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2025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 | 夏云龙教授:房颤抗栓治疗的平衡之道、革新之路与推广之策
CCMTV血液频道 3799次浏览
2025-11-25

图片

聚焦血栓与止血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2025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于10月17-19日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旨在推动学科理论向临床实践转化,助力降低血栓疾病负担。会议期间,CCMTV血液频道特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围绕房颤抗栓治疗的核心策略、技术变革与规范化诊疗路径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解析,为提升我国房颤综合管理水平提供专业见解与实践方向。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01

房颤抗栓治疗策略优化


房颤治疗近年来备受关注,随着老龄化进程和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房颤检出率持续攀升。夏教授强调:在房颤管理中,卒中预防始终是核心议题,而抗凝治疗则是房颤治疗的基石。平衡抗凝与出血风险需把握四个关键维度

一:基层抗凝意识提升

一方面我国房颤抗凝治疗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大型三甲医院抗凝处方率较高,但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患者的抗凝意识和获得感仍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抗凝治疗依从性问题亟待解决,即使是新型口服抗凝药,患者中途停药现象仍较普遍,这与房颤抗凝属于预防性治疗的特点密切相关。夏教授指出,后续进一步提升抗凝意识和科普推广更加重要。

二:风险评估工具优化

在血栓与出血风险评估方面,夏教授强调要科学运用CHA₂DS₂-VASc和HAS-BLED评分体系。目前血栓风险评估体系日益健全,性别因素逐渐淡化,中国人群的CHA₂DS₂-VASc评分也有专家共识提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出血风险评分高并非抗凝禁忌,HAS-BLED评分中的许多因素是可逆的,如血压控制、酗酒等,通过规范管理可有效降低出血风险。

三:特殊人群个体化管理

对于特殊人群的抗栓策略,夏教授建议实施个体化方案。冠心病患者,特别是ACS和PCI术后患者,严格控制三联抗栓时长,无高危血栓风险者尽量缩短至一周,即使高危患者也不超过一个月。此外,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肾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剂量,结合Child评分评估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选择,并为高龄人群选择循证证据充分的药物剂型。

四:左心耳封堵技术应用

夏教授特别指出,左心耳封堵技术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随着器械改进和术式成熟,围手术期风险从早期的2%-5%明显降低。虽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其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在卒中预防方面具有非劣效性,同时显著降低出血风险,并在认知功能障碍改善方面展现出潜在价值。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指南推荐级别已达2A类及以上推荐,体现了在该领域我国的相关技术理念走在国际的前沿。

夏教授总结,随着现在治疗技术的进步,抗凝药物的更成熟地使用,在结合不同患者人群,细分不同患者适应症的基础上,房颤患者治疗也会逐渐完善,更多的患者将受到更合理的抗凝治疗,更好的获益。


02

房颤抗栓治疗新格局


夏教授首先明确,虽然近年来房颤抗栓治疗受到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诊疗技术逐渐成熟,但依旧面临三个关键问题第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有限;第二,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不佳第三,现有评分体系存在局限性,无法充分纳入个体化危险因素。在这个基础上,抗凝治疗策略更需要多模态数据的推动和整体考量,运用现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去完善。

在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条件下,无症状房颤的检出率和更加精确的房颤负荷评估为后续的精细化管理创造了条件。结合人工智能的技术推动,下一步将针对上述的三个关键方向进行提升

第一:AI技术赋能基层诊疗

针对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能够有效帮助基层医生掌握抗凝知识,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夏教授特别提到,这项技术已经在一些中心开始实践,通过将辅助决策系统落实到基层,显著改善了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

第二:智能系统提升治疗依从性

对于患者依从性问题,夏教授指出,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和药物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通过移动终端等常用技术手段,为基层医生和患者提供持续支持,改善房颤的长期管理效果。

第三:大数据优化风险评估体系

关于评分体系的局限性,夏教授详细介绍了基于多模态专病数据库的解决方案。他所在医院搭建的全国首个长周期多模态心血管专病数据库,收录了近15年所有住院患者数据,包括患者的房颤风险因素,评分依据,治疗方案和后续随访情况等,综合大数据分析突破传统评分系统的局限,帮助实现更精准的血栓出血风险评估。

此外夏教授表示,可穿戴设备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通过监测房颤复发风险与负荷,为抗凝策略的个体化调整提供新依据,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促进房颤综合管理的深入发展。


03

房颤抗栓规范推广路径



推动房颤抗栓规范化诊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多措并举。夏教授指出,基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必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控网络,通过体系化建设推动房颤抗栓治疗的规范化进程。

其一:房颤中心体系建设

夏教授强调,国家层面推动的房颤中心建设是规范化诊疗的重要基础。通过大力推进全国多地各种形式的房颤中心发展,建立统一的诊疗标准,有效提升了基层医院的房颤管理水平。这些中心不仅规范了诊疗流程,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大型三甲医院对基层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其二:多元化医联体模式

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夏教授介绍了多种创新模式。除了常规的多医院医联体外,还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医共体托管基层医院等具体形式。他特别分享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实践经验:通过托管大连甘井子区医院、派驻专家到庄河市中心医院建立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庄河院区等举措,有效提升了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惠及基层患者。

其三:创新科普教育模式

夏教授特别指出,患者教育是规范化诊疗的重要环节。在新媒体时代,要充分利用短视频等创新形式,借助"网红医生"等新兴力量,积极推进房颤和抗凝知识的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为规范化治疗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最后夏教授总结,通过完善国家机构体系建立、各级医院医联体建立、医生针对医联体不同的下沉、基层医生和患者的科普推进的四层架构,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完整的房颤管理网络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良好格局。未来还需要持续推进各个环节的实质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各级医院的房颤管理意识,最终让更多患者从规范化诊疗中获益。





  夏云龙 教授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院长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美国心律学学会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理事会常务 理事

  •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8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及参编书籍10余部,主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17部;申请及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10项,成功实施专利权转让,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市级科技奖励10余项。

编辑 | ddd

审核专家|夏云龙教授








本平台致力于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医学信息。请注意,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也不应被用作诊疗指导。如果将这些信息用于非医学信息了解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描述和观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 END —
图片

CCMTV临床频道注册会员数据突破210万+,平均每日更新视频及资讯内容300余条,目前拥有医学视频数量10万+,累积时长达185万+分钟,致力于打造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平台。CCMTV药械营销推广覆盖开发期(上市前)、导入期(上市)、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通过CCMTV朱雀AI大模型,实现权威精准触达和智能反馈分析,助力药械推广进入数字化闭环营销时代。




发送
CCMTV血液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