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CSCO 2025丨领军会客厅:马军、朱军、邱录贵教授聚焦中国血液肿瘤十年历程,展望 “十五五” 发展新征途
CCMTV血液频道 3913次浏览
2025-09-23
图片


前言

站在历史角度回望过去,我国血液肿瘤诊疗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从临床诊疗水平,到学科研究,从新药研发到综合管理理念都取得了全方位的提升。一批见证了血液肿瘤发展历史的权威专家们对此有更深的感悟和触动。第 28 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期间,专家们相聚济南为血液肿瘤发展持续助力。CCMTV超级访问栏目在会议期间推出 “领军会客厅”的特别节目,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的主持下,邀约血液肿瘤领域领军专家,共话血液肿瘤发展。本期邀请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做客节目,以血液肿瘤诊疗的飞速发展为议题开展深度对话。



图片

马军教授

朱军教授作为在淋巴瘤领域深耕多年的领军专家,见证了我国淋巴瘤诊疗的诸多关键突破。“十四五” 期间,我国淋巴瘤诊疗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跨越,尤其在细胞治疗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您认为有哪些标志性的成就最为振奋?这些突破给患者带来了哪些实质性改变?

图片

朱军教授 

回顾近二、三十年的临床经历,我国淋巴瘤诊疗的进步令人感慨。20 多年前,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在当时治疗药物少、无自主新药,国外新药进入中国速度缓慢,患者只能期待有限的有效方案。随着国家投入增加、企业发力,新药研发逐步推进。“十三五”作为发展开端,经历了“十四五”的沉淀,在“十五五”即将到来之时,已取得多项进步。其中最具标志性的突破,首先是2015年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小分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问世,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1 类新药,它为T细胞淋巴瘤治疗带来新选择,后续还在B细胞淋巴瘤、乳腺癌等领域获批适应症,是里程碑式的成果。其次,早期我们在国外CD20单抗的应用中不断学习,了解新药在国内注册临床研究,如今多款国产CD20生物类似药及大分子药物相继上市。正是这种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的精神,也让我们实现了从追赶到领先的进步,如泽布替尼、奥布替尼等国产自研BTK抑制剂,不仅国内获批,泽布替尼还率先出海在国外获得审批。这说明在“十四五”后,在淋巴瘤的新药研发方面我们已走在前列。此外,CAR-T 细胞治疗领域,我国与美国同步领先,在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治疗中,应用数量和广度位居世界前列,部分领域甚至快于美国,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生存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期间,我们也将持续进步,提升发展速度,培养自信,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图片

马军教授

在取得这些成就的过程中,多中心临床研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十四五” 期间,我国淋巴瘤多中心研究在协作模式、研究质量上有哪些提升?未来还需在哪方面进一步改善?

图片

朱军教授 

以本次 CSCO 年会上公布的 “DEB研究”为例,这是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治疗MYC和BCL2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Ⅲ期研究,由国内40多家中心历时两年多完成,纳入423例患者。经四年随访,主要疗效指标 无时事件生存期(EFS)较对照组提升9.8%,CR率提升11.1%,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仍克服困难完成研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多中心研究的协作能力与韧性。该实例表明,这十几年来,我们中国的临床专家应用国产新药开展的多中心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比如泽布替尼凭借中国临床数据获FDA批准。可即便如此,我们仍需不断进步: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加强质控管理,确保各中心严格按方案执行、规范留痕,经得住核查;不能只追求数量,更要提升研究质量,同时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推动更多国产新药走向世界。

图片

马军教授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淋巴瘤的分型越来越精细。在“十五五”期间,针对不同亚型的淋巴瘤,您认为在治疗策略上会有哪些新的探索方向?

图片

朱军教授 

精准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其核心是精准诊断。“十五五” 期间,我们要推动淋巴瘤诊断从传统病理影像结合向分子基因检测升级。在复杂的淋巴瘤病理诊断和治疗中加强多学科合作,使淋巴瘤的分子基因诊断不断精进并逐步普及,通过基因分子诊断为治疗提供方向。最后,要重视新药研发的转化研究与临床实验,不断提升淋巴瘤治愈率,让精准治疗落地见效。

图片

马军教授

邱录贵教授长期致力于骨髓瘤等浆细胞疾病的研究与临床。在您看来,“十四五” 期间我国血液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有哪些里程碑式进展,为 “黄金十年” 奠定了基础?

图片

邱录贵教授 

我重点谈谈多发性骨髓瘤领域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主要进展:

第一是诊疗水平大幅度提高。从2001年开始,到去年落成的多发性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指南编撰工作都在不断推进着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的规范化。之前的诊疗指南是合并在恶性血液肿瘤中的,直到去年专委会的成立,使《CSCO浆细胞肿瘤诊疗指南》从《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中独立出来,这使得指南内容大幅提升,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精准的诊疗指南。此外,指南巡讲也在持续进行,每年近20场的指南巡讲大幅提升了基层单位对多发性骨髓瘤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及同质性,使患者的在规范化的治疗下生存收益进一步提高。临床数据也印证了效果:我们推行的以(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VAD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超4年,预期中位总生存达8-10年;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三中心研究显示,患者中位总生存约8年,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MRD(微小残留病)阴性患者生存期更长。

第二是新药上市推动药物可及性。“十四五” 期间,多款关键药物在我国上市:一是CD38单抗,两款分别来自强生、赛诺菲,该款药物的上市推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从 VAD 基础方案向联合了CD38单抗的四药联合方案过渡;二是BCMA CAR-T细胞治疗,全球已上市5款,我国有3款原研产品,包括南京传奇的西达基奥仑赛、南京驯鹿的伊基奥伦赛(全球首款全人源化单链抗体 CAR-T),其中伊基奥伦赛即将在多伦多国际骨髓瘤大会(IMS)公布三年随访结果,三年中位无进展生存达35.9个月,预期中位总生存近5年,疗效与安全性平衡优异;三是全球首款TRAIL(肿瘤坏死因子凋亡受体配体)变构体埃普奈明,历经16年研发获批,联合其他药物在髓外病变治疗中效果突出;四是BCMA/GPRC5D双特异性抗体,虽源于国外,但与欧美同步上市,为难治复发患者提供新选择。目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新药可及性优于日本、韩国等周边发达国家,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尤其是多线耐药复发的患者获得新的治疗机会。 

第三是基础与转化研究获国际认可。我们在T细胞免疫领域、在多发性骨髓瘤生物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包括肿瘤细胞遗传学克隆演变、肿瘤微环境、肠道微生态、代谢组学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杂志,2023年中国作者为主的10分以上论文超38篇。在IMS大会上,我国学者口头报告数量逐年增加,我们团队在2023-2024年每次都有3-5个口头报告的展示;青年研究者奖评选中,连续三届我国有3-4人获奖,占比近1/10,充分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与国际影响力,这也为后续我国多发新骨髓瘤的发展奠定基础。

图片

马军教授

骨髓瘤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在骨髓瘤患者的长期管理方面,如疗效检测、不良反应处理等,有哪些进步?这些进步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何意义?

图片

邱录贵教授 

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断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疾病诊断水平的整体提高;二是临床医生,尤其是非血液科医生,如肾科、骨科医生及广大公众对该疾病认知度的提升。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其常见的非血液系统表现包括骨痛、骨质破坏、骨损伤、肾功能损伤及尿蛋白等。这些症状常导致患者首诊科室并非血液科,而是肾科、骨科、中医科或推拿按摩科。近年来,通过持续的疾病宣教,非血液科医生(尤其肾科、骨科医生)及公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逐渐加深,使得更多患者能够实现早期诊断,并及时转诊至血液科接受系统治疗。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以及 2015年后 CD38单克隆抗体等几大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疾病管理模式已逐步进入慢病化管理阶段。

为进一步优化疾病管理,相关指南已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治疗及治疗后的长期随访进行了系统规范,重点明确了患者全程管理的要求。全程管理不仅涵盖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及维持治疗等核心治疗环节,还包括康复管理,旨在通过规范的随访,帮助患者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T细胞免疫治疗(包括CAR-T细胞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及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针对这类副反应,一方面在整体诊治指南中明确了早期识别、及时处理及后续管理的规范;另一方面,已分别制定多发性骨髓瘤CAR-T细胞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的全程管理共识,为特殊治疗相关副反应的管理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助力提高副反应管理水平。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是该疾病的特殊并发症,为加强其管理,相关指南已完成两次更新。更新后的指南可指导更多医生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病进行系统治疗,并有效预防骨相关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获得更高质量的生存。

在疗效评估方面,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评估较为复杂,需结合M蛋白检测与骨质检查结果。随着治疗效果的不断提升,患者治疗反应逐渐加深,原有疗效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需建立一套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国际领先水平的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和监测体系;逐步建立多参数流式细胞术(二代流式)检测方法;建立以二代测序为基础的免疫组库检测方法,用于微小残留病监测;开展全身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用于检测髓外残留病;探索建立以血液外泌体蛋白质组为基础的残留病监测方法。

基于上述技术体系,《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估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国指南》已于去年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该指南可为全国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助力其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定期、系统规范的疗效评估及微小残留病监测,进一步推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最终使更多患者获益,实现更长时间的高质量生存。

图片

马军教授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骨髓瘤患者的比例逐渐上升。针对这一群体的治疗,“十四五”期间有哪些特别的探索?“十五五”期间又会有哪些新的规划?

图片

邱录贵教授 

多发性骨髓瘤具有显著的“老年病”属性,在不同年龄段血液肿瘤中占比存在明显差异:儿童阶段,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首位肿瘤(不仅是血液肿瘤,更是所有肿瘤类型中的首位);成年阶段,淋巴瘤则成为成人发病率最高的血液肿瘤;而进入老年阶段后,多发性骨髓瘤便跃升为老年人群的首位血液肿瘤。从发病年龄数据来看,欧美国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接近69岁;我国此前一些大中心的回顾性分析显示,患者中位发病年龄约在60-62岁左右,但2021-2023年全国质控最新数据表明,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已达到67岁,这进一步说明它本身就是一种中老年疾病,且以老年人群为主要发病人群。对于这样一种以老年群体为主要发病人群的疾病,其治疗和全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现在患者生存时间越来越长,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可能需要在家或社区医院接受治疗。因此,在管理层面,相关专业机构如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骨髓瘤专家委员会,正着手制定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版诊治指南,目的是让更多患者能深入认识疾病,依据指南进行自我管理。

在治疗角度,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在各类指南中都特别强调,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体能状态评估,同时还要结合疾病本身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综合考量,核心是在患者的治疗耐受性与临床获益之间找到良好平衡。且随着新药的应用,老年患者的生存期也在显著延长,202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全球IMROZ研究便证实了这一点,该研究针对赛诺菲研发的CD38单克隆抗体艾沙妥昔单抗联合VRD方案,治疗80岁以下、体能状态良好的老年患者,对比VRD标准方案的次要研究显示,体能状态良好的老年人群完全可以耐受这种四药方案,中位随访5年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已超过60个月,预期甚至能接近90个月。这意味着,若患者能耐受该方案,经过诱导治疗加维持治疗后,完全可实现长期生存,甚至对预后特别良好的患者,经统计分析能达到 “统计学意义上的治愈”—— 疾病不会影响其预期生存,总体生存期可能超过17年,对于非高危的老年患者而言,也存在不因该病影响预期寿命的可能。不过目前我国能应用这种四药联合方案的患者比例仍相对偏低,这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善,让更多患者能接受更标准化的治疗。除四药方案外,临床还有三药方案,且需根据患者体能状态灵活调整,比如患者初始因疾病导致体能状态较差时,可先采用两药治疗,待体能状态改善后,再过渡到三药或四药为基础的治疗。总体而言,临床治疗需综合平衡患者多方面因素,在长期治疗获益与耐受性之间找到平衡,最终让更多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甚至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治愈。

总结

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浆细胞疾病,目前已逐步转变为可有效控制、患者可实现长期生存的疾病,临床治愈的目标正通过对长期生存的追求逐步趋近。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改善骨髓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助力患者在获得良好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成正常的生命周期。衷心感谢两位教授的精彩分享。从淋巴瘤的精准诊疗策略,到多发性骨髓瘤领域的原始创新成果,再到白血病相关先进技术的转化与革新,“十四五” 期间,我国血液肿瘤诊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当前,“十五五” 规划的发展蓝图已明确,相信在各位专家与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的诊疗水平必将迈向新的高峰,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



❖专家介绍❖

image.png

马   军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 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图片

朱   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副监事长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图片

邱录贵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临床首席专家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会名誉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 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获省部级成果一等奖2项。


审核专家:马军教授、朱军教授、邱录贵教授


本平台致力于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医学信息。请注意,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也不应被用作诊疗指导。如果将这些信息用于非医学信息了解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描述和观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 END —

图片

CCMTV临床频道注册会员数据突破210万+,平均每日更新视频及资讯内容300余条,目前拥有医学视频数量10万+,累积时长达185万+分钟,致力于打造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平台。CCMTV药械营销推广覆盖开发期(上市前)、导入期(上市)、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通过CCMTV朱雀AI大模型,实现权威精准触达和智能反馈分析,助力药械推广进入数字化闭环营销时代。

发送
CCMTV血液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