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聚焦CSP|石川教授:科学评估与AI助力精神疾病精准诊疗
CCMTV 4534次浏览
2025-09-24

精神疾病诊疗,“缺乏客观生物学标志物”是绕不开的行业痛点,与外科凭借清晰生理指标制定方案不同,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早筛、分型与疗效跟踪,长期依赖对行为学表现的观察与判断,主观性强、一致性难保障等问题,往往让临床诊疗面临“方向模糊”的挑战。在CSP大会期间,CCMTV精神频道特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石川教授针对这一行业痛点,深入解读了科学评估在精神疾病诊疗中的核心作用,以及AI辅助评估如何破解传统评估难题,为精神疾病精准诊疗提供方向。


专家精彩视频


图片

问题一

精神疾病诊疗不像外科有明确的生理指标,您认为“科学评估”在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早筛、分型、疗效跟踪”中,扮演着怎样的核心角色?如果评估不精准,会对临床诊疗造成哪些连锁影响?


图片

石 川 教授


精神医学是以行为学表现为依据的学科,当前仍缺乏客观生物学标志物,因此,对行为学指标进行精准、客观的量化评估,成为精神疾病诊断分型与病情严重程度判定的关键环节。若评估结果存在偏差,不仅可能导致疾病诊断失误、病情判断失准,更会直接影响后续治疗决策的方向偏离。


图片

问题二

从学科发展来看,为什么说“重视评估”是精神医学从“经验型”向“精准型”转型的关键?当前行业在评估环节最需要突破的是什么?


图片

石 川 教授


基于评估制定治疗方案,是精神医学领域长期倡导的核心原则。通过精准评估明确患者的核心靶症状,可为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依据,进而匹配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式。以抑郁症治疗为例:若患者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其他症状不突出,常规选用SSRI类药物即可;若同时伴随严重躯体症状(如疼痛、疲乏),则可能优先选择SNRI类双通道药物;若存在情感迟钝、快感缺乏等表现,还需考虑将作用于多巴胺通道的药物纳入首选方案。


图片

问题三

AI辅助评估的方式能否提高他评一致性?这类技术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为什么能解决传统评估的痛点?


图片

石 川 教授


这一现象也成为精神医学领域长期面临的外界诟病:在使用他评工具时,评分者一致性虽为核心测量学指标,却是实践中的难点。即便开展了多轮规范培训(包括国际与国内临床试验),像汉密尔顿量表这类经典工具,最终的评分一致性仍未达理想水平;且随着时间推移,评分质量还可能出现下滑,需反复开展一致性校准。深究原因,根源在于他评工具的主观性特质,评估结果高度依赖评估者(即临床专家)对症状的主观判断,其对症状的理解深度、把握尺度,以及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能否有效识别、引导患者暴露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实现人工智能辅助的他评模式,至少可达成两大核心优势:其一,实现评估标准化,确保不同评估主体对同一患者的评估结果高度一致;其二,保障评估稳定性,人工智能依托统一标准与机器学习技术采集信息,较人工评估更具稳定性,人工评估中,同一评估者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患者的评估结果可能存在偏差,而机器可有效规避此类问题,兼具客观性、稳定性与标准化特质。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这类人工智能辅助评估模式,必将为精神医学行为学判断提供重要支撑,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与实用价值。




专家介绍

Expert presentation


图片


石 川 教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博士,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方向:神经认知评估

精神康复、数字应用与转化

北大六院副院长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

精神卫生科技转化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精神康复协作组组长

精神神经协作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

第九届常委兼秘书长

北京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委

《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和《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编委、审稿专家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

Schizophrenia Research审稿专家

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

科技攻关及国际合作课题15项

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主编主译著作6部

参编参译著作6部



发送
CCMTV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