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GW-ICC/AHS.25 | 中国方案,全球循证:中国心血管最新临床研究盘点(二)
CCMTV心内频道 2317次浏览
2025-11-02
图片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10月17日举办的“中国心血管最新临床研究盘点”专场以临床需求为核心导向,集中呈现我国原创与主导的大型随机试验及真实世界研究成果,内容覆盖介入策略优化、心外科术式改良、血压管理新标准、房颤消融技术创新与基层慢病数字化干预等前沿主题,为全球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中国方案。


本专场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陈静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薛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丁嵩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袁祖贻教授、陈静教授、薛源教授、丁嵩教授主持本环节


血压靶目标值的探索:ESPRIT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李静

图片

李静教授于专场中分享了团队在《柳叶刀》发表的ESPRIT研究,其结果证实对于心血管高危风险的高血压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20 mmHg以下相比140 mmHg以下,能更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且安全性良好。


研究背景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的关键可改变因素。尽管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以下是标准疗法,但有观察性研究结果提示,降至120 mmHg以下可能获益更大。然而,既往随机试验如ACCORD与SPRINT等结论不一,或存在设计局限,且缺乏对糖尿病患者及卒中病史人群的证据,导致多数指南未普遍推荐强化降压至120 mmHg以下。


研究设计

ESPRIT研究为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覆盖我国116家医疗机构。研究纳入11255例心血管高危风险的高血压患者,包括糖尿病和卒中病史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目标收缩压<120 mmHg)与标准治疗组(目标收缩压<140 mmHg)。研究采用定期随访、电子血压计自动传输数据,主要终点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卒中及心血管死亡等主要血管事件复合终点,同时记录安全性及肾脏性死亡等次要终点。


研究结果

平均随访3.4年,强化治疗组与标准治疗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19 mmHg与135 mmHg。结果显示,强化降压使主要终点事件风险下降12%,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9%,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1%。亚组分析结果一致显示,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或卒中史,患者均可从强化降压中获益。


安全性方面,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1%,优于国际同类研究。尽管强化治疗组肾脏复合终点(如eGFR下降≥40%)风险增加70%,但严重肾脏结局(如终末期肾病)未见显著上升。


对卒中终点的深入分析显示,治疗12个月后,强化降压组总体卒中风险显著下降,其中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达50%,且未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此外,研究还观察到强化降压可改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及患者生活质量。

图片


研究结论

ESPRIT研究结果证实,对包括糖尿病和卒中病史在内的心血管高危风险的高血压患者,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以下具有显著的血管事件预防作用,安全性可控,出血性卒中风险大幅降低,且不影响缺血性卒中风险,具备临床推广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国产肾动脉去神经射频消融导管有效性与安全性探索:Iberis-HTN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蒋雄京

图片

蒋雄京教授分享了团队于《循环》杂志发表的Iberis-HTN研究,该研究结果证实,采用国产Iberis®多电极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系统进行肾动脉去神经术(RDN),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收缩压,且未发生器械相关严重不良事件。


研究背景与导管设计理念

RDN作为高血压介入疗法的关键,其疗效高度依赖于导管能否有效阻断大部分肾神经。肾神经解剖分布复杂,部分神经不经过主干,而直接从分支或副肾动脉进入肾脏。若仅消融主干,神经阻断率可能仅50%~70%。为实现更高阻断效率,导管设计需满足以下要求:

  • 适应经桡动脉等上肢入路,导管长度设160 cm与90 cm两种规格,兼容6F指引导管,外径仅4F;

  • 头端采用10.5 mm环形螺旋结构,回撤钢丝后能紧密贴附血管壁,提升稳定性;

  • 采用OTW设计,便于导丝更换与分支进入;

  • 配备四象限电极(90度分布),实现多点消融,覆盖主干、分支及副肾动脉,提升神经阻断成功率。


研究设计与结果

Iberis-HTN为一项多中心、随机、假手术对照试验,共纳入217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RDN组(107例)与假手术组(110例)。所有患者基线时均服用三种抗高血压药物。


术后6个月结果显示,RDN组24小时动态收缩压降幅显著大于假手术组(‑13.0 mmHg比 ‑3.0 mmHg),组间净差‑9.4 mmHg(P<0.001)。动态舒张压、诊室血压等次要终点亦显著改善。RDN组血压达标(<130/80 mmHg)比例达29.2%,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7.5%。


安全性方面,仅1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肿,无严重器械相关不良事件,未发现新发肾动脉狭窄>50%或终末期肾病。


结论与展望

Iberis®导管系统用于RDN治疗安全有效,其降压效果优于或类似于国际同类产品,可能得益于更合理的导管设计及更完全的神经阻断。


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包括样本量有限、随访时间不足、人群代表性不全等。未来须开展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并探索适用于合并房颤、肾功能不全等更广泛人群的适应证。此外,如何筛选潜在应答者(本研究应答率为77.6%),提高治疗精准性,亦是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


药物涂层球囊(DCB)在de-novo病变中的疗效探索:Rec-cagefree研究

安徽省立医院 高超

图片

安徽省立医院高超教授分享了陶凌教授、高超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发表的REC-CAGEFREEⅠ研究,及进一步开展的REC-CAGEFREEⅡ研究,探索药物涂层球囊在冠心病原发病变中的疗效及术后抗栓策略。


研究背景与设计

尽管药物洗脱支架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金标准”,但其存在限制血管功能恢复、增加长期炎症和血栓风险等问题。药物涂层球囊通过局部递送药物,理论上可避免金属支架的永久留存,更有利于血管生理恢复。团队前期研究结果显示,药物球囊治疗在小血管病变中疗效与支架相当,但在大血管病变中的表现尚不明确。


REC-CAGEFREEⅠ研究在全国43个中心纳入2272例非复杂冠心病患者,随机分配至药物球囊组与支架组。结果显示,药物球囊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6.4%,支架组为3.4%,未达到非劣效标准。亚组分析表明,差异主要源于大血管病变,而小血管病变中两组疗效相近。

图片


术后抗栓策略探索:REC-CAGEFREEⅡ研究

为解决药物球囊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时长的问题,团队设计了REC-CAGEFREEⅡ研究,纳入194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比较“逐级双联抗血小板降阶策略”(1个月双抗+5个月替格瑞洛单药+6个月阿司匹林)与标准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结果显示,两组在复合终点(死亡、卒中、心肌梗死、血运重建与大出血)上达到非劣效。采用预设胜出率分析进一步表明,降阶策略带来43%的净临床获益,尤其显著降低出血风险,且未增加缺血事件。


药物球囊治疗的适应证与展望

基于现有证据,药物球囊在小血管病变、高出血风险患者及分叉病变中表现良好,可作为优选策略。而在大血管病变中应谨慎使用。对于支架内再狭窄,尽管早期指南曾高级别推荐,近年因循证更新有所调整,但其临床价值仍值得进一步研究验证。


未来研究应综合评估患者缺血与出血风险的平衡,推动药物球囊在适宜人群中的规范应用,并持续探索其在复杂病变中的潜在价值。


心脏部分去神经术预防CABG术后房颤的疗效:pCAD-POAF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凤玮 杨子昂

图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凤玮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JAMA Cardiology)上发表了pCAD-POAF研究结果,杨子昂博士代表团队于专场进行分享。该研究旨在评估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同期施行心脏部分去神经术(即切断马歇尔韧带和切除沿沃特斯顿沟的脂肪垫),能否有效降低术后房颤(POAF)的发生风险。


研究背景与设计

心脏外科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达30%~50%,与卒中、死亡及住院费用增加密切相关。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心外膜脂肪垫中的神经节丛,在房颤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该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430例CABG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在搭桥手术同时接受左侧马歇尔韧带切断及右侧沃特斯顿沟脂肪垫切除;对照组仅行常规搭桥手术。主要终点为6天内POAF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

术后连续心电监测显示,干预组POAF发生率为18.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6%,相对风险降低约47%。亚组分析显示该获益在各预设亚组中保持一致。


安全性方面,两组在术中转体外循环率、围术期输血、二次开胸、卒中等严重不良事件上无显著差异。干预组术后住院费用平均每人降低约1000元,ICU停留时间与总住院时间也呈现缩短趋势。


组织学检测证实,切除的脂肪垫中含有神经纤维与神经节结构,且干预组术后心率变异性受到更明显抑制,从生理层面验证了去神经操作的有效性。

图片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CABG术中同期行部分心脏去神经术可显著降低术后房颤发生率,且不增加手术风险,兼具良好的安全性与经济效益。


本研究为目前该领域样本量最大的随机对照试验,但作为单中心研究,其结果须多中心验证。此外,该干预能否转化为卒中、死亡等硬终点获益尚不明确。团队计划开展远期随访,并进一步在瓣膜手术患者中验证该方法的普适性,以全面评估其长期临床价值。


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消融术中实施靶点周围强化消融的疗效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居维竹

图片

居维竹教授分享了团队发表于JAMA Cardiology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于心脏电生理临床实践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在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速的射频消融术中,当靶点消融成功终止心律失常后,是否需要在成功消融点周围进行补充性的强化巩固消融。


研究背景与目的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众多,手术成功对改善症状、预防心肌病至关重要。然而,在成功消融靶点后,许多术者会习惯性地在周围进行补充消融,这一常见操作缺乏证据支持,且其临床价值不明——究竟是必要的巩固,还是仅为心理安慰?该研究旨在通过随机对照设计,明确强化消融策略能否有效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研究设计与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单盲、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国18家电生理中心开展。共纳入符合标准的286例患者(对照组与强化消融组各143例)。


关键设计如下:所有患者首先接受标准靶点消融,消融成功后进入10分钟观察期。确认无期前收缩复发后,符合条件者随机分为两组:

  • 对照组:直接结束手术。

  • 强化消融组:在原成功消融点周围进行6个补充消融灶的强化消融。


主要终点为术后3个月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估的复发率。


研究结果

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

  • 强化消融组成功率显著更高(97.9% vs 82.7%)。

  • 强化消融组室早负荷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 两组安全性终点无显著差异,未增加并发症。


亚组分析结果发现,强化消融的益处仅在标测到理想靶点电图(单极呈QS型、双极呈QS型)时显著。当靶点位置较深或标测不理想时,强化消融无明显优势。


研究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结果证实,对于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在理想靶点消融成功后,进行周围强化消融,可显著提高中期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风险,且不增加手术风险。这一简单的手术改良操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建议在符合条件的患者中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封闭潜在次要传出路径、覆盖更广泛致心律失常基质有关。


该研究局限性包括未分析局部电图参数细节、仅采用24小时心电监测评估等,但结果为该常见临床操作提供了高级别循证依据。


来源:GWICC公众号


图片



GW-ICC/AHS 2025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最新资讯

发送
CCMTV心内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