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GW-ICC/AHS.25 | 中国方案,全球循证:中国心血管最新临床研究盘点(一)
CCMTV心内频道 2396次浏览
2025-11-02
图片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10月17日举办的“中国心血管最新临床研究盘点”专场以临床需求为核心导向,集中呈现我国原创与主导的大型随机试验及真实世界研究成果,内容覆盖介入策略优化、心外科术式改良、血压管理新标准、房颤消融技术创新与基层慢病数字化干预等前沿主题,为全球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中国方案。


本专场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岩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图片
图片


AngioFFR vs IVUS指导的PCI决策的疗效对比:FLAVOUR Ⅱ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建安教授

图片

王建安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牵头的FLAVOUR Ⅱ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基于血管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AngioFFR)与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决策疗效对比,于2025年3月30日在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最新突破性临床试验(LBCT)” 专场进行口头汇报,并同期刊登于《柳叶刀》(Lancet)杂志,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提供高阶循证依据。


团队早期FLAVOUR Ⅰ研究开创性完成“有创FFR与IVUS”头对头研究,填补全球该领域研究空白。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有创FFR因需置入导丝具有明显局限性,基于冠脉造影的无创计算功能学技术AngioFFR应运而生。新一代定量血流分数(μQFR)结合了Murray定理,通过AI赋能,使其准确性和便捷性大大提高,仅需要单一体位高质量造影,就可以在1分钟内全自动完成计算,精准性优于同类技术。作为指南Ⅰ,A推荐的IVUS,在斑块评估、支架优化等方面已获充分验证,二者孰优孰劣成临床关键疑问。


为此,王建安教授团队设计了研究者发起、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非劣效性试验FLAVOUR Ⅱ研究,在中国22家机构开展,纳入了年龄≥18岁、疑似缺血性心脏病、且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血管(直径2.5 mm以上)目测估计存在至少1处狭窄≥50%的患者。目标血管仅限于左前降支动脉、左旋支动脉和右冠状动脉。主要终点是术后12个月全因死亡、心梗或再次血运重建在内的复合终点结果。次要终点包括术后24个月和60个月全因死亡、心梗或再次血运重建复合终点结果等。


随访结果显示,共1872例患者被纳入分析。术后12个月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梗、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在AngioFFR组为6.3%、IVUS组为6.0%,绝对差异0.2个百分点,非劣效P值=0.022;风险比1.04,非劣效性成立。


该研究表明,在非复杂冠心病患者中,AngioFFR指导的介入治疗策略(包括PCI决策、PCI优化)在12个月复合心血管结局(死亡、巡更、再次血运重建)方面不劣于IVUS指导的介入治疗策略。该研究结果也将对未来国内外指南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No-touch 技术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三年随访结果:PATENCY 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田美策副主任医师

图片

田美策副主任医师分享了No-touch技术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3年随访结果。该手术通过移植自身血管绕过狭窄冠脉改善心肌供血,虽已开展近60年,但技术本质未获根本突破,大隐静脉桥依然是CABG手术最常用的桥血管材料,但静脉桥衰败是多年以来困扰心外科的难题。


为解决静脉桥通畅率低的问题,瑞典科学家Dr.Souza发明No-touch大隐静脉获取技术,其单中心研究显示出通畅率优势,但问世近30年未获广泛认可。No-touch技术究竟是否应该成为CABG静脉桥的标准术式尚不可知。由胡盛寿院士主导、田美策副主任医师主负责的PATENCY研究,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在国内7家医院开展,以术后3个月静脉桥堵塞率为主要终点,同时评估12个月堵塞率、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下肢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显示,No-touch技术组静脉桥闭塞率(5.7%)显著低于传统方法组(9.0%),还能减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等不良事件。其原理在于保留静脉外膜及周围脂肪组织,减少内皮损伤,从而改善长期通畅性。该研究的3年随访结果于2025年4月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


田美策副主任医师特别强调了技术规范化的重要性。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推广性,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对取静脉医师进行了严格的同质化培训,并通过全院直播考核,确保技术操作的标准化。


他总结,PATENCY研究为纠正“静脉桥历史性偏见”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实No-touch技术能显著改善静脉桥通畅率并开始显示出改善临床结局的趋势。未来,关于No-touch静脉桥与桡动脉桥孰优孰劣,仍需RCT验证。PATENCY研究队列的持续随访,将为静脉桥的真实世界表现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


高血压降压新标准确立及降压理念的更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英贤教授

图片

孙英贤教授在会议中围绕“高血压降压新标准确立及降压理念更新”展开报告,厘清了强化降压的核心争议与临床方向。


报告追溯了高血压认知的历史演变:1911年,德国医生Frank将病因不明的高血压命名为“Essential Hypertension”,认为其是维持组织灌注的代偿性反应,心血管疾病先驱Paul White 甚至提出“不应试图降压”。这一传统认知长期影响临床实践,部分人担忧强化降压会引发低血压、肾损伤,或出现“J曲线现象”(过度降压增加心血管风险)。


近年来,SPRINT、STEP等多项大型RCT奠定了强化降压的循证基础,2024年ESC指南等也已推荐130/80 mmHg为血压管理目标。但孙英贤教授指出,现有指南多依据心血管事件相对风险下降,对强化降压的“绝对净获益”(获益与风险的权衡)缺乏充分证据。


为此,他牵头基于6项大型高质量RCT开展分析。结果提示,强化降压的获益-风险比(即净获益)为1.14(95%CrI:1.03~1.25),即患者整体从中获益大于风险。即便在将肾脏不良事件(如肾功能恶化)纳入加权分析后,强化降压的净获益仍保持正值为1.13(95%CrI:1.01~1.24),这意味着即使考虑肾脏风险,强化降压方案在大多数患者中依然是有益的。


研究成果在ESC 2025的“最新突破性临床科学(Late-Breaking Clinical Science,LBCS)”专场进行报告,并同步于《柳叶刀》杂志在线发表。2024年ESC指南联合主席 John W. McEvoy教授在同期评论中肯定该研究价值,称其为“具备充分统计效能的强化降压证据”,指出“Essential Hypertension”是“危险概念”,应被摒弃。孙英贤教授强调,这一突破标志着高血压管理迎来拐点,传统代偿性高血压认知成概念应该成为历史,所有成年高血压患者均应尽早启动强化降压治疗。


"改良2C3L"消融术式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的疗效探索:PROMPT-AF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桑才华教授

图片

桑才华教授分享了“改良2C3L”消融术式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的疗效探索(PROMPT-AF研究)的重要成果。


桑才华教授首先指出,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是领域内的一大挑战。过去20年,尽管全球各大中心尝试了在肺静脉隔离(PVI)基础上增加各种消融策略(如线性消融、复杂电位消融等),但遗憾的是,这些措施均未能带来显著的临床净获益,反而可能增加手术时间和风险。但失败关键在于消融不彻底,而非“PVI联合线性消融”策略本身。


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董建增教授团队提出“2C3L”术式,在PVI基础上消融二尖瓣峡部线、三尖瓣峡部线、左房顶部线,虽然疗效显著,但Marshall韧带介导的心外膜传导使二尖瓣峡部线难以有效阻滞,易致术后复发。2019年,桑才华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并推广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可直接阻断二尖瓣峡部心外膜传导、损伤峡部心肌,破解了这一难题。桑才华、董建增、马长生教授提出了将EIVOM和“2C3L”术式联合,开创了“改良2C3L”术式。


为验证其价值,团队开展PROMPT-AF研究。这是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12家中心的49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接受“改良2C3L”或传统肺静脉隔离(PVI)手术,并通过长达12个月、每周一次的严密心电监测来评估疗效。结果显示,“改良2C3L”组无心律失常复发率(70.7%)显著高于单纯PVI组(61.5%,风险比:0.73,P=0.045),证实EIVOM优化线性消融可提升成功率。


该研究入选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最新突破性科学(Late-breaking Science, LBS)专场,同期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桑才华教授补充,近期法国学者发表的单中心研究也取得了相似结果(86%对66%),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


"平台-村医-居民"慢病管理模式的效果初探:SMARTER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李希副研究员

图片

李希副研究员介绍了“平台-村医-居民”慢病管理模式的效果初探。这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HEART)”的关键成果。


他指出,当前农村地区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基层村医受资源限制,难以提供循证健康指导;居民通过新媒体获取的健康知识缺乏针对性,还导致医患信息割裂、信任受损。此外,单纯村医宣教专业性不足,大医院公众号等权威科普又难以转化为个体化方案,分级诊疗体系未能有效衔接。


基于ChinaHEART项目(覆盖31省413区县、筛查560万居民、随访3000万人年)的调研基础,研究团队设计了SMARTER研究——一项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在5个省127村招募4533名心血管病高危对象,以村为单位随机分至干预组(村医主导移动健康干预)和对照组(常规基层服务)。


干预组核心为“平台-村医-居民”模式,依托五大措施:

①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提供权威知识,村医通过移动工具包为居民建立心血管风险画像并分类;

② 制定个体化健康提升目标;

③ 推送定制化健康宣教短视频;

④ 设置游戏化激励项目;

⑤ 借助手环实现健康监测与反馈。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知识权威,又通过村医实现了精准传递与落地。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显著提升了农村高危对象行为及代谢性危险因素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了总体心血管病发病风险。李希副研究员强调,该模式成功关键在于覆盖核心健康指标、依托现有基层医疗网络保障可持续性,且干预要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衔接,具备强推广性。


来源:GWICC公众号


图片



GW-ICC/AHS 2025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最新资讯

发送
CCMTV心内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