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2025 CCHIO丨杨犇龙教授:中国智慧破局乳腺癌诊疗,全程管理筑牢骨健康根基
CCMTV肿瘤频道 2762次浏览
2025-11-20
图片



前言

    2025年11月6日至9日,万众瞩目的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春城昆明隆重举行。本届大会聚焦肿瘤诊疗创新,共享科研突破,共同构建“防-筛-诊-治-康”肿瘤防治体系的新范式,以整合之力精准提升肿瘤防治水平,绘就“健康中国”肿瘤防控新图景。会议期间,CCMTV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杨犇龙教授,围绕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前沿进展、中国原创药物研究突破以及骨转移综合管理策略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解读,为推动我国乳腺癌诊疗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与临床启示。


图片

CCMTV

您认为本届大会“中国原创”系列议题的设置,对于推动我国乳腺癌诊疗方案的本土化和个体化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图片

杨犇龙 教授

    近年来,我国原研药物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在国内学术平台,还是在ESMO、ASCO这类国际顶级会议上,中国学者的声音愈发响亮,频频亮相最高讲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我国本土制药企业在原创药物研发上所取得的扎实成果。这些成果不仅逐步改写临床指南,也显著提升了我国患者的药物可及性。

    过去,许多进口药物价格昂贵且获取渠道有限。而如今,国内企业正在快速跟进并实现多方面突破。以往我们在“first in class”乃至“second in class”药物研发中参与有限,但现在,一些本土企业不仅实现了“first in class”的突破,更在部分领域达到了“best in class”的高度,这对广大患者来说,无疑是重要的福音。

    借此机会,我也呼吁国家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持续提升国产原研药物的患者可及性。例如,推动更多创新药尽早纳入医保,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要兼顾企业研发积极性,营造患者、企业和社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图片

CCMTV

本次会议多位专家聚焦ADC药物、新辅助治疗等前沿方向,结合您在乳腺癌外科与综合治疗领域的经验,您认为当前中国原创研究应如何进一步突破关键临床实践难题?

图片

杨犇龙 教授

    今年可以称为ADC药物的“大年”,已不仅是“元年”,而是成果愈加丰富、影响愈加深入的一年。ADC药物在乳腺癌关键治疗领域持续取得重要突破。例如,在刚刚落幕的ESMO大会上,DB-05与DB-11研究进一步推动DS-8201这一明星ADC药物向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与辅助治疗阶段拓展,从过去的晚期解救治疗向前延伸,有望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与此同时,国内原研ADC药物,例如SKB-264、SHR-A1811等,也在晚期一线及新辅助治疗场景中展现出积极疗效。

    展望未来,我认为ADC药物的角色将发生重要演变:从以往用于挽救难治病例,逐步转变为可与新型靶向药物(如CDK4/6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联合的“骨架药物”,从而逐步取代传统化疗的某些地位。这一趋势将有助于更多高肿瘤负荷、高复发风险的早期患者实现真正治愈,避免疾病进展至晚期或发生转移复发,从而在节约医疗资源的同时,为患者争取更光明的未来。

图片

CCMTV

乳腺癌骨转移的全程管理涉及多学科协作,在整合肿瘤学理念下,您认为外科医生在骨转移患者治疗决策中应如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图片

杨犇龙 教授

    骨健康是乳腺癌整合治疗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一环。首先,骨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其次,在整个疾病管理过程中,骨相关事件也较为常见,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可能制约整体治疗效果。作为诊疗流程中的“守门员”与一线实施者,外科医生应当积极承担起骨健康管理的责任。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密切关注患者的主诉,一旦出现骨相关事件的早期迹象,应及时启动筛查与评估。若确诊骨转移,则应积极推动规范的综合性治疗,包括系统治疗的调整、骨靶向药物(如地舒单抗)的合理使用,以及适时引入放疗或外科干预。外科医生应主动将骨保护理念整合进患者的全程管理体系中,从而在整体治疗策略中发挥更核心、更积极的作用。



总结

    当前,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正在深刻重塑乳腺癌的治疗格局,而骨转移的规范管理则是保障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石。一系列研究证实,以T-DXd、Dato-DXd、SHR-A1811等为代表的新一代ADC药物,在乳腺癌不同阶段与分子分型中均展现出卓越的疗效与可靠的安全性,为多样化临床场景下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有力支持。在骨转移综合管理方面,以地舒单抗为代表的骨靶向药物结合多学科协作模式,已成为控制症状、预防SREs的有效路径。

    展望未来,随着ADC药物联合治疗策略的持续探索、耐药机制的逐步破解,以及骨健康全程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乳腺癌诊疗体系有望进一步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迈进。最终为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其生活质量这一双重目标的实现,注入新的动力。



专家简历

图片

杨犇龙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副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师从吴炅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乳腺癌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组 副召集人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整合防筛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专家工作组 专家委员 

中国医促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St Gallen乳腺癌大会青年教育及社交媒体大使

中关村微创联盟乳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复旦大学医学科普青年联盟理事

《有点不医杨》系列视频节目创始人


本平台致力于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医学信息。请注意,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也不应被用作诊疗指导。如果将这些信息用于非医学信息了解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描述和观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 END —

图片

CCMTV临床频道注册会员数据突破210万+,平均每日更新视频及资讯内容300余条,目前拥有医学视频数量10万+,累积时长达185万+分钟,致力于打造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平台。CCMTV药械营销推广覆盖开发期(上市前)、导入期(上市)、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通过CCMTV朱雀AI大模型,实现权威精准触达和智能反馈分析,助力药械推广进入数字化闭环营销时代。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