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王建峰教授:前列腺癌骨转移——早期干预与全程管理是关键
CCMTV肿瘤频道 2854次浏览
2025-09-04

图片


专家介绍

王建峰  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


图片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中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泌尿肿瘤专委会常委;

·北京市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委员;

·国家食药监局器械评审专家;

·北京市青联委员。

·专业方向:泌尿系统肿瘤微创治疗,机器人手术,肾脏移植。


图片



引言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骨骼是其最主要的转移部位。超过70%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其所引发的骨相关事件(SREs)是导致患者残疾、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然而,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公众认知不足,许多患者往往等到“骨痛难忍”才就医,错失了早期干预的“黄金窗口期”[2]。如何破除“痛了再治”的误区,将临床管理关口前移,建立"早期干预、全程管理"的诊疗模式,是临床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CCMTV特邀中日友好医院泌尿外科王建峰教授,从临床视角深入剖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早期干预策略与全程管理理念,为临床实践提供权威指导。


CCMTV


在临床实践中,多数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确诊时已发生严重的骨相关事件。请结合您的实际临床经验,谈谈导致“延迟就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建峰 教授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问题。延迟就诊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症状隐匿,早期骨转移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腰背痛,极易被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误认为是劳损或关节炎;二是认知不足,公众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严重性了解不够;三是筛查体系有待普及,部分具有高危转移风险的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评估[2]

日常生活中,许多患者往往等到骨痛难忍才就医,要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医患共同努力。对于患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建立“定期监测”的意识,特别是对于Gleason评分≥8分、PSA≥20ng/ml、临床分期≥T3期的高危人群,根治性的手术并不是最终防线,手术后仍然应定期进行PSA、睾酮水平的检测和SPECT全身骨显像等检查 [1,3],而非等到疼痛无法忍受时才就诊。对于医生,应主动对高危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并教育患者:“不痛不等于安全”,早期干预的获益远大于出现严重SREs后的被动治疗。

CCMTV


我们理解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那么,一旦确诊骨转移,在骨保护药物的选择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和建议?

王建峰 教授


把握治疗时机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确诊骨转移后的半年内是干预SREs发生的“黄金窗口期”[4]。国内外共识均推荐,一旦确诊骨转移,应立即启动骨保护治疗[1,3]。早期补充钙剂并联合使用骨改良药物,可以有效打破“肿瘤生长-骨破坏”的恶性循环,延缓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严重SREs的发生,为后续的全身治疗(如新型内分泌治疗、化疗)奠定更好的基础。

临床上经常使用的骨改良药物包括以唑来膦酸为代表的双膦酸盐药物和靶向“RANKL恶性循环”的地舒单抗,在药物选择上,地舒单抗相较于唑来膦酸展现出多方面的优势。基于Study 103这项全球多中心的I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相比于唑来膦酸,地舒单抗可更久地延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发生首次SREs的时间(20.7个月 vs 17.1个月,P<0.01),降低SREs发生风险[5]。此外,地舒单抗不经肾脏代谢,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安全性更优[6];其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也带来了更好的患者依从性[7]。因此,对于需要长期进行骨保护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尤其是伴有肾功能损伤或需要与多线治疗联合的患者,地舒单抗是一个极具优势的选择。

图片

地舒单抗相比唑来膦酸可显著延迟mCRPC患者首次发生SREs的时间

CCMTV


对于需要长期进行骨保护治疗的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临床应如何进行全程管理,以最大化患者的生存获益?

王建峰 教授


全程管理的关键在于分阶段系统性干预:

首先,对于高危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患者,在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预防骨转移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III期临床研究证实[8],在此阶段早期使用骨改良药物进行干预,能显著延长患者首次发生骨转移的时间达4.2个月。这为患者后续接受多线全身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其次,对于已发生骨转移的患者,管理策略应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1. 立即启动并坚持内分泌治疗联合骨保护治疗:确诊后应在内分泌治疗的前提下,毫不延迟地启用骨改良药物,并坚持长期、规律用药。保障患者治疗的长期依从,因为依从性是维持疗效的前提。

2. 建立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通过泌尿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骨科、疼痛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定期监测与随访:建立规范的随访体系,定期通过PSA、睾酮水平、影像学检查(如全身骨显像)评估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总结来说,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实践,依托以骨改良药物的骨保护治疗策略,构建从风险预警、早期干预到多学科协同的综合管理体系,有望使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并实现长期生存。


图片



总结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管理已全面转向 “早期干预、全程管理” 的积极策略。早期启用并持续应用骨改良药物等骨保护治疗,可有效预防骨相关事件、延缓疾病进展;同时,依托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全面守护患者骨骼健康,最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1.南方护骨联盟前列腺癌骨转移专家组. 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J/OL].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 17(3): 201-208.

2.Pezaro C, Woo HH, Davis ID. Prostate cancer: measuring PSA. Intern Med J. 2014 May;44(5):433-40.

3.Gandaglia G, Karakiewicz PI, Briganti A, et al. Impact of the Site of Metastases on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Eur Urol. 2015;68(2):325-334.

4.Coleman R, Hadji P, Body JJ, et al. Bone health in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n Oncol. 2020 Dec;31(12):1650-1663.

5.Fizazi K, et al. Denosumab versus zoledronic acid for treatment of bone metastases in men with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study. Lancet. 2011;377(9768):813-22.

6.Body JJ, et al. Hypocalcaemia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treated with a bisphosphonate or denosumab: prevention supports treatment completion. BMC Urol. 2018;18(1):81.

7.Saad F, Shore N, Van Poppel H, et al. Impact of bone-targeted therapies in chemotherapy-naïve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abiraterone acetate: post hoc analysis of study COU-AA-302. Eur Urol. 2015;68(4):570-577.

8.Smith MR, Saad F, Coleman R, et al. Denosumab and bone-metastasis-free survival in men with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results of a phase 3,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2;379(9810):39-46.


图片




编辑|13

责编|13


— END —

CCMTV肿瘤频道视频号已上线!

图片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