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2025年CSCO年会 | 刘运江教授、闫敏教授、孙涛教授:聚焦HR+乳腺癌诊疗新进展——从指南更新到创新突破与未来
CCMTV肿瘤频道 2994次浏览
2025-09-16
图片

2025年9月10日至14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国内外肿瘤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前沿科研突破与临床实践经验。

近年来,HR+乳腺癌治疗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尤其在精准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CCMTV特别邀请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运江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闫敏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孙涛教授,聚焦HR+乳腺癌指南更新要点、耐药机制剖析到临床策略优化,系统梳理其诊疗新路径,展望未来探索与联合治疗的发展方向。

❖专家介绍❖
image.png

刘运江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北省中青年突贡专家

河北省重点学科外科学学科带头人(A级领先) 河北省肿瘤微环境与耐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专委会常委

河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河北省肿瘤防治联合会执行主席

河北省数理医学会学会会长 河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

image.png

闫敏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



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河南省乳腺病诊疗中心  副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疾病研究中心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 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家委员会 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乳腺学组 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河南生命关怀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院协会乳腺疾病管理与创新分会 副主任委员

image.png

孙涛 教授

辽宁省肿瘤医院



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主任、博导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

辽宁青年名医、“兴辽”领军人才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多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 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委会 副主委

辽宁省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 主任委员

辽宁省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委会 主任委员

辽宁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委会 副主委


图片





《2025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中,HR+乳腺癌部分有哪些值得重点关注的更新?这些更新对临床决策和实际治疗路径会带来哪些新的指导意义?


image.png

闫敏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



HR+乳腺癌辅助治疗方面,今年CSCO指南的最突出更新是基于NATALEE研究的数据,新增了AI联合瑞波西利的治疗策略1。与以往阿贝西利仅使用两年的方案相比,该策略中瑞波西利的用药时长延长至三年,并且适用人群范围更广,涵盖风险较低、淋巴结阴性的患者。

HR+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中,既往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是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今年CSCO指南基于INAVO 120等研究的数据2,对于既往在他莫昔芬或AI辅助内分泌治疗中进展且携带PIK3CA突变的患者,新增了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的治疗策略。因此,基因检测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升。HR+乳腺癌的后线治疗中,新药卡匹色替联合氟维司群可针对存在PIK3CA突变、AKT突变或PTEN缺失/突变等患者推荐使用3。此外,指南更新了ADC类药物的推荐:对于HER2低表达的复发或转移患者,在经过一次系统治疗后即可应用T-DXd⁴,且该药已纳入国家医保。TROP2抑制剂已成为后线治疗的新选择,其应用不要求进行基因检测。今年指南新增了Dato-DXd的推荐,同时更新了戈沙妥珠单抗和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治疗推荐,其中芦康沙妥珠单抗目前仅获批激素受体阴性适应症。这些更新为HR+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机会和选择。





随着CDK4/6抑制剂在HR+/HER2-乳腺癌中的广泛应用,其耐药作用不可避免地影响患者预后。请您结合最新进展,谈谈目前CDK4/6i的耐药机制?


image.png

孙涛 教授

辽宁省肿瘤医院



目前CDK4/6抑制剂尽管临床疗效不错,但存在耐药问题。CDK4/6抑制剂主要作用于Cyclin D-CDK4/6-INK4-RB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细胞周期从G1期向S期转变。长期用药后肿瘤会通过多种途径“绕过”这一阻断。

CDK4/6i耐药包括细胞周期特异性耐药和非周期特异性耐药两大类机制。在细胞周期特异性耐药方面主要包括CDK4/6扩增、p16扩增、编码cyclin E的CCNE1/2过表达及CDK2扩增、p53-p21-RB通路抑制、CDK7过表达和CDK9的激活、CDK1的抑制、抑癌因子RB丢失、E2F扩增等均会导致CDK4/6i耐药。非细胞周期特异性耐药方面的机制则包括FGFR通路激活、MAPK通路激活、PI3K/AKT/mTOR通路激活、EMT通路激活、Hippo通路抑制、AKT-CH2通路激活、自噬激活、免疫微环境改变等。总而言之CDK4/6i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不能用单一因素解释。

这些耐药机制的发现对于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其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有助于设计出更有效的药物来克服或预防耐药性的发生。如针对PI3K/AKT/mTOR通路的靶向治疗方面,III期BOLERO-2研究中5,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与依西美坦联合应用作为二线治疗显著改善了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中位PFS(7.8个月 vs 3.2个月,HR=0.45,P<0.001)。基于该研究结果,依维莫司被批准联合依西美坦用于治疗既往内分泌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

此外CDK2/4/6抑制剂库莫西利胶囊对CDK2、CDK4、CDK6激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并且对CDK4激酶具有更强的选择性抑制能力,CDK2是克服CDK4/6耐药的关键靶点。因此,库莫西利将有助于克服目前临床上CDK4/6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TQB3616-III-01研究显示,库莫西利联合氟维司群用于既往内分泌经治的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PFS为16.62个月,ORR为40.21%,OS呈获益趋势。此外,库莫西利联合氟维司群已开展了针对CDK4/6i耐药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目前入组工作已完成,正处于数据随访阶段。这类新药未来有望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CDK4/6抑制剂耐药后的精准治疗已成为临床决策的关键挑战。基于当前研究进展,能否请您结合临床经验,介绍一下如何优化临床治疗策略?


image.png

刘运江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目前CDK4/6抑制剂在中国获批的适应证包括晚期绝经前HR+/HER2-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晚期绝经后HR+/HER2-乳腺癌患者一线/二线治疗以及早期高危HR+/HER2-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

CDK4/6抑制剂耐药后机制复杂,最主要涉及PI3K/AKT/mTOR通路突变及ESR1等获得性突变。因此在CDK4/6抑制剂治疗进展后,即进入“后CDK4/6抑制剂时代”,应进行精准分子检测,首要检测是否存在PI3K/AKT/mTOR通路相关突变。对于 PIK3CA突变的患者,可选择PI3Kα抑制剂伊那利塞;对于AKT1或PTEN突变等PI3K/AKT/PTEN通路异常的患者,可选择AKT抑制剂卡匹色替;而内分泌耐药患者中,还可选择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不需要基因检测,打破了传统靶向治疗对基因检测的依赖。此外,其他检测还包括BRCA1/2突变患者选择PARP抑制剂等,应通过精准检测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标。

新一代CDK2/4/6多靶点抑制剂库莫西利的问世,标志着细胞周期靶向治疗进入了多元调控的新阶段。这类创新药物高效抑制CDK2、高选择抑制CDK4、低选择抑制CDK6,有望应对临床上不同阶段CDK4/6抑制剂耐药的问题,包括晚期HR+乳腺癌经治患者的耐药以及早期辅助治疗后复发的患者。鉴于其全面抑制细胞周期激酶的机制特性,库莫西利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针对早期辅助治疗也已布局相关研究,期待这项研究的结果能为广大HR+早期患者带来福音,降低复发,从治疗走向治愈。

此外,针对HER2低表达的患者ADC药物T-DXd已显示出临床疗效。针对HER2阴性的患者,可选择以TROP2为靶点的ADC药物如戈沙妥珠单抗。在后CDK4/6抑制剂时代还可考虑化疗及其他内分泌治疗策略,如西达本胺联合内分泌治疗等。

综上所述,通过精准检测进行分析,可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后CDK4/6抑制剂时代选择多样,尤其在出现CDK4/6抑制剂耐药后CDK2、CDK4、CDK6抑制剂及依维莫司等药物的选择,相较于化疗其毒副作用可能更低,且患者耐受性更好。




展望未来,您认为HR+乳腺癌领域的新药研发将呈现哪些关键趋势?哪些靶点和联合用药策略最具临床潜力?


image.png

闫敏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



未来HR+乳腺癌的新药研发将主要集中在多靶点联合治疗ADC药物创新两大方向。

在多靶点联合治疗方面,将重点探索内分泌治疗联合针对关键通路突变的靶向药物,如BRCA、PIK3CA、AKT和mTOR等。新型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及PROTAC药物也在积极研究中,这类药物与其他靶向治疗药物的联合,以及不同靶点抑制剂之间的组合,可能成为未来探索的重点。

在ADC药物方面,新一代ADC药物的更新及其与免疫治疗或其他靶向药物的联合策略,将进一步提升疗效,为HR+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image.png

孙涛 教授

辽宁省肿瘤医院



未来晚期乳腺癌治疗将更加趋向精准化。口服SERD类药物有望替代注射用氟维司群,不仅用于CDK4/6抑制剂经治后的患者,还可能推向更前线(如辅助治疗或与其他靶向药物联合应用)。此外,针对新靶点的ADC药物研发也在积极推进,包括针对HER1、HER3、TROP2等靶点的药物已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疗效,期待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亮眼表现。

image.png

刘运江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未来治疗研究方向中应首先突出精准,即对耐药机制或基因突变进行精准检测;其次是联合用药,单一药物效果可能有限,但明确靶点后的联合治疗有望提高疗效。CDK4/6抑制剂耐药后,CDK2/4/6抑制剂如库莫西利等新药可能克服耐药,目前还有针对CDK2、CDK4、CDK9等不同靶点的在研新药。此外,针对ESR1突变的口服SERDs也显示出一定疗效,ADC药物、PARP抑制剂等其他靶点药物的研发也是方向之一。未来趋势可聚焦于药物结构优化、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精准靶点检测等方面,为HR+/HER2-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大生存希望。


参考文献: 

1.Slamon D, et al. N Engl J Med. 2024 Mar 21;390(12):1080-1091.

2.Turner NC,et al. N Engl J Med. 2025 Jul 10;393(2):151-161.

3.Turner N C, et a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 388(22): 2058-2070.

4.Bardia A, et al. 2024 SABCS. LB1-04.

5.Yardley DA, et al. Adv Ther. 2013 Oct;30(10):870-84.







本平台致力于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医学信息。请注意,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也不应被用作诊疗指导。如果将这些信息用于非医学信息了解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描述和观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 END —

图片

CCMTV临床频道注册会员数据突破210万+,平均每日更新视频及资讯内容300余条,目前拥有医学视频数量10万+,累积时长达185万+分钟,致力于打造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平台。CCMTV药械营销推广覆盖开发期(上市前)、导入期(上市)、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通过CCMTV朱雀AI大模型,实现权威精准触达和智能反馈分析,助力药械推广进入数字化闭环营销时代。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