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好西例 |西达本胺联合pola诱导助力高龄伴大包块双表达DLBCL患者实现完全缓解
CCMTV血液频道 4270次浏览
2025-09-02
图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临床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异质性。其中,同时过表达细胞致瘤基因MYC蛋白与抗凋亡蛋白 BCL-2蛋白的DLBCL被称为双表达DLBCL(DE-DLBCL),其肿瘤异质性更为显著。MYC和BCL-2双表达状态与DLBCL患者不良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相关。因此,如何改善DE-DLBCL患者的生存是DLBCL治疗的难点之一,探索新的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本期我们邀请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彭志刚教授和周圣圣医师,分享1例真实世界中双表达DLBCL病例,通过回顾临床诊疗过程,重点探讨在高龄、双表达、中高危伴大包块等复杂情况下的治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图片

病例简介

患者为75岁男性,因“反复腰痛”就诊。患者有盗汗,无发热,体重下降15公斤。入院后查体发现左下腹部可触及包块,质硬,全身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影像学提示左侧髂骨、坐骨、髋臼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形成且代谢活跃(11.4×11.7×11.1cm,SUVmax 34.3);腹主动脉旁等多处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坏死、代谢活跃(SUVmax 32.3);右心房不规律高代谢灶(4.4×2.5cm,SUVmax 17.4);左侧髋部及左侧股骨上段肌间隙多个软组织结节(2.5×1.2cm,SUVmax 29.7)。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组化示Bcl-2(80%+)、c-Myc(60%+),符合“双表达”特征,入院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N-GCB,双表达,Ⅳ期B组,IPI评分3分,大包块)、2型糖尿病、痛风、肾损伤、高脂血症。


图片


图片

治疗经过及随访情况

自2024年11月起,患者采用Pola-R-CHP(维泊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吡柔比星、泼尼松)方案治疗3个周期。治疗期间定期接受升白针支持。1月6日中期PET-CT评估显示左侧髋臼区、左侧耻骨下支病灶仍高度活跃(SUVmax 8.3;Deauville 5分),评估为部分缓解(PR),疗效未达预期。


图片

1月6日中期PET-CT评估为PR


2025年1月7日,治疗方案调整为西达本胺(20mg biw,用2周停1周)联合Pola-R-CHP方案继续治疗3个周期。完成共计6个周期的诱导治疗后,患者于4月7日接受了一周期利妥昔单抗巩固治疗。2025年4月8日末期PET-CT显示左侧髋臼区病灶较前好转,但仍见高度肿瘤活性;左侧耻骨下支病灶肿瘤活性已灭活;扫描范围未见新发病灶。2025年4月18日,髋臼骨继发恶性肿瘤穿刺病理检查显示:碎骨组织内见纤维、脂肪及骨髓腔成分。骨髓腔内见红细胞。镜下未见明确肿瘤细胞证据,经此次评估,患者已达到完全缓解(CR)。


图片

4月8日末期PET-CT评估


图片

4月18日病理评估达CR


患者于4月29日再次接受一周期利妥昔单抗巩固治疗。2025年5月,于门诊行一疗程放疗,剂量为PGTV 5000cGy/25f,同期予西达本胺单药维持治疗,剂量为20mg biw,用2周停1周,该方案持续至今。维持治疗初期患者曾出现乏力及食欲不振,后续逐渐缓解。仅发生I级血液学毒性,程度较轻。2025年8月16日,行左髋关节置换术,将肿物切除,2025年8月21日肿物病理提示未见肿瘤残留,评估患者仍处于CR状态。随访至2025年8月21日,病理评估患者仍处于CR状态。


专家点评

该病例展示了一位高龄伴高危因素(IV期B组、IPI 3分、大包块)的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DLBCL)患者的诊疗过程。 患者一线应用Pola-R-CHP方案治疗3周期后反应欠佳。鉴于其双表达的高危生物学特征,后续治疗策略调整为在Pola-R-CHP方案基础上联合表观遗传调控药物西达本胺(20mg biw,用2周停1周)进行3周期治疗。调整后疗效显著,末期评估达到完全缓解。期间未新增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随后采用利妥昔单抗巩固2周期,西达本胺单药维持治疗以放疗巩固治疗,最后为了改善生活质量,行髋关节置换术,将肿物完全切除,病理仍然提示CR。该病例成功体现了西达本胺在突破老年、中高危伴大包块、且对初始治疗反应欠佳的DE-DLBCL患者治疗瓶颈中的关键作用。


DE-DLBCL 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侵袭性强、预后较差的一种特殊亚型,在老年患者中治疗难度尤大。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本例合并2型糖尿病、痛风、肾损伤等,明显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此外,DE-DLBCL因同时表达 Bcl-2 和 c-Myc 蛋白,具有疾病进展快、传统化疗应答率低及复发风险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相关数据显示,与非双表达DLBCL患者相比,双表达患者的3年PFS率(52.1% vs 70.6%,p=0.04)和OS率(61.3% vs 77.2%,p=0.027)均显著降低[1]


西达本胺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为DE-DLBC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其作用机制明确:不仅可以通过直接转录调节或抑制多种致癌信号通路,下调MYC 和 BCL-2 表达;还可以全面协同现有免疫化疗方案,上调CD20表达,增加肿瘤细胞对利妥昔单抗的敏感性;通过组蛋白修饰干扰DNA损伤修复,增强CHOP样细胞毒方案的敏感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重编程,增强免疫监视,阻止肿瘤进展[2-7]。III 期临床研究显示,西达本胺联合 R-CHOP(CR-CHOP)方案治疗 DE-DLBCL 患者,中位随访13.9个月,2 年无事件生存(EFS) 率达 58.9%,较安慰剂组提升 12.7%(P=0.018),疾病进展等事件风险降低 32%。CR率为73.0%,显著高于传统方案(61.8%, p=0.014)。EFS在预先设定的亚组分析表明,在大多数亚组中,西达本胺联合R-CHOP组患者获益均优于R-CHOP组[8]


该病例的成功管理不仅符合《CSCO 淋巴瘤诊疗指南 2025》推荐——对于年龄>60 岁的 DE-DLBCL 患者,CR-CHOP 方案为 I 级推荐[9],更凸显了长期维持治疗和密切随访监测在这类侵袭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在维持治疗方面,西达本胺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无法耐受高强度化疗或不适合移植的老年患者,诱导缓解后采用西达本胺单药维持治疗,有助于DE-DLBCL 患者获得长期生存获益。


综上,该病例充分验证了西达本胺在DLBCL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 加深中高危不良预后患者的缓解,并通过维持治疗延长生存期。对于无法耐受高强度治疗或初始方案应答不佳的患者,西达联合Pola-R-CHP提供了又一安全有效的选择,也为DLBCL的临床分层治疗提供了实践参考。



点评专家


图片


彭志刚教授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转化医学组委员

国家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CSWOG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西临床肿瘤学会副会长

广西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广西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

广西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广西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西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西医学会肿瘤化疗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病例作者

图片


周圣圣 医师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治医师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在读博士

广西临床肿瘤学会(G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秘书

广西医师协会第二届临床精准医疗专委会委员

G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GSCO第一届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委会委员

GSCO第一届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及研究



参考文献:

1.詹景,等.MYC及BCL-2蛋白双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1):41-47..

2.HongweiZhang,etal.MolMedRep.2021;23(5):308.

3.ChunyanWu,etal.SciRep.2024Jan2;14(1):289.

4.SidaZhao,etal.AmJTranslRes.2016Jul15;8(7):3169-78.

5.Xu-WenGuan,etal.CellDeathDis.2020Jan6;11(1):20.

6.郑鸿,天津医科大学,2021.

7.Zi-YangShi,etal.ClinTranslMed.2024Jun;14(6):e1691.

8.WeiliZhao.2024ASCO,AbstractLBA7003.

9.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号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荟萃名家 聚焦临床

欢迎关注CCMTV·血液频道!

CCMTV血液频道视频号已上线!
带您了解最新血液资讯
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发送
CCMTV血液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