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吴涛教授:乳腺癌骨转移的全程管理,从精准诊断到骨健康综合治疗
CCMTV肿瘤频道 3490次浏览
2025-10-16
图片


专家简历

图片

吴涛教授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常德医院

肿瘤科乳腺及妇瘤病区 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湖南省芙蓉计划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编辑技术分会委员

湖南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湖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近2年以一作及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Drug Resistance Updates、JAMA Network 等发表SCI论文数篇。



引言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骨骼是其最主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占全部转移性患者的65%-75%。乳腺癌骨转移以溶骨性破坏为主要特征,往往引发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高钙血症等一系列骨相关事件(SREs),不仅严重加剧患者痛苦,更显著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1。因此,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实施科学、系统的全程管理至关重要。这一理念强调通过早期精准诊断与全面评估,前瞻性地制定以预防SREs为核心的综合治疗策略,是实现患者长期高质量生存的关键。

    本期CCMTV有幸邀请到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吴涛教授,系统阐述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诊断策略,全面探讨基于骨靶向药物的全病程管理,以期为临床诊疗的优化提供核心见解。


图片

CCMTV

临床上有哪些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早期诊断策略?

图片

吴涛 教授

   早期诊断对于乳腺癌分期、SREs的预防和治疗很重要,有助于减少和缓解SREs对患者的不良影响2。针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诊断策略,临床上采用一系列影像学及病理学方法,旨在实现早期觉察和准确评估。

  1. 在影像学确诊方面,骨放射性核素扫描(ECT)、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扫描(MRI)、正电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是核心诊断工具1。ECT作为骨转移筛查最常用方法,在早期筛查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优势在于灵敏度高、能够早期发现病变并通过全身成像减少漏诊风险,尤其适用于乳腺癌患者出现骨痛、骨折、碱性磷酸酶升高或高钙血症等可疑骨转移症状时的常规筛查。但同时也存在特异性较低,不能显示骨破坏程度等问题,需与X线、CT或MRI检查结合使用。X线检查是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基本方法,特异性高但敏感度较低,可识别骨破坏性质,发现病理性骨折,以及评估病灶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等,常与ECT结合使用。CT扫描在诊断骨转移时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判断皮质骨破坏范围及程度较有帮助,尤其适用于复杂解剖部位的转移灶。MRI对于骨转移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地显示病灶侵犯部位、范围及周围软组织侵犯情况,对于脊柱转移的检测较骨扫描更敏感,可用于评估脊髓完整性和最终压迫状态,此外,MRI还可以在成骨性病变发展之前检测到骨髓受累,且分辨率高于CT,是评价乳腺癌骨转移骨髓内浸润的首选工具。PET-CT作为一种先进技术,能在临床早期检测骨转移,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研究显示,FDG-PET与骨扫描敏感性相近且特异性更优,适合乳腺癌骨转移的成像需求,是乳腺癌骨转移疗效评估和病情跟踪的良好手段1

  2. 病理学评估。对于可疑骨转移灶,尤其是孤立性骨病灶不伴软组织和内脏转移时,穿刺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骨活检能提供病理学证据,区分转移性病变与其他骨疾病,确保诊断准确性1

  3. 分子生物学评估。骨生化标志物可反映骨吸收和骨形成的速度,提示骨转移过程中骨破坏和修复程度。常见的骨生化标志物中,反映溶骨代谢水平的标志物包括Ⅰ型胶原α1羧基末端肽(CTX)、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CTP)、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等;反应成骨性代谢水平的标志物包括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等3

    综上所述,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诊断策略以ECT初筛为基础,结合X线、CT、MRI或PET-CT进行病灶确认,必要时通过骨活检、分子生物学评估确诊。这一多层次方法确保了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平衡,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规划。

图片
图片

CCMTV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策略有哪些?

图片

吴涛 教授

    乳腺癌骨转移需要采用多学科共同协作(multiple 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的模式,在肿瘤内科、放疗科、骨科、整形外科医师等多学科专家的指导下,为患者制定合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目标为预防或延迟SREs的发生、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控制肿瘤进展、提高生存质量和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2

  1. 全身治疗是晚期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基石2。治疗方案需依据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分子分型(如HR、HER2状态)进行精准选择。对于HR阳性患者,内分泌治疗联合CDK4/6抑制剂已成为一、二线标准治疗;疾病进展迅速或出现内脏危象者,则常需化疗。HER2阳性患者需持续进行抗HER2靶向治疗;HER2低表达者可考虑抗体偶联药物。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选择除化疗外,也可涵盖靶向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2. 在局部治疗手段中,骨改良药物、放疗与外科手术各自扮演重要角色2。骨改良药物(如地舒单抗与双膦酸盐)是预防骨相关事件的基础用药。地舒单抗能显著延缓骨相关事件发生、降低其风险,并在延缓疼痛进展方面显示出优势,且不经肾脏代谢,对肾功能不全者更安全。放射治疗是有效的姑息疗法,主要用于缓解骨痛、预防或治疗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对于承重骨的无症状转移,也可考虑预防性放疗以降低事件风险。立体定向放疗等精准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巩固寡转移患者的全身治疗效果。若疼痛缓解不佳或复发,可考虑再次放疗。外科手术主要用于固定或预防病理性骨折、解除脊髓压迫及恢复骨骼稳定性。术前需多学科团队严格评估。预防性内固定通常在出现严重疼痛、皮质骨破坏超过50%或病变长度>2.5 cm等高风险因素时考虑,其功能恢复效果优于骨折后处理4

  3. 疼痛管理需遵循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2。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中重度疼痛则需启用阿片类药物,首选口服,按时给药,并根据疼痛变化及时调整剂量与方案,同时密切监测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全身治疗与局部干预的有机结合,以及规范的疼痛控制和支持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图片

CCMTV

骨靶向药物(如地舒单抗)在乳腺癌骨转移治疗中有何作用?其疗效和安全性如何?

图片

吴涛 教授

    骨靶向药物是乳腺癌骨转移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地舒单抗作为RANKL抑制剂,具有双重作用机制——既提供骨靶向作用1,又可能参与免疫调节5

    地舒单抗是一种特异性靶向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其通过精准的骨靶向机制,高效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从而预防和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1。作为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地舒单抗能够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地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结合,进而竞争性阻断其与受体RANK的相互作用。该信号通路是破骨细胞分化、活化与存活的核心调控环节,因此,地舒单抗通过抑制此通路,可有效遏制破骨细胞的生成与功能,显著降低骨吸收活性,最终达到减少骨溶解、增加骨密度的治疗目标。另一方面,地舒单抗所展现出的潜在抗肿瘤与免疫调节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最新研究揭示,RANKL-RANK信号通路不仅是骨代谢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深度参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塑造。研究表明,抑制该通路可通过减少破骨细胞来源的免疫抑制因子(如骨桥蛋白)等方式,改善肿瘤局部的免疫状态,从而可能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抗肿瘤疗效。基于此,RANKL抑制剂被认为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而延缓诸如CDK4/6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耐药发生,为实现“骨保护”与“免疫重塑”的双重治疗获益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5

    临床疗效方面,关键III期临床试验及后续汇总分析证实,在预防乳腺癌骨转移引发的骨相关事件方面,地舒单抗的疗效优于经典的双膦酸盐药物唑来膦酸6。三项Ⅲ期研究(纳入乳腺癌骨转移患者2046例、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1901例和其他实体肿瘤患者1597例)结果汇总分析显示:地舒单抗组和唑来膦酸组患者首次出现SRE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7.66个月和19.45个月,地舒单抗组相较于唑来膦酸组进一步延迟SREs发生8.21个月,降低首次SRE风险17%。土耳其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158例HR+/HER2-接受CDK4/6抑制剂联合骨靶向药物的晚期骨转移患者,结果显示,CDK4/6抑制剂联合地舒单抗较联合唑来膦酸可显著改善预后7。安全性方面,地舒单抗总体耐受性良好,且不经过肾脏代谢及排泄,对于存在肾功能不全或联合应用铂类等肾毒性药物的患者来说,地舒单抗是更好的选择2

图片



总结

   乳腺癌骨健康管理涵盖了患者早期和晚期的治疗全程,做好骨健康全周期管理,可为患者带来生存和生活质量的获益,应给予必要的重视。在诊断上,遵循"初筛与确诊相结合"的原则,以高灵敏度的骨扫描进行全身初筛,再针对可疑病灶采用CT、MRI等高特异性影像学方法进行精准评估与确认。在治疗核心环节,以地舒单抗为代表的骨靶向药物发挥着基石作用,其通过高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不仅能显著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控制骨痛,还展现出潜在的免疫调节价值。最终,通过规范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及多学科协作有机整合,构建起全程化管理模式,旨在为患者实现长期高质量的生存目标。


END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瘤专业委员会.中国肿瘤临床, 2022, 49(13):660-669.

2.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2) : 107-124.

3.Zulauf N, et al. Oncology. 2019;97(4):236-244.

4.CirstoiuC, et al. EFORT Open Rev, 2022, 7(3):206-213.

5.Cheng JN, et al.Cancer Cell. 2025,43(6):1093-1107.

6.Lipton A, et al. Eur J Cancer. 2012,48(16):3082-3092.

7.Akdag G, et al. Cureus. 2024,16(6):e63362.


本平台致力于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医学信息。请注意,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也不应被用作诊疗指导。如果将这些信息用于非医学信息了解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描述和观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 END —

图片

CCMTV临床频道注册会员数据突破210万+,平均每日更新视频及资讯内容300余条,目前拥有医学视频数量10万+,累积时长达185万+分钟,致力于打造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平台。CCMTV药械营销推广覆盖开发期(上市前)、导入期(上市)、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通过CCMTV朱雀AI大模型,实现权威精准触达和智能反馈分析,助力药械推广进入数字化闭环营销时代。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