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2025 SIBCS|郑亚兵教授:乳腺癌精准治疗新进展与骨转移管理策略
CCMTV肿瘤频道 4999次浏览
2025-11-19

图片

2025年11月14-15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支持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廿廿不忘,生生不息”为主题,在创办二十周年这一里程碑时刻,汇聚了国内外乳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回首峥嵘岁月,共绘未来蓝图。值此盛会之际,CCMTV特邀浙江省肿瘤医院郑亚兵教授,围绕乳腺癌精准治疗与骨转移管理等前沿热点,分享其独到见解与临床经验。



Q1

近年来,CDK4/6抑制剂重塑了HR+/HER2-乳腺癌的治疗格局。请您结合本次大会以及最新研究动态,谈谈在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领域,有哪些重要进展值得关注?

图片

近年来,CDK4/6抑制剂的应用显著重塑了HR+/HER2-乳腺癌的治疗格局,尤其在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在2025年ESMO年会上公布的长期随访数据进一步巩固了CDK4/6抑制剂的辅助强化治疗地位。其中,monarchE研究公布了7年生存随访结果,显示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ET)组的7年总生存(OS)率达到86.8%,与单用ET相比,OS绝对获益为1.8%,同时死亡风险降低了15.8%,这成为目前CDK4/6抑制剂用于HR+/HER2-高危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中随访时间最长、数据成熟度最高的研究。另一项关键研究NATALEE则更新了5年随访数据,表明瑞波西利联合非甾体芳香酶抑制剂(NSAI)在中高危患者(包括淋巴结阳性及部分淋巴结阴性患者)中,持续改善无侵袭性疾病生存(iDFS),复发或死亡风险相对降低28%,5年iDFS绝对获益达4.5%,并显示出OS的积极趋势,死亡风险降低20%。

在临床应用方面,精准选择治疗人群是核心关注点,当前共识认为风险越高的患者从CDK4/6抑制剂辅助强化治疗中的绝对获益可能越大,临床决策需综合评估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分级、Ki-67指数以及基因检测评分(如Oncotype DX)等多种因素。同时,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日益重要,术后动态监测循环肿瘤DNA(ctDNA)可提示微小残留病灶(MRD)的存在,此类患者可能更易从CDK4/6抑制剂或新型联合方案中获益。此外,管理不良反应以保障治疗依从性至关重要,不同CDK4/6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谱存在差异,例如阿贝西利常见腹泻,而瑞波西利则多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医生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优化副作用管理,确保足疗程治疗完成。

而关于未来的探索方向,一个前沿概念是靶向肿瘤休眠细胞。这些“冬眠”的细胞是未来复发隐患,初步研究提示CDK4/6抑制剂或能清除这类细胞,这可能成为其预防复发的新机制。

Q2

乳腺癌步入了精准个体化治疗时代。在HR+/HER2-这一乳腺癌群体中,面对多样化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和靶向治疗选择,临床医生应如何系统结合患者特征制定最合理的个体化方案,以实现更好的精准治疗?

图片

在HR+/HER2-乳腺癌步入精准个体化治疗时代的背景下,临床医生需遵循“先分层、再匹配、后动态调整”的系统逻辑,将生物标志物的精准筛选与患者个体适应性深度结合,以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首先,应以生物标志物为核心建立分层框架,精准筛选获益人群。激素受体状态是基础,需确认ER/PR表达强度,对ER 1%-9%的弱阳性患者应结合Ki-67、ctDNA等指标判断是否需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增殖指数Ki-67是关键指标:Ki-67<10%的低增殖患者优先单纯内分泌治疗;10%-20%的中增殖患者需结合淋巴结状态和21基因检测结果,中高危者建议加用CDK4/6抑制剂;而Ki-67>20%的高增殖患者则无论淋巴结状态均应考虑联合治疗。驱动基因突变同样重要:PIK3CA突变晚期患者优先考虑联合PI3Kα抑制剂;ESR1突变患者建议换用新型SERD或联合治疗方案;RB1缺失患者则应避免使用CDK4/6抑制剂。基因检测方面,21基因RS评分<11分的低危患者适合单纯内分泌治疗,RS 11-25分需结合其他指标,RS≥26分的高危患者建议强化治疗。术后ctDNA监测可指导治疗强度,阳性提示需强化治疗,持续阴性则可考虑降级治疗。

在此基础上,需结合患者临床特征优化方案适应性。年龄与生理状态需重点考量:年轻患者(<40岁)如需卵巢功能抑制(OFS),优先选择GnRH激动剂(如亮丙瑞林),避免卵巢切除;合并生育需求者,可在治疗前冻存卵子,选择对卵巢毒性低的方案(如AI+CDK4/6抑制剂,而非化疗);老年患者(≥70岁)合并基础疾病时需优先选择毒性较低的药物,并使用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折风险。合并症管理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应避免PI3Kα抑制剂,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慎用AI类药物,对腹泻耐受差的患者应避免阿贝西利。疾病阶段也影响决策:早期患者以治愈为目标,强调长期耐受性;晚期患者则需在延长生存与生活质量间取得平衡。

最后,通过动态监测实现治疗的持续优化。疗效监测需定期进行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评估,出现进展时应通过ctDNA或组织活检明确耐药机制。耐药后需及时调整方案:CDK4/6抑制剂耐药伴ESR1突变可换用SERD联合治疗方案,PI3K抑制剂耐药可转向mTOR抑制剂或化疗。安全性监测需定期检查血常规、血糖和骨密度等指标,出现3级以上毒性时应优先调整剂量而非停药,确保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平衡。

总之,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经历生物标志物分层精准筛选、临床特征匹配优化适应、动态监测持续优化的完整逻辑链,最终实现让合适的患者在合适的时机采用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Q3

骨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您认为临床上应如何统筹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骨相关事件发生的风险?

图片

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的核心原则是以全身肿瘤负荷为中心,遵循“系统治疗为主、局部治疗精准补位”的策略,同时全程贯穿骨保护治疗,以实现“控肿瘤+保功能+防骨事件”的三重目标。

系统治疗是全局控制的基础,应优先根据分子分型选择相应的一线方案,如HR+/HER2-型采用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型采用抗HER2治疗,三阴性型考虑化疗或免疫治疗,从根源上减少骨转移进展风险。同时,所有骨转移患者无论是否出现骨痛或骨相关事件,只要无禁忌症,均应全程联合使用地舒单抗或双膦酸盐,这是降低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的关键措施。

在此基础上,局部治疗发挥着精准干预的重要作用。放疗主要适用于有症状的骨转移,如中重度骨痛或伴有神经压迫的脊柱转移,可快速缓解疼痛并预防骨折发生;对于寡转移灶(≤5个转移灶)还可采用立体定向放疗,争取达到局部根治。手术则主要针对高风险骨转移病灶,包括即将发生骨折的长骨、不稳定的脊柱转移或已发生病理性骨折的情况,通过内固定、骨水泥填充等方式恢复骨骼结构稳定性,避免功能丧失。

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动态调整治疗策略。初诊广泛骨转移患者应先启动系统治疗联合骨保护药物,待肿瘤得到控制、症状缓解后,再对残留的症状性病灶补充局部放疗。而对于寡转移患者,则可在系统治疗基础上早期介入局部根治性治疗,以降低进展风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建议每3-6个月通过骨扫描、CT或MRI等影像学手段监测骨转移状态,根据症状变化和肿瘤负荷及时调整局部治疗时机,既要避免治疗不足,也要防止过度治疗,最终实现个体化精准管理。

 总 结 

乳腺癌诊疗已步入精准治疗的新纪元。CDK4/6抑制剂等新型药物的崛起,不仅改写了晚期患者的生存结局,更在辅助治疗领域不断开疆拓土,为治愈带来新的希望;骨转移综合管理策略的日臻成熟,则有力保障了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展望未来,随着对耐药机制、肿瘤微环境等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入,以及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转化,乳腺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必将迈向更高台阶,最终实现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最优治疗选择的宏伟愿景。



图片



郑亚兵  教授














  • 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YBCSG)副主任委员

  • 浙江省转化医学学会精准医学分会会长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浙江省医师协会乳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浙江分会常委

  • 浙江省抗癌协会无呕管理专家组副组长

  •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乳腺肿瘤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本平台致力于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医学信息。请注意,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也不应被用作诊疗指导。如果将这些信息用于非医学信息了解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描述和观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 END —

图片

CCMTV临床频道注册会员数据突破210万+,平均每日更新视频及资讯内容300余条,目前拥有医学视频数量10万+,累积时长达185万+分钟,致力于打造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平台。CCMTV药械营销推广覆盖开发期(上市前)、导入期(上市)、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通过CCMTV朱雀AI大模型,实现权威精准触达和智能反馈分析,助力药械推广进入数字化闭环营销时代。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