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与肿瘤战斗的365天丨杨艳芳教授:乳腺癌骨转移的精准诊疗与全程管理
CCMTV肿瘤频道 1511次浏览
2025-09-04
图片

前  言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1。大约50-70%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会出现骨转移,导致骨骼相关事件(SREs),包括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和其他并发症,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2,3。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旨在延缓骨转移进展,减轻疼痛,预防SREs,提高生活质量4。为帮助患者和家属更清晰地认识乳腺癌骨转移的诊疗以及现代医学的应对之道,CCMTV特别栏目《与肿瘤战斗的365天》特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杨艳芳教授接受采访,从临床实践出发,系统梳理乳腺癌骨转移在不同分期中的表现,骨活检的必要性及操作要点,靶向治疗的应用及其疗效等内容,为患者和临床工作者提供科学参考。




图片

在乳腺癌的不同分期(如早期、局部晚期、转移性)中,骨转移的发生概率和特征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杨艳芳 教授

图片

在乳腺癌中,骨转移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但其具体发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分期、分子分型及肿瘤微环境等。从临床分期来看,早期乳腺癌(临床Ⅰ期和Ⅱ期)患者的骨转移发生率较低,约10%–15%的患者在初诊时即伴有骨转移。而在局部晚期(临床Ⅲ期)患者中,骨转移发生率显著升高,可达30%–40%。至于晚期(临床Ⅳ期)患者,骨转移的发生率更高,通常超过50%,甚至可达60%以上。结果表明,临床分期越晚,骨转移的发生风险越高。除临床分期外,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也与骨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四种主要亚型中,激素受体阳性(HR+)/HER2阴性型乳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最高。相比之下,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型则更倾向于发生脑转移和肝转移,其骨转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因转移部位和病情进展程度而异。骨转移好发于承重骨,常见部位包括胸椎、腰椎、骨盆和肋骨等。患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转移部位的持续性隐痛,疼痛程度通常较轻,但呈渐进性加重。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随病情进展疼痛可显著加剧。此外,骨转移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进而引发脊髓压迫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压迫关键神经结构,可能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或截瘫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表现均为骨转移常见的临床后果。

图片

对于疑似骨转移的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骨活检,骨活检的操作指征、方法以及病理诊断的重点是什么,存在哪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不同分期的患者,进行骨活检的策略是否有差异?

杨艳芳 教授

图片

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若其具备明确的乳腺癌病史、影像学检查(如骨扫描、CT或MRI)提示存在多发性骨病变,同时原发灶的病理诊断已明确分子分型,则通常不推荐常规进行骨转移灶穿刺活检。仅在特定临床情况下考虑实施穿刺,例如原发灶不明、需通过活检确定肿瘤来源,或骨转移灶为首发且孤立的病变,并已排除原发性骨肿瘤及第二原发癌。此外,若需对转移灶进行分子分型再评估(因部分患者转移灶免疫表型可能发生改变),也需通过二次活检以明确分型。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对于已有乳腺癌病史、影像学表现为典型多发性骨转移、且无需重新分型以指导治疗的患者,一般不主张进行穿刺活检。例外情况包括早期乳腺癌(如临床Ⅰ期)患者影像学发现孤立性骨病变时,此时建议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主要目的为鉴别是否为真性转移灶或排除其他良性骨病变。穿刺方法首选CT引导下活检。若取材不足难以明确诊断,个别情况下可考虑开放性活检手术,包括切除性骨转移灶活检。但后者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常见包括出血、感染、重要神经损伤,并可增加病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图片

靶向治疗在乳腺癌骨转移治疗中有哪些应用,如针对HER2阳性患者的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抗HER2-ADC等,针对骨转移微环境的靶向药物(如 RANKL 抑制剂地舒单抗)等,它们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如何?

杨艳芳 教授

图片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应遵循双重原则:一方面需进行系统性抗肿瘤治疗,另一方面需联合骨保护治疗以改善骨骼相关事件。抗肿瘤治疗需依据分子分型制定相应策略。对于HER2阳性患者,应以抗HER2靶向治疗为核心,并可联合化疗方案。若全身治疗能有效控制原发肿瘤进展,通常骨转移灶也可随之得到缓解,骨破坏程度相应减轻。

在抗肿瘤治疗基础上,需联合应用骨保护药物。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第一、二代双膦酸盐类药物,以及第三代药物如地舒单抗等靶向抗体类药物。地舒单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骨保护药物,它是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其作用机制为特异性抑制RANK配体(RANKL)与破骨细胞表面RANK的结合,从而阻断RANK/RANKL信号通路。该药物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前体的活化,并促进成熟破骨细胞凋亡,通过抑制骨吸收活性,延缓骨转移病灶的进展及相关骨事件的发生。

图片

对于骨转移引起的中重度疼痛,如何制定阶梯式止痛治疗方案,常用的止痛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是什么,如何避免药物成瘾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杨艳芳 教授

图片

骨转移至疾病后期,多数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针对这一症状的治疗,总体原则遵循阶梯式镇痛策略,强调联合用药,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老年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治疗过程中需同步关注骨保护治疗,例如应用RANKL抑制剂(如地舒单抗)或双膦酸盐类药物。此外,镇痛药物使用可能伴随不良反应,需加强副作用管理。

对于轻度疼痛患者,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其解热镇痛效果可满足需求。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肝肾功能损伤及消化道出血(如黑便),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粪便性状,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干预。

中度疼痛患者建议采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此类药物对中度疼痛控制效果显著。临床实践中,推荐弱阿片类药物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联合使用,二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提升镇痛效果。阿片类药物使用可能伴随多种不良反应,最常见为便秘,长期用药者还可能出现排便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重度疼痛患者需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芬太尼、羟考酮等,此类药物为镇痛治疗的最高级别选择。镇痛方案强调“按时给药”原则(如每6小时一次),而非“按需给药”——即使未出现疼痛也应规律用药,以确保血药浓度稳定,避免因延迟给药导致镇痛效果不足或药物依赖风险增加。常见并发症的管理策略如下:针对便秘,可给予通便药物;若出现呼吸困难,可考虑使用纳洛酮;恶心呕吐症状明显时,推荐使用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进行对症治疗。通过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流程及不良反应监测,可有效提升骨转移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合治疗:提升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生存质量


乳腺癌骨转移作为晚期患者最常见的转移类型,是影响生存质量与预后的关键挑战,其诊疗需采取综合策略。在诊断方面,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进行骨活检,仅在原发灶不明或需要重新评估分子分型等特殊情况下才会考虑。治疗方案需兼顾抗肿瘤治疗和骨保护治疗:根据分子分型选择靶向药物控制肿瘤进展,同时使用地舒单抗等骨保护药物预防骨骼相关事件。对于疼痛症状,建议遵循阶梯式镇痛原则,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并注意防治药物不良反应。通过规范化的综合治疗和个性化的症状管理,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杨艳芳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图片


  •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副主任医师

  • 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

  • 《中国生物治疗》审稿专家

  • 《Thoracic Cancer》审稿专家

  • 从事肿瘤防治工作10年余,精通乳腺肿瘤的诊疗,包括乳腺肿瘤的各种手术、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为主的综合治疗,尤其擅长乳腺肿瘤的微创手术,乳腺癌的保乳手术、各种改良根治术以及乳房假体重建手术等。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6篇,累计影响因子20分;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完成天津肿瘤医院院级课题1项。



参考文献

1. Siegel RL,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19;69:7–34.

2. Fornetti J, et al. Bone Min. Res. 2018;33:2099–2113.

3. Rubens RD. Eur J Cancer. 1998 Feb;34(2):210-3. 

4. Gnant M, et al. Breast Cancer Res. 2010;12(6):216. 



图片




编辑|13

责编|13


— END —

CCMTV肿瘤频道视频号已上线!

图片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