒单抗较唑来膦酸可显著推迟首次骨相关事件发生时间,并减少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的发生频次。这两个治疗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无显著差异。

图片
图片

该研究重点评估的不良事件包括严重感染性事件、新发性原发恶性肿瘤、下颌骨坏死、急性期反应(如发热、骨痛),以及血肌酐升高、肾功能衰竭、≥3级肾损伤相关不良事件等。数据显示,唑来膦酸组更易出现发热、骨痛、关节痛、肾衰竭及高钙血症;地舒单抗组以牙痛、低钙血症较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各类与肾毒性相关的不良事件,在唑来膦酸组的发生率更高。

图片

基于136研究结果,地舒单抗在延缓或预防乳腺癌骨转移患者SRE方面优于唑来膦酸,且总体耐受性良好。其皮下给药方式便捷,无需常规肾功能监测,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该研究结果于2010年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基于系列临床研究结果,地舒单抗获批准用于实体瘤骨转移适应症,目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图片

(二)真实世界研究:高危患者需联合手术干预

一项国外真实世界研究对地舒单抗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估。该研究纳入2012-2020年新诊断为实体瘤骨转移、年龄≥18岁的247例女性患者(中位年龄65岁,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在开始地舒单抗治疗后开展观察性分析。研究重点评估指标包括骨相关事件(SRE)的发生率、需手术干预的比例,并对发生SRE患者的脊柱不稳定肿瘤评分及四肢Mirels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纳入的患者中原发肿瘤类型以肺癌(28.7%)和乳腺癌(12.5%)为主。研究期间,共19例患者发生SRE,其中14例接受了手术干预。手术患者中,5例因脊柱或硬膜下病变接受治疗,9例因四肢病变需行手术治疗。

图片
图片

分析显示,发生SRE的患者在脊柱不稳定肿瘤评分方面显著高于未发生SRE的患者,四肢Mirels评分的平均值(10.7分)亦显著高于未发生SRE的患者(8分),这两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脊柱与四肢骨骼结构不稳定性的加剧,是导致SRE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图片

本研究结论表明,在接受地舒单抗治疗的骨转移患者中,脊柱不稳定肿瘤评分或四肢Mirels评分较高的患者更易发生SRE。因此,对骨转移患者进行规范的地舒单抗治疗管理至关重要,对于脊柱和四肢不稳定性评分较高的患者,应考虑早期手术干预以预防骨相关事件的发生。

图片

(三)新选择登场:生物类似药MW032实现等效验证

在国内地舒单抗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其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也在积极推进。由江泽飞教授与张少华教授牵头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比较地舒单抗与其生物类似药MW032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入组标准与136研究基本一致,排除既往曾使用地舒单抗,或入组前3个月内接受过双膦酸盐治疗的患者,符合条件者被随机分配至地舒单抗组或MW032组。研究主要终点设定为自基线至第13周时,尿N-末端肽/肌酐比值(uNTx/uCr)转换后的百分比变化。次要终点则包括相关指标变化、SRE发生率及安全性指标。

图片

基线数据显示,乳腺癌患者占比为47.2%。主要研究终点分析表明,从基线至第13周,生物类似药MW032与地舒单抗在uNTx/uCr的变化方面达到等效性标准。此外,地舒单抗组与MW032组在给药后的第5、13、25、37及53周,uNTx/uCr及碱性磷酸酶的平均值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在安全性方面,MW032组报告1例下颌骨坏死事件。两组在肾功能损伤及血肌酐升高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整体安全性特征相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类似药MW032与地舒单抗在疗效、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特征上均表现出高度相似性,符合生物等效性要求。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的上市,有助于提升药物的临床可及性,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更多患者能够从规范的骨改良治疗中获益。

图片






 总  结 



首先,通过136研究证实,靶向RANKL的地舒单抗相较于第三代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可显著延迟SRE发生时间并降低其发生频次,表现出更低的急性期反应及肾损伤风险。其次,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揭示,脊柱不稳定评分或四肢Mirels评分较高的患者在接受地舒单抗治疗期间仍具有较高的SRE发生风险,此类患者需积极评估手术干预的必要性,这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随着地舒单抗的广泛应用,其生物类似药MW032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在疗效、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方面均与原研药高度相似,其上市将有助于提升药物可及性,惠及更多患者。

综上,骨改良药物的临床发展路径清晰:通过机制创新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优化,借助真实世界研究快速回应临床实际问题,并基于严谨的RCT证据推动生物类似药的规范应用,骨改良药物的临床研究设计与抗肿瘤药物既有相似性亦有差异,未来研究可借鉴136研究及MW032等经典设计,构建更科学、高效的临床研究方案,促进骨转移治疗的进步与普及。




专家简介

图片

袁  洋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 肿瘤学博士

  •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医师

  • 北京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乳腺疾病分会委员




图片



— END —

CCMTV肿瘤频道视频号已上线!

图片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