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芳华不负,守护有声 | 乳腺癌患者生命之旅的全程守护与骨健康呵护
CCMTV肿瘤频道 3395次浏览
2025-08-29


图片


图片

引言


一朵花的盛开也许不会惊动世界,但我们懂得,它从种子到绽放的每一寸努力。她们是母亲、女儿、爱人,更是被病痛考验过的英雄。我们愿为她们点灯护航,哪怕只是一夜的微光。因为芳华值得被守护,生命值得被温柔以待。


芳华不负,守护有声,CCMTV特别栏目《莫上芳华》承载着守护女性生命芳华的愿景,从“陌上花开”的古典意境中汲取灵感,蕴含着守护乳腺癌患者生命光彩的深切呼吁。本期栏目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莫雪莉教授主持,携手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曼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围绕乳腺癌全病程管理展开深度对谈,旨在推动更系统、更人文的乳腺癌患者全程呵护。

上集:芳华不负

下集:守护有声



图片

莫雪莉 教授

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已提出针对不同分型、分期乳腺癌患者的分层分类教育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如何针对不同患者特征(如HER2+、TNBC、HR+等)进行差异化的健康宣教?

李曼 教授

图片

对于HER2+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是核心,无论是大分子药物还是TKI,患者均应坚持全程规范使用,治疗期间需关注如心脏毒性、腹泻等不良反应,并依据指南主动监测和管理。我们也鼓励医患之间加强沟通,共同面对治疗挑战,提高依从性。TNBC以化疗为主要手段,患者需了解其重要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应对方式。约10%的患者存在BRCA基因突变,对有家族史或年轻患者,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检测,为家庭预防提供参考。HR+乳腺癌占比最高,以内分泌治疗为基础。治疗时长应基于复发风险个体化确定,部分患者需要延长疗程。虽然药物可能带来不适,但已有成熟的处理策略,切勿自行停药。中高危患者可能需加强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理性决策。


我们致力于开展更有温度、分类型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治疗方案,在科学防治中传递信心与关怀。


图片

莫雪莉 教授

当前全病程管理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领域的共识,但在临床实际推进中,您认为哪个环节仍存在较大挑战,是早期患者的教育、术后的康复随访,还是多学科之间的协同效能?想请您谈谈个人观点。

葛睿 教授

图片

作为外科医生,我认为实现乳腺癌患者的全病程管理需重点关注两方面。


一是多学科协作(MDT)的真正落实。MDT应贯穿诊断、分期、手术、辅助治疗及康复随访全流程,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方案。目前虽在大力推进标准化,但在基层医院规范实施仍面临挑战,需联合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共同努力,确保诊疗决策的科学性与一致性。


二是患者管理需更直观和持续。例如借助数字化工具清晰展示治疗方案,替代传统纸质材料,让患者更直观地理解治疗路径。此外,长期随访管理尤为关键。许多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逐渐忽视复查,甚至中断随访。我们应通过持续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在回归正常生活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健康管理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呵护。


图片

莫雪莉 教授

医护团队在宣教时应特别关注哪些内容或误区?

李曼 教授

图片

目前许多乳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认为确诊等同于生命走到尽头,这种观念亟需通过医护共同宣教来纠正。实际上,乳腺癌并不可怕,不同分子分型均有对应的有效治疗手段。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及ADC药物等不断涌现,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部分可超过五年,而早期患者及时规范治疗后的五年生存率更可达90%以上。我们应让患者认识到,乳腺癌更像是一种可管理的慢性病,通过持续治疗可以实现长期生存。


另一方面,心理支持同样关键。乳腺癌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患者不仅需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也亟需家庭、社会及医疗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能够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升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从而真正实现身心康复。


图片

莫雪莉 教授

当前临床中,我们常追求最优疗效路径,但在老年、合并多病的特殊患者中,疗效、安全性、依从性和可及性需综合考量。请分享您在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时,如何在疗效与耐受之间寻找平衡点?面对特殊群体,您认为哪些策略可以提高治疗的可持续性?

李曼 教授

图片

在乳腺癌治疗中,老年患者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如何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实际挑战。对于老年患者,不仅要关注治疗效果,更要重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合并症、认知及机能状况,选择疗效确切且毒性较低的治疗策略。2025年老年乳腺癌治疗指南共识的发布,也进一步强调了该群体需规范治疗,应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合理调整剂量,以提高老年患者的耐受性。


此外,要提前和患者沟通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提高其就诊依从性。考虑到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机能状态可能较差,应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MDT)的作用,联合老年科、心脏科、内分泌科等相关科室共同管理,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维护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更个体化、人性化的治疗。


图片

莫雪莉 教授

全病程管理不仅是一条医学路径,更是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作为医生,如何在不同治疗阶段实现与患者的同理沟通?尤其面对情绪波动、长期治疗依从性下降等问题,您有哪些经验,帮助医患建立更稳固的信任关系?

葛睿 教授

图片

作为医生,我们始终需要学习如何与患者有效沟通并建立共情。不同年龄、背景和性格的患者往往对疾病和治疗的反应差异显著,这要求我们结合经验与沟通技巧进行个体化交流。例如,我曾为28岁和82岁的两位患者实施手术,年轻患者情绪波动显著,而年长者则表现出充分的信任。针对此类差异,我倾向于采用“报喜式沟通”,对不同人群强调治疗中的积极信息,以此增强信心并提高长期依从性。


乳腺癌患者常会经历情感风暴期与长期治疗阶段,尤其是HR+乳腺癌患者需持续数年甚至十年的内分泌治疗。目前,随着医患沟通和健康教育的改进,治疗依从性已从早年的不足60%显著提升至80%-90%,这对实现更高治愈率和“健康中国2030”目标至关重要。建立信任是医患共同的过程,通过关注患者细节、适时运用幽默与回忆,可显著增强患者的被关注感和信任感,从而在全病程管理中共同实现治疗目标。


图片

莫雪莉 教授

随着乳腺癌慢病化趋势加剧,骨转移成为必须面对的长期管理问题。许多患者因无症状延迟骨保护治疗,甚至存在疼了才治的误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主动健康教育提升患者依从性?在此过程中,多学科协同又能如何帮助患者更好地延缓骨相关事件、改善生活质量?

李曼 教授

图片

目前乳腺癌骨保护的科普宣传仍需加强,未来需在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的带领下,推动更广泛的骨健康教育工作。


根据指南推荐,中高危复发风险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HR+早期乳腺癌患者,应接受规范化骨保护治疗。无论患者年龄大小,术后均可能面临无症状骨痛或骨转移风险,建议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骨密度及骨扫描监测,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此外,术后仍需坚持骨保护治疗,以降低远期骨相关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已发生骨转移的患者,骨保护药物的规范化使用尤为重要。地舒单抗等药物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证据明确,且对肾功能影响较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此外,骨转移的治疗需多学科协作,联合乳腺科、骨科、放疗科等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实现长期生存。

 ✦ 

结语

“陌上花开缓缓归,世间芳华不负卿”,芳华永续,仁心无休。《莫上芳华》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专业知识,更在于让每一位患者感受到:他们面对的不只是疾病,更是一群愿意与他们并肩的医者;他们守护的不只是健康,更是生命本应有的光彩。愿每一位患者,无论身处何境,都能被科学照亮,让生命之花在岁月中从容绽放,不负芳华,不负时光。

审核专家

莫雪莉 教授

李   曼 教授

葛   睿 教授




专家简介


图片

莫雪莉 教授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乳腺疾病科主任医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专家委员会常委

北京抗癌协会家族遗传肿瘤专委会常委

图片

李曼 教授

医学博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学科主任 教研室主任

I期临床试验病房主任

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管理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大连市医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图片

葛睿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乳甲外科副主任、普外科党支部书记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专委会委员兼乳腺癌项目组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患教专委会常委/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甲状腺整合康复专委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乳腺癌诊疗技术推广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科普志愿者协会乳腺健康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上海市卫生发展基金会首届"医苑新星"  兼专业班班长

CA中文版编委,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编委,Frontiers in Oncology、JNCC审稿专家,中华肿瘤杂志青年编委

   END  


CCMTV肿瘤频道视频号已上线!

带您洞察肿瘤前沿资讯
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图片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