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2025 SIBCS丨袁芃教授:ADC药物引领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多维度决策优化临床实践
CCMTV肿瘤频道 4385次浏览
2025-11-20



图片

2025年11月14-15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支持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 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廿廿不忘,生生不息”为主题,在创办二十周年这一里程碑时刻,汇聚了国内外乳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回首峥嵘岁月,共绘未来蓝图。会议期间,CCMTV特邀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结合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系统阐述了以ADC药物为代表的精准治疗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并对多靶点并存下的临床决策路径和晚期骨转移的综合管理分享了独到见解,为我国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与实践指引。



Q1

精准诊疗已成为乳腺癌领域的核心方向。对于三阴性乳腺癌这类难治性亚型,除了传统化疗,还有哪些精准治疗策略(如靶向治疗、ADC药物、免疫治疗等)?在临床应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如ADC药物,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对于HER-2低表达和TNBC患者,当TROP-2、HER-2等多个潜在靶点并存时,制定用药策略是一个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疾病生物学特征及患者个体情况的综合决策过程。其核心在于对治疗机会进行战略性排序,而非简单的靶点匹配。

具体而言,主要考量以下几方面因素:

循证医学证据的直接性与特异性是首要决策依据。以戈沙妥珠单抗(TROP-2 ADC)为例,其临床应用基于ASCENT研究。该研究纳入既往接受过至少二线系统治疗的转移性TNBC患者,结果证实其可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这一直接、特异且专门针对TNBC人群的证据,确立了其在TNBC后线治疗中的标准地位。而另一种抗HER-2 ADC药物,德曲妥珠单抗的证据则主要源于DESTINY-Breast 04研究,该研究证实其在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疗效优于单药化疗,其中亦包含部分TNBC患者。尽管该亚组亦显示出优势,但其所占比例较低,证据级别相对有限。因此,在决策时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疗效更确定、证据级别更高的治疗方案。

第二个考量的因素是肿瘤生物学行为与药物特性。从疾病侵袭性和内脏转移来看,对于伴有肝转移等内脏危象、肿瘤负荷大、疾病进展迅速的晚期TNBC患者,ASCENT研究中此类患者比例较高,证实了戈沙妥珠单抗在这类患者中具有明确的生存获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优先考虑戈沙妥珠单抗。另一方面,转移部位的特征也直接影响治疗决策。德曲妥珠单抗的相关研究(DESTINY-Breast 12和DESTINY-Breast 06)显示,对于存在脑转移,特别是活动性脑转移的HER-2低表达TNBC患者,该药物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均表现出一定的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基于这一特性,对于此类患者,德曲妥珠单抗的治疗优先级应相应提高。

第三个考量在于生物标志物表达水平。尽管目前TROP-2抑制剂尚未将TROP-2表达水平作为用药的明确指征,但多项研究显示,TROP-2表达水平与治疗获益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若患者检测显示TROP-2为高表达,则在临床决策中可更倾向于选择TROP-2抑制剂。另一方面,HER-2低表达本身被视为一个连续的生物学谱系,涵盖从HER-2低表达、超低表达至HER-2(0)的完整范围。在这一连续变量中,研究数据提示,HER-2免疫组化评分为2+且ISH检测为阴性(即IHC 2+/ISH-)的患者,相较于IHC 1+的患者,从德曲妥珠单抗治疗中获益的可能性相对更高。这一差异也可作为个体化药物选择时的参考依据。

第四,必须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特征与患者的合并症情况。不同ADC药物具有独特的不良反应谱,例如戈沙妥珠单抗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和口腔炎,而德曲妥珠单抗则需重点关注间质性肺病/非感染性肺炎风险及胃肠道反应等。因此,必须根据患者基础疾病和器官功能状态个体化选择。对于有显著间质性肺病或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德曲妥珠单抗;而有慢性肠炎或中性粒细胞低下风险高的患者,则需要对戈沙妥珠单抗进行更严密的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

综上,临床决策需整合疗效证据、转移部位特征、生物标志物表达以及安全性谱等多维度信息,通过全面评估才能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ADC药物。

Q3

骨转移是晚期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管理需要“全身治疗”与“局部干预”的紧密结合。在您的临床实践中,如何系统性地权衡这两者的关系?

图片

骨转移是晚期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其管理需遵循相关指南与共识。在临床管理中,协调全身治疗与局部干预的关系是临床实践的核心与难点。这并非简单的顺序问题,而是基于动态风险评估与治疗目标导向的连续性决策过程。

具体而言,首先需明确治疗目标。若患者除骨转移外,尚合并肺、肝、脑等其他脏器转移,则全身治疗居于主导地位,旨在控制全身性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此为管理的根本。在全身治疗有效控制病情的基础上,若患者仍存在疼痛或病理性骨折风险等症状,则需考虑局部干预,其目的在于处理局部并发症、缓解症状、保障生活质量,形成关键支撑。

其次,转移部位的肿瘤负荷也直接影响策略选择。对于孤立性或低负荷的骨转移,尤其是存在潜在根治机会的患者,可优先采取局部治疗手段(如放疗或手术),最大限度降低局部肿瘤负荷,为后续全身治疗创造更有利条件。

另外,骨转移灶的“风险分层”是决定局部干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关键。对于高风险的骨转移灶(如承重骨或脊柱转移),局部干预刻不容缓,通常需经多学科团队会诊,决定采用放疗、手术内固定或联合治疗,并与全身治疗同步启动。而对于低风险的非承重骨(如肋骨、颅骨)成骨性转移,则优先全身治疗,同时联用骨改良药物(如地舒单抗),以预防骨相关事件,局部干预仅作为后续姑息止痛的备选手段。

总体而言,骨转移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动态变化,综合运用各类治疗手段,在追求最佳疗效的同时,始终将维护患者生活质量作为核心目标。

 总 结 

在当前乳腺癌诊疗领域,精准治疗理念正深刻重塑TNBC的治疗格局。以靶向TROP-2的戈沙妥珠单抗和靶向HER-2的德曲妥珠单抗为代表的ADC药物,通过单药或联合治疗模式,在多项重要研究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价值,为晚期患者提供了突破性的治疗选择。然而,其广泛应用仍面临肿瘤异质性、生物标志物检测标准化不足、耐药机制复杂及药物可及性受限等多重挑战。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多靶点并存的复杂情况,需综合循证医学证据强度、肿瘤生物学特征、转移部位特点、生物标志物表达谱及患者合并症等多维度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展望未来,随着ADC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阐明、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持续探索、耐药机制的逐步突破以及药物可及性的不断改善,TNBC的精准治疗体系将朝着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向持续演进。通过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策略的深度融合,有望为全面提升患者生存预后与生活质量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图片



袁芃   教授














  •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导师 博士后导师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与交流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

  •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 理事长

  • 第五届“人民名医

  • 全国三八红旗手



本平台致力于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医学信息。请注意,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也不应被用作诊疗指导。如果将这些信息用于非医学信息了解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描述和观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 END —

图片

CCMTV临床频道注册会员数据突破210万+,平均每日更新视频及资讯内容300余条,目前拥有医学视频数量10万+,累积时长达185万+分钟,致力于打造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平台。CCMTV药械营销推广覆盖开发期(上市前)、导入期(上市)、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通过CCMTV朱雀AI大模型,实现权威精准触达和智能反馈分析,助力药械推广进入数字化闭环营销时代。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