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文献速递|当强迫遇见精神病性症状,大脑会有哪些不同?
CCMTV精神频道 2155次浏览
2025-11-0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片

研究前沿: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强迫症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差异 

你知道吗,有些强迫症患者还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例如妄想或幻觉体验。这到底是偶然现象,还是提示着更深层的大脑机制?一项来自埃及的最新研究,探讨了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患者在临床表现和脑影像上的差异。

图片


1

介绍

强迫症复杂多样,其中一个必须关注的现象是强迫往往与精神病性症状并存。一项来自埃及的研究显示:一些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中,强迫症状的出现率达47%。

有学者认为,这可能只是两种症状的偶然相遇;也有假说提出,精神病性症状可能诱发强迫症状;更引人深思的是,它们或许是同一潜在疾病机制的不同“面孔”或表现形式。

诊断的挑战: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区分强迫症的侵入性思维和妄想,困难而重要。当强迫观念被患者归因于外部获取时,就可能与幻听体验相似。这些症状上的重叠,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其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被忽视的角落:长期以来,多数研究都倾向于排除共患精神病性障碍的患者。然而,有证据表明,强迫症患者罹患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风险更高,且精神病家族史可能与强迫症的治疗抵抗有关。

脑影像研究发现,无论是强迫症还是精神分裂症,都涉及大脑中一个重要的通路——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CSTC)环路。这个环路就像大脑的“信息高速公路”,包含了腹侧纹状体、颞叶、海马体、杏仁核、眶额皮质、前扣带回等多个关键区域。这提示我们,两种疾病可能共享部分神经基础。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患者,他们的大脑结构有何独特性?是本次研究的焦点。研究团队旨在探究这类患者的临床和脑影像特征,以评估他们是否应被视为一个独特的强迫症亚型。


2

方法



谁参与了研究?

招募自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医院

纳入标准:年龄18-55 岁、明确诊断为强迫症

排除标准:DSM-IV的其他轴 I 障碍、年龄<18或>55

共招募 121 名强迫症患者。所有被试均未接受针对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其中,15名被试者因共病精神障碍(14 例)或神经系统疾病(1 例)被排除。6名被试因无法耐受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检查被排除。最准纳入了100名强迫症患者。

研究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了每位被试的人口学和临床数据

第二阶段,60名(每组被试30名)组成的子集接受DTI检查




DTI

DTI是一种先进的脑影像技术,能够追踪水分子在大脑白质中的扩散方向。通过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率”(MD)等指标,DTI能间接反映白质纤维束的微观结构和完整性。本研究利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 (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 TBSS) 分析了两组患者的DTI数据。




神经影像学评估

所有被试都进行了DTI扫描,采用短采集时间和即时处理。

使用Explore DTI处理DTI数据。




统计分析

用SPSS 29.0分析。线性模型中的ANCOVA分析比较无精神病性症状的OCD被试和有精神病性症状的OCD被试的DTI结果。DTI的统计分析包括:使用Randomize v2.1 (FSL) 进行全脑统计分析。采用TFCE方法(置换5000次)校正。TBSS用于评估FA作为白质完整性的标志物。提取MD值,并确定了OCD组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OCD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簇体积。估计了其他白质弥散张量成像参数的值:轴向弥散率(Axialdiffusivity:轴突损伤的指标);以及径向弥散率(轴突脱髓鞘的指标)。


3

结果



关键发现:伴精神病性症状

强迫症患者一系列独特的特征

(1)精神病性症状的意外高发

研究发现,多达39%的强迫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这一比例高于以往研究,可能反映了在临床实践中这类症状容易被低估和漏诊的情况。

(2)更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失业率更高

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相比,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患者失业率显著更高。这进一步证实,阳性症状(如妄想)与更严重的社交和职业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3)不同的临床表型:自知力与病程的差异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在强迫症状的“抵抗”和“控制”上得分更低,但在“自知力”和“病理性怀疑”上得分更高,这提示他们可能对自己患病状态认识不足。有趣的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病程显著更短,平均既往发作次数也更少。

(4)大脑白质结构的独特改变——体积缩小与弥散率降低

虽然两组间在FA值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患者在多个大脑白质束中显示出体积显著减小,包括连接丘脑、皮层、边缘系统的关键通路,如丘脑前束、皮质脊髓束、扣带束、海马束以及胼胝体等。

此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患者右侧海马束的MD值也显著降低。海马体与记忆和情绪调节高度相关,其异常改变与精神分裂症中观察到的脑体积减少及精神病性症状的生物标志物相吻合。

(5)精神病性症状越严重,某些白质束的结构异常可能越明显

研究发现,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中,这些受损的白质束体积与BPRS总分及多个精神病性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人口学与临床特征对比

除就业外,两组间的人口学特征未观察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OCD失业人数显著更多。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OCD相比,无精神病性症状的OCD表现出显著更长的平均病程和显著更多的平均既往发作次数(表1)。

图片




Y-BOCS和BPRS

与伴有精神病性特征的OCD受试者相比,无精神病性特征的OCD受试者在“抵抗强迫”和“控制强迫”方面得分显著更高,但在“自知力”和“病理性怀疑”方面得分显著更低(表2)。

图片

在BPRS评分中,与无精神病性症状的OCD相比,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OCD受试者在BPRS总分、躯体担忧、联想散漫,作态、夸大、敌意、猜疑、幻觉行为、不合作、不寻常思维内容和定向障碍方面的得分显著更高(表2)。且BPRS总分与既往发作次数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负相关(表3)。

图片




DTI比较

协方差分析(ANCOVA)将就业状况作为关注的协变量纳入分析,结果显示,在FA无显著差异(表4)。

图片

体积方面, ANCOVA结果表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OCD在右侧丘脑前束、左侧丘脑前束、左侧皮质脊髓束、右侧皮质脊髓束、左侧扣带束、右侧扣带束、右侧海马束、胼胝体压部钳、胼胝体膝部钳、左侧额枕下束、右侧额枕下束、左侧上纵束、右侧上纵束和右侧纵束中均表现出体积显著减小(表5)。

图片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OCD受试者在右侧海马束中MD显著降低(表6)。

图片




Y-BOCS、BPRS与DTI的相关性 

我们对病程、既往发作次数、Y-BOCS总分、BPRS总分与DTI显示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白质束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一致的趋势是,这些白质束与BPRS总分以及几个单独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表7)。

图片


3

讨论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一个临床亚组?

研究结果强烈支持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患者可能构成一个临床亚组。他们不仅在职业功能、精神病理学症状严重程度和自知力方面有所不同,大脑白质的结构改变也呈现出特异性。这提示我们在诊断、评估和治疗强迫症时,应更关注精神病性症状的潜在存在。

对诊疗的启示:

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强迫症在不同精神病性症状水平下的细微临床表现,为关键的诊断考量和潜在的治疗意义提供了启示。研究揭示了精神病理学的一个重大挑战。强迫症症状学的主流概念与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中识别出的妄想及其他主观异常表现之间存在重叠。

DTI:

虽然在衡量白质完整性的核心指标——各向异性分数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患者之间未观察到显著差异,这与一些过往研究的结果略有不同,也恰恰凸显了强迫症DTI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更多细致的探索。但是我们深入的分析仍揭示了令人关注的改变:

研究显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患者在多个关键脑区出现了灰质体积的显著减小。这些区域的体积变化,尤其是在像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这种与高级认知、执行功能和情绪调节紧密相关的区域,都与先前的研究结果吻合,暗示着大脑信息处理中心的功能可能受到影响。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患者在右侧海马束的平均弥散率(MD值)出现了显著减小。MD值反映了水分子在组织中弥散的平均程度,其降低可能提示白质纤维的致密化或微结构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与精神分裂症中常见的脑体积减少,特别是海马体的缩小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些学者提出,海马相关的体积和微结构变化,或许能作为精神病性症状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帮助我们更早地识别和理解这类复杂的临床表现。

此外,白质的改变与更长的疾病病程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这与ENIGMA等大型多中心研究的发现不谋而合。这可能提示,大脑白质的结构性变化可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疾病进展下逐渐演变。

参考文献:Shaker NM, Aly El-Gabry D, Abdel Aziz K, etal. Clinical and neuroradiological differences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with and without psychosis. Psychiatry Res. 2025 Jun;348:116472. 

编辑:张娜



发送
CCMTV精神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