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好西例 | 西达本胺破局双表达DLBCL,个体化长程管理助力持续缓解
CCMTV血液频道 1422次浏览
2025-11-05
图片

双表达淋巴瘤(DEL)是指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YC与BCL2基因未发生重排, 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MYC蛋白表达率≥40%、BCL-2蛋白表达率≥50%的一种亚型。该亚型具有侵袭性强、标准治疗方案缓解率低及易复发的临床特点。传统R-CHOP方案对其疗效有限,患者长期生存不佳,尤其在面对高危、高龄或伴有生育保护需求等复杂临床情况时,治疗策略的选择更为困难。因此,探索能够实现深度缓解并长期控制疾病的联合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前DEL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本期我们邀请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晓波教授、张旗医生与唐博医生,分别分享一例伴有生育需求的年轻低危患者和一例多部位侵犯的老年高危患者的双表达DLBCL诊疗过程,共同探讨西达本胺在诱导缓解、维持治疗及个体化综合管理中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Part 1


1例伴妊娠需求的年轻

低危双表达DLBCL病例分享

图片

病例简介

患者为32岁有生育需求女性,因“发现左侧扁桃体肿物1个月”就诊。于2024年10月进食后自觉左侧扁桃体表面出现一质软肿物,触碰易出血。颈部CT显示口咽左侧壁增厚伴左颈部淋巴结肿大。2024年11月4日于外院行左侧扁桃体及肿物切除术,病理确诊为B细胞型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1月11日就诊于我院血液科,PET-CT检查提示左侧扁桃体术后改变伴片状FDG摄取增高(SUVmax 5.6),右侧扁桃体代谢增高(SUVmax 6.1),左颈部Ⅱ区肿大淋巴结(约20×18mm,SUVmax 17.3),符合淋巴瘤PET征象。病理显示扁桃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弥漫或结节样浸润,免疫组化结果为CD20(+)、PAX5(+)、CD10(30%+)、BCL6(90%+)、MUM1(80%+)、C-MYC(60%+)、BCL2(60%+)、Ki-67(80%+),符合生发中心来源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Hans模型),FISH检测显示BCL2与C-MYC均为阴性。血常规、血凝常规、自身抗体、生化、肝炎病毒等实验室检查及骨髓穿刺均未见异常。最终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双表达)、IE期A组,IPI评分0分低危,aaIPI 0分低危,ECOG 0分。


图片2024-11-11 PET-CT检查提示淋巴瘤


图片

治疗经过及随访情况

2024年11月21日至2025年1月22日,行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375mg/m² d0,环磷酰胺750mg/m² d1,表柔比星90mg/m² d1,长春新碱2mg/m² d1,泼尼松100mg d1-5,西达本胺20mg d1/4/8/11)治疗4周期,同时予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进行生育保护。2025年2月12日PET-CT复查示原病灶消失,右扁桃体代谢不高,Deauville评分1分,疗效评估达完全缓解(CR)。


图片2025-02-12 PET-CT检查提示达完全缓解


2025年2月14日至3月5日,行西达本胺联合利妥昔单抗(西达本胺20mg d1/4/8/11,利妥昔单抗375mg/m² d0)巩固治疗2周期。2025年3月19日至5月14日,对扁桃体区域行局部放疗,总剂量36Gy/20次。


2025年3月19日起开始西达本胺单药维持治疗(20mg d1/4/8/11),截至2025年9月15日末次随访,患者仍处于持续CR状态,无复发迹象。


Part 2


1例多部位侵犯高危

双表达DLBCL病例分享

图片

病例简介

65岁女性患者,2024年8月出现下腹部不适,后出现右上腹痛并加重,近1月体重下降8斤。2024年12月就诊完善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DNA <500 IU/ml),β2-微球蛋白4.27 mg/L↑,乳酸脱氢酶1011.90 U/L↑。超声提示双侧颈部、右腋下(最大5.7*4.8cm)、左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右腋窝淋巴结穿刺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示:CD20(+)、CD10(-)、BCL6(+,约35%,热点区约60%)、MUM1(+)、BCL-2(+,约80%)、C-Myc(+,约40%)、P53(+,约10%)、Ki-67(+,约80%),符合non-GCB型(Hans分型)及双表达表型;EBER(-)。骨髓未见侵犯。PET-CT提示多发高代谢病灶,累及双锁骨上、纵隔、右腋窝、右胸壁、右眶内、右侧胸膜、心包、左腹股沟、左腘窝等多部位,伴心包及右侧胸腔积液;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on-GCB型,双表达,IV期A组,IPI评分4分高危),慢性HBV感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4-12 PET-CT检查提示膈肌上下多发高代谢淋巴结


图片

治疗经过及随访情况

2024年12月16日起,行西达本胺联合R2-CHOP方案一线治疗(西达本胺20mg d1/4/8/11口服;利妥昔单抗700mg d0;环磷酰胺1.35g d1;脂质体阿霉素60mg d1;长春新碱2mg d1;地塞米松15mg d1-5;来那度胺25mg d1-14),21天为一周期。4周期后(2025年3月6日)PET-CT评估示原膈肌上下多发高代谢淋巴结及结外病灶体积明显缩小或消失,代谢明显减低。原右眼眶内、右侧胸壁、右侧胸膜、心包病灶,较前明显体积缩小,代谢恢复正常。Deauville评分2分,疗效评估达CR。


图片

2025-03 PET-CT检查提示达完全缓解


患者后续完成了2周期西达本胺联合R2-CHOP方案及2个疗程西达本胺联合R2方案巩固治疗,2025年7月21日PET-CT复查示右腋窝淋巴结代谢进一步减低(SUVmax 1.6),右眶内病灶代谢持续正常,Deauville评分1分,持续CR。患者基于经济原因未接受维持治疗,目前随访仍显示CR状态。


图片

2025-07 PET-CT检查提示持续完全缓解


治疗期间不良事件主要为2级血液学毒性(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及1-2级非血液学毒性(乏力、恶心、发热),整体可控,患者耐受性良好。



点评专家


图片


王晓波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二科

淋巴瘤骨髓瘤诊疗中心 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第二届浆细胞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第十一届

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CSCO 淋巴瘤专委会

骨髓瘤专委会常委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淋巴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

浆细胞疾病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内科分会常委

辽宁省血液分会委员

辽宁省免疫学会淋巴系统基础

与临床免疫分会常委

辽宁省慢淋工作组副组长

曾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进行淋巴瘤

骨髓瘤及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访学


病例点评


病例一展示了一例年轻、低危、伴有妊娠需求的双表达DLBCL患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与长期管理过程。该患者为生发中心来源的IE期低危病例,治疗上突破传统R-CHOP模式,联合西达本胺强化诱导,并同步采用戈舍瑞林进行生育功能保护。患者在4周期西达本胺+R-CHOP治疗后即达CR,后续继续接受西达本胺联合利妥昔单抗巩固、局部放疗及西达本胺单药维持治疗,截至末次随访持续CR,未见复发。该病例体现了西达本胺在初治低危DE-DLBCL中协同化疗增效、快速诱导缓解的潜力,同时突显了在保留生育功能背景下进行精准治疗与长期管理的可行性。


病例二展示了一例老年、高危、多部位侵犯的双表达DLBCL患者的强化治疗与持续缓解过程。该患者为non-GCB亚型,IPI评分4分高危,伴多部位结外侵犯及慢性HBV感染。治疗上采用西达本胺联合R2-CHOP方案作为一线治疗,4周期后即达CR,后续顺利完成共计6周期联合治疗及2个疗程CR2巩固治疗,目前仍持续CR。该病例提示,在西达本胺联合强化化疗的背景下,即使是高危、多部位侵犯的DE-DLBCL患者,仍有望实现快速、深度缓解并维持长期疗效,且整体耐受性良好。


这两个病例共同提示,西达本胺在双表达DLBCL的治疗中具有广泛适用性,不论患者属于低危或高危、年轻或老年,联合化疗方案均可增强抗肿瘤效应,促进早期深度缓解,并为后续维持治疗提供基础。西达本胺通过表观遗传调控、诱导凋亡及增强免疫应答等多重机制,与化疗、免疫靶向治疗形成协同[1-3],拓宽了DE-DLBCL的治疗选择。


作为我国原研的HDACi,西达本胺已在多种淋巴瘤类型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在DLBCL治疗领域,西达本胺展现出从诱导、巩固到维持的全病程管理价值;其口服给药的便利性和良好的耐受性也支持其在长期维持治疗中的应用,尤其适合不同风险分层及具有个体化需求的患者。2025年CSCO大会公布DEB研究顶线分析阳性结果,主要终点无事件生存率EFS达到显著统计学差异(HR 0.72,P=0.023),54个月EFS率52.5% VS 40.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0-1分患者获益最优(HR 0.58),疾病进展死亡等EFS事件风险降低42%。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已于2025年获CSCO指南Ⅰ级推荐(ⅠA类证据)用于初治DE-DLBCL患者[4]。该联合策略不仅提升了疗效,也推动了中国淋巴瘤诊疗向精准化、专科化与规范化迈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与治疗体验。



病例作者


图片


张旗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二科(淋巴瘤骨髓瘤亚专科) 主任医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委员

辽宁省免疫学会淋巴系统专委会委员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

精准医学与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淋巴细胞肿瘤

医工融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辽宁省慢淋中心指定医生

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SCI及核心期刊

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多项

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图片


唐博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二科(淋巴瘤骨髓瘤亚专科)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

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

发表SCI论文13篇

(唯一或主要通讯作者11篇,第一作者2篇) 

累计影响因子超过80



参考文献:

1.陈娟, 李雪梅, 唐晓琼. 西达本胺治疗肿瘤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J] .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8, 41(1) : 60-64.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西达本胺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5年版)[J].白血病·淋巴瘤,2025,34(3):129⁃135.

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淋巴瘤联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中国肿瘤临床.2018,45(15):763-766.

4.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号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图片
往期精彩推荐



好西例 | 西达本胺长期维持治疗助力年轻AITL IVB期患者获7年持续CR

好西例 | 西达本胺惠及T与B细胞淋巴瘤,长程管理助力生存新突破

好西例 | 从诱导到维持:西达本胺为DLBCL临床实践提供长期生存新策略

好西例 | 西达本胺联合pola诱导助力高龄伴大包块双表达DLBCL患者实现完全缓解

好西例 | 西达本胺强化诱导与长程维持助力伴多重高危特征DE-DLBCL患者获长期CR

好西例 | 含西达本胺的BEAT方案,突破高危亚型,助力T-ALL快速缓解

好西例 | AITL长病程管理如何破局?西达本胺维持治疗为复杂病例带来长期生存

好西例 | 西达本胺维持治疗,助力AITL实现长期完全缓解



荟萃名家 聚焦临床

欢迎关注CCMTV·血液频道!

CCMTV血液频道视频号已上线!
带您了解最新血液资讯
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发送
CCMTV血液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