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林刚教授:乳腺癌骨转移的机制及靶向治疗新进展
CCMTV肿瘤频道 1211次浏览
2025-09-29
图片

专家简历

图片


林刚教授 

大庆龙南医院  放疗科主任

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康复学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协会基层肿瘤学放疗学会  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靶向专委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 委员

黑龙江省放射治疗委员会  委员

黑龙江省健康产业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近距离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肺癌青年委员会  委员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黑龙江省慢性病管理学会肿瘤热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黑龙江省乳腺癌学会  委员

黑龙江营养康复学会  委员

黑龙江省慢性病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  委员


前言


乳腺癌作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远位转移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1。其中,骨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约有65%-75%的晚期患者会发生骨转移1。骨转移所带来的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严重侵蚀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期1。因此,深入理解骨转移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有效的治疗策略,是临床面临的核心挑战。

本期CCMTV有幸邀请到大庆龙南医院林刚教授,从基础机制到临床前沿,层层深入,全面解读乳腺癌骨转移的诊疗现状与未来。

图片

 CCMTV

您能为我们详细讲解一下乳腺癌细胞为何常转移至骨骼,这个过程主要的分子机制是什么?

图片

林刚教授  

乳腺癌骨转移绝非随机事件,而是一个由肿瘤细胞与骨骼微环境主动、持续互动的多步骤过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步: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如何精准找到骨骼?这依赖于一种称为“趋化因子”的导航信号。骨骼微环境中的成骨细胞等会持续分泌一种名为CXCL12的趋化因子,而许多乳腺癌细胞表面高表达其受体CXCR4,因此引导着表达CXCR4的肿瘤细胞向骨骼聚集2。此外,骨骼中丰富的钙质释放的钙离子,也能通过钙敏感受体吸引肿瘤细胞2

第二步:肿瘤细胞到达骨骼后,需要破坏原有的骨骼稳态才能定植2。它们会分泌一系列因子,如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白细胞介素(ILs)等2。这些因子最关键的作用是激活破骨细胞。它们通过刺激成骨细胞/基质细胞表达关键的信号分子RANKL,RANKL与破骨前体细胞上的RANK受体结合,便极大地促进了破骨细胞的成熟和活化2

第三步:启动“恶性循环”——这是整个机制的核心2。 活化的破骨细胞进行疯狂的骨吸收,破坏骨质。这个破坏过程会释放大量储存在骨基质中的生长因子,最典型的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2。这些被释放的生长因子,会进一步刺激肿瘤细胞增殖,并分泌更多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肿瘤细胞激活破骨细胞 → 破骨细胞破坏骨骼,释放生长因子 → 生长因子反哺肿瘤细胞” 的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使得转移灶在骨骼中不断生长和破坏2

图片
图片

 CCMTV

当前临床上针对乳腺癌骨转移的系统性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图片

林刚教授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目标包括下述几点: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控制肿瘤进展、预防及治疗骨相关事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乳腺癌骨转移属于晚期全身性恶性肿瘤,其治疗应以全身性治疗为核心。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基础治疗手段包括内分泌治疗、化疗和抗HER-2药物治疗3。近年来,多种新型靶向药物在相应适应证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疗效,例如PARP抑制剂、Trop2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CDK4/6抑制剂以及PI3K/mTOR通路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也在部分乳腺癌类型,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中显示出一定疗效。

此外,应规律使用骨靶向药(如地舒单抗)或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预防或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与发展3。骨靶向药地舒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其核心作用机制为以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结合RANKL,从而精准阻断RANKL与RANK的结合。RANKL/RANK信号通路是破骨细胞分化、激活的关键信号途径,地舒单抗通过抑制该通路,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功能和存活,达到保护骨骼、延缓SREs的目的。临床疗效方面,有研究汇总了3个设计相同的随机、双盲的3期临床研究,共纳入5723名乳腺癌等实体肿瘤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数据,随机接受地舒单抗(n=2862)或唑来膦酸(n=2861)治疗4。研究显示,与唑来膦酸相比,地舒单抗显著延迟首次SRE出现时间达8.2个月(27.66 vs19.45个月),并显著降低了17%的首次SRE风险(HR 0.83;95%CI:0.76-0.90)。此外,地舒单抗和唑来膦酸可以延缓中重度疼痛出现,中位时间分别为6.5 vs 4.7个月;地舒单抗较唑来膦酸延迟疼痛加重时间,中位时间分别为10.3 vs 7.7个月4。需要注意的是,地舒单抗无需经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在特殊人群治疗中更具安全性。

图片

在全身治疗基础上,合理的局部治疗有助于控制骨转移相关症状,其中手术和放疗是常用的有效手段3。同时,完善的疼痛管理及关怀支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评估以下因素:患者年龄、一般状况、月经状态、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激素受体及HER-2状态、既往治疗反应(包括疗效、不良反应和耐受性)、无病间期以及肿瘤负荷(如转移部位和数量)3。还需结合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是否需要快速控制病情和症状等,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3

图片
图片

 CCMTV

除了现有的靶点,目前关于乳腺癌骨转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有哪些令人兴奋的新发现?

图片

林刚教授  

未来的方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抑制破骨”,走向了更精细的微环境调控。有几个方向非常值得关注:

1. 靶向播散肿瘤细胞(DTCs)的骨内定植与休眠。关键靶点包括:通过抑制成骨细胞信号通路(如mTOR信号、钙信号、Notch信号、EZH2信号)3,抑制E-选择素活性,可有效阻碍DTCs在骨骼中定植;还能利用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 信号激动剂5,或阻断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 来诱导或维持DTCs休眠状态6

2. 靶向溶骨性“恶性循环”。此策略旨在打断癌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相互促进、导致骨质破坏的循环。关键靶点与策略有:RON激酶抑制剂:抑制在DTCs和破骨细胞中均高表达的RON激酶,可阻止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7。SRC激酶抑制剂(如达沙替尼):SRC对破骨细胞功能至关重要,抑制其活性可同时影响癌细胞和破骨细胞,在临床前模型中能有效减少骨转移8。抗Jagged1抗体:阻断Notch信号通路,该通路是“恶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提高癌细胞耐药性9。靶向整合素β3:通过纳米疗法抑制整合素β3,可减轻由骨微环境诱导的化疗耐药性10。靶向骨髓基质:抑制基质细胞中的p38-MK2通路,可限制骨转移进展11。由于这些通路功能复杂且相互作用,相关治疗方案可能存在潜在毒性,需谨慎制定策略3

3. 免疫疗法。旨在克服骨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临床前研究显示,PD-1抑制剂可减缓骨髓中肿瘤生长,并抑制破骨细胞生成,从而减轻骨破坏12。TGF-β受体抑制剂可干扰肿瘤细胞与骨髓基质的相互作用,降低肿瘤存活率13。尽管免疫疗法在其他癌症中取得成功,但临床数据显示,伴有骨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反应较差13。 最近的研究发现,定植在骨骼的肿瘤细胞其代谢方式会发生改变,以适应骨骼中相对缺氧和营养受限的环境。靶向这些独特的代谢通路,比如谷氨酰胺代谢,可能成为饿死骨转移灶的新策略。


总结


乳腺癌骨转移是一个由“恶性循环”驱动的动态过程,其中肿瘤细胞与骨骼微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是核心2。当前的治疗策略已发展为整合性方案:在运用靶向药物、内分泌治疗或化疗等全身性手段控制肿瘤本源的同时,联用骨靶向药物以打断骨破坏的恶性循环,预防骨相关事件3。未来的研究方向正从单纯的抑制破骨,转向更为复杂的调控领域,包括促进成骨修复、干预骨免疫微环境以及靶向肿瘤细胞的骨定植能力等新靶点,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最终实现从控制疾病到功能性逆转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郭卫.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肿瘤临床,2022,49(13):660-669.

2. Clézardin P. Breast Cancer Res. 2011,13(2):207.

3. 张文博,等.乳腺癌骨转移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24,48(08):625-632.

4. LiptonA, FizaziK,StopeckAT,et al. EurJCancer 2012;48:3082-92

5. Denèfle T, et al. 2016,59(18):8412-21.

6. Lu X, et al. Cancer Cell. 2011,20(6):701-14.

7. Andrade K, et al.Sci Transl Med. 2017,9(374):eaai9338.

8. Soriano P, et al. Cell. 1991,64(4):693-702.

9. Zheng H, et al. Cancer Cell. 2017,32(6):731-747.e6.

10. Ross MH, et al. Cancer Res. 2017,77(22):6299-6312.

11. Murali B, et al. Cancer Res. 2018,78(19):5618-5630.

12. Wang K, et al.J Clin Invest. 2020,130(7):3603-3620.

13. Kang C, et al. Drugs. 2020,80(6):601-607.


本平台致力于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医学信息。请注意,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也不应被用作诊疗指导。如果将这些信息用于非医学信息了解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描述和观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 END —

图片

CCMTV临床频道注册会员数据突破210万+,平均每日更新视频及资讯内容300余条,目前拥有医学视频数量10万+,累积时长达185万+分钟,致力于打造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平台。CCMTV药械营销推广覆盖开发期(上市前)、导入期(上市)、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通过CCMTV朱雀AI大模型,实现权威精准触达和智能反馈分析,助力药械推广进入数字化闭环营销时代。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