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津囊妙计,共克血液肿瘤难关——第六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续章启奏
CCMTV 4182次浏览
2025-10-30
图片
图片

2025年10月25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与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院(DFCI)联合发起的第六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于天津顺利启幕。其中万众瞩目的主会场报告由总计十六位国内外知名的领域内专家先后进行分享,内容涉及众多领域热点。主旨报告上半程于25日上午12时30分暂歇,与会者就上半场进行的八项报告展开了激烈讨论;下半程会议于13时30分准时开幕,续奏华章。


开幕式:同筑医学沟通桥梁,共绘学科发展蓝图



图片
开幕式现场
上午8时,开幕式在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启动。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党委书记常子奎、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赵勇、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胡豫教授、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Ken C Anderson教授先后发表了开幕式致辞。


大会主旨报告一:齐聚中外专家力量,共话淋巴、骨髓瘤进展



至上午12时30分,哈佛大学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Nikhil Munshi教授,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Paul Richardson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Steven Treon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钟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哥伦比亚大学Lily Wang教授,杜克癌症中心Ken Young教授先后进行了高水平高质量的汇报,为淋巴、骨髓瘤领域带来了一场顶尖的学术盛宴。最后在大会主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的总结下,上半程的精彩汇报暂时落下了帷幕。

图片


会议掠影


图片


会议掠影

图片


会议掠影

图片


会议掠影

图片


会议掠影

图片


会议掠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大会主旨报告二:汇集全球学者智慧,同探血液肿瘤诊疗新篇



经过短暂的休整,于下午13时30分,会议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的致辞中再度启程。李建勇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学习平台,邀请了众多国内外顶级专家,分享淋巴瘤、骨髓瘤的最新进展,确保与会者有所收获。纪春岩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十六位主旨报告讲者中有十位来自海外,会议内容兼顾临床与基础研究,反映了淋巴肿瘤领域及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国内外趋势。随后,下半程会议继续展开。

李建勇致辞.jpg李建勇教授致辞

纪春岩致辞.jpg纪春岩教授致辞

斯敦卫理公会研究所癌症中心易庆教授《靶向肿瘤及其微环境的骨髓瘤治疗策略》为题,分享了多发性骨髓瘤对检查点抑制剂无反应的原因,指出多发性骨髓瘤的肿瘤微环境特性可能是关键因素,并通过大数据分析验证了MDSC与CD8 T细胞功能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存在负相关性,提示MDSC可能是治疗干预的重要靶点。提出通过MDSC抑制联合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可能恢复肿瘤免疫反应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易庆汇报.jpg易庆教授发表演讲

休斯敦卫理公会研究所尼尔癌症中心杨静教授《靶向多发性骨髓瘤的耐药通路研究》为题,围绕肥胖导致ACSS2基因表达上调及其对多发性骨髓瘤生长的促进作用和抑制NHE6介导的核内体机制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疗效两方面话题展开汇报,提示其可能作为治疗靶点的广泛适用性,包括对炎症介导的肿瘤微环境的潜在影响。


杨静汇报.jpg

杨静教授发表演讲


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周文教授《多发性骨髓瘤耐药机制:代谢组学研究》的学术演讲中,主要介绍了团队利用非靶向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样本,发现甘氨酸和色氨酸增加与肿瘤细胞增殖及耐药相关的研究。通过分析复发难治性患者的粪菌和单菌移植,发现微生物产生的氨通过特定运输蛋白进入肿瘤细胞,导致NEK2蛋白稳定性增加,从而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耐药性。并发现经典药物呋塞米可干预氨被肿瘤细胞摄取,改善患者预后。进一步研究揭示了氨在骨病中的作用机制,通过影响破骨细胞分化促进骨病发生,提出从代谢角度干预肿瘤及骨病的新策略。


周文汇报.jpg

周文教授发表演讲


瑞士贝林佐纳南部肿瘤研究所Davide Rossi教授《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的结外淋巴瘤研究进展:从生物学和发病机制到当前治疗策略》为题,聚焦于淋巴瘤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特别是高危血液肿瘤的遗传驱动因子与分子机制,强调了NF-κB通路的激活在淋巴瘤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特定遗传异常如何影响疾病进程。他还讨论了PET-CT在疾病评估中的应用和针对不同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手段的策略要点,并强调多中心合作和建立注册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特定疾病分子机制和优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davide汇报.jpg

Davide Rossi教授发表演讲


中国人名解放军总医院韩为东教授《淋巴瘤新型CAR-T细胞治疗研究进展》为题,系统讲解了肿瘤免疫逃逸的多种模式以及细胞表面糖蛋白与免疫识别的关系,并介绍了SPPL3基因的糖脂代谢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他概述了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面临的挑战,强调了第一代CAR-T治疗的局限性,以及第二代通过选择性编辑改进的必要性。提出新一代通用型CAR-T的发展方向在于克服现有技术障碍,实现更长效的治疗效果。


韩为东汇报.jpg

韩为东教授发表演讲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玉教授《P53与淋巴瘤:发病与耐药机制及靶向治疗策略》为题,简要概述了P53基因在淋巴瘤中的作用,强调其突变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探讨了P53突变在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及实体瘤中的高频出现,以及针对P53的靶向治疗策略。主要讨论了多种基因协同P53在淋巴瘤调控机制中的角色,及其在靶向治疗中的潜力。


刘玉汇报.jpg

刘玉教授发表演讲


威尔康奈尔医学院John Allan教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生物学特征及其靶向治疗:当前与未来》为题,系统概述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高危患者的识别与管理,探讨了BTK降解剂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作用,他还讨论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治疗的当前挑战,包括对BTK抑制剂的耐药性和微环境的抑制作用。他还提出可能通过靶向新目标改善CAR-T疗法效率,但目前尚无显著效果。


john汇报.jpg

John Allan教授发表演讲


意大利都灵大学Antonio Palumbo教授《新视角:优化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为题,多方面对比了多发性骨髓瘤的几种主流疗法,包括其疗效,副作用管理,个性化方案,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通过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结果,强调了早期应用最佳治疗策略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生存期。


安东尼奥汇报.jpg

Antonio Palumbo教授发表演讲


主席致辞:共襄学术丰收硕果,再启学科发展新程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的致辞强调了国际平台的学术交流对于中国肿瘤和血液肿瘤治疗进步的重要性,指出临床医生在转化医学和新药应用中的关键作用。他还回顾了老一辈学者的贡献,呼吁老中青三代结合,以病人为中心,推动临床转化和学科发展。


马军闭幕式.jpg

马军教授致辞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与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共同发起本次会议的初心,是为中国的血液和肿瘤学领域构建一个聚焦在淋巴肿瘤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他强调,大会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全体专家的真知灼见,也归功于各合作单位的倾力支持,特此表达由衷的感谢。期待大会秉持初心,持续为国内外学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图片
图片
图片

会议掠影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参会者搭建了知识共享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更在推动全球淋巴肿瘤诊疗规范化、加速创新疗法转化、深化中外学术协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续专题讨论与病例分享环节,将进一步聚焦细分领域痛点,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升患者诊疗效果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案。相信随着会议的深入推进,必将为全球淋巴肿瘤领域的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助力“治愈淋巴肿瘤”的目标早日实现。





发送
CCMTV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