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指南与共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2025年)
CCMTV内分泌频道 4493次浏览
2025-08-27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文章来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5,41(05):355-364.DOI:10.3760/cma.j.cn311282-20250319-00144

作者: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



摘要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其主要防治目标是维护和增强骨骼健康、减少骨量丢失及改善肌肉功能,并避免跌倒和骨折。骨组织与肌组织之间的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多种营养要素或成分可减缓老年人骨密度下降、改善骨组织结构、增强肌肉力量及改善机体活动功能等。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则是防治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的关键措施。经过梳理和总结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新进展和新策略,本共识对2020年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旨在为优化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人群营养和运动的管理水平提供可行的借鉴和参考。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的特征是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中国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其中女性超过50%,骨质疏松症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1 ]。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防治目标包括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避免跌倒和骨折 1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风险的患者,尤其是近期脊柱、髋骨和骨盆骨折的患者,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治疗目标是尽快且最大程度地降低骨折及再次骨折的风险 2 ]


肌肉减少症(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以肌肉含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老年综合征,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关联密切,显著增加老年人群的跌倒、衰弱、残疾等不良结局发生率 3 , 4 ]。对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需要进行综合防治,其中改善老年人营养、规律运动已成为主要的基础措施。


2020年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立足于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方式管理的目标,对通过优化膳食模式、补充膳食营养素和增强运动以提高骨健康水平的观念和方法,综合分析既往证据之后给出了科学的推荐意见 5 ]。鉴于近几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肌少-骨质疏松症防治研究新进展及策略不断涌现,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此次在既往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旨在以新观念、新方法进一步丰富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膳食质量、营养补充和合理运动的手段,提高骨质疏松症生活方式管理的实践水平。


参与修订本共识的专家来自营养医学、运动医学、老年医学、内分泌学、骨科学和放射医学等多个学科,集体制定了本次共识修订的目标和方法。在明确共识修订主题之后,基于循证方法学进行文献检索、质量评价和汇总整理,据此撰写新共识。期间收集专家对共识内容的反馈意见,多次组织集体讨论和修改,最终在临床证据的基础上对推荐意见达成共识。


一、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互相影响

肌少-骨质疏松症(osteosarcopenia,也称骨量肌量减少症),定义为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存,全球总患病率为18.5%,中国肌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19.8%,老龄、女性、衰弱及营养不良是高风险因素 6 ]。老年人群肌少症的患病率10%~27%,重度肌少症患病率2%~9% 7 ]。作为一种进行性全身性骨骼肌疾病,肌少症表现为随着人体衰老出现肌肉质量和力量的丧失,并且伴随肌肉功能减退导致体能表现差、衰弱等不良后果 8 ]。国内纵向研究显示,随着增龄,男性肌量与几乎所有测量部位的骨密度呈正相关 9 ]。美国成年人腰椎骨密度每增加1个单位,肌少症的校正风险降低93%,腰椎骨密度最高四分位组发生肌少症的风险比最低四分位组低58%,男性肌量变化率与骨盆、大转子和Ward三角区骨密度变化率呈正相关,而女性则与所有部位骨密度变化率呈正相关 10 , 11 ]。由于肌组织和骨组织可分泌肌细胞因子(myokines)和骨源性因子(osteokines),并彼此相互促进,肌少症或骨质疏松症可能导致两者均减少的协同效应,最终显著增加老人跌倒、骨折、住院及死亡风险 6 ]。目前一般认为,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是密切相关的退行性疾病,肌量下降导致并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骨强度降低也将促使肌肉形态的萎缩和功能退化,二者互为因果 4 ]


推荐意见1: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需要同时关注肌量减少或肌力受损对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利影响,在管理骨质疏松症的同时增加肌量、肌力,最终增加骨密度、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二、蛋白质

膳食蛋白质的摄入会影响骨密度、结构以及骨骼强度,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重要的营养要素之一,在钙摄入充足时可降低骨折风险 12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建议普通成年男性每日蛋白质推荐营养素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RNI)65 g,女性55 g;65岁以上普通男性和女性每日蛋白质RNI分别为72 g和62 g 13 ]。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0岁及以上成人平均每人每天摄入蛋白质男性为57.3 g,女性为48.6 g,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现象在城乡均存在 14 ]。对7 195例高龄老年人群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与平均每天摄入蛋白质0.9 g/kg体重及0.7 g钙的对照组比较,平均每天摄入蛋白质1.1 g/kg体重及1.1 g钙的干预组1年后可增加腰椎骨密度2.1%,2年后显著减少了所有骨折风险33%、髋部骨折风险46%和跌倒风险11% 15 ]。对13 059例参与减重计划中年男性超重人群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较之于每天摄入蛋白质0.8 g/kg体重组,每天摄入蛋白质1.4 g/kg体重组1年后全身骨、腰椎和全髋的骨密度分别高出1.6%、2.1%和1.4% 16 ]。对862例社区老年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每天蛋白质摄入量<1.2 g/kg体重组比较,蛋白质摄入量>1.6 g/kg体重组5年后全身肌量和骨矿物质含量均增加5.0%以上 17 ]。综合多个 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补充蛋白质有助于增加肌少症患者的肌量,联合渐进式抗阻训练(至少持续24周)尤其对肥胖老年人肌量和肌力的改善有效 1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及《中国肌肉减少症诊疗指南(2024版)》等均强调应保证老年人日常蛋白质摄入,没有合并特殊禁忌证时,骨质疏松症每日蛋白质RNI不少于1.0 g/kg体重,肌少症者每日蛋白质RNI可达1.2 g/kg体重以上,参加抗阻训练或合并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每日蛋白质RNI可达1.5 g/kg体重 1 , 3 , 4 , 19 , 20 ]


推荐意见2:如未合并慢性肾病等特殊禁忌,老年人蛋白质每日摄入量不低于1.0~1.2 g/kg体重,骨质疏松症、肌少-骨质疏松症确诊者推荐剂量为1.2~1.5 g/kg体重,合并严重营养不良的可在营养补充治疗中进一步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且以优质蛋白为首选。合并慢性肾病等其他疾病时,应咨询相关专科意见。


三、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国内外膳食结构差异较大,西方国家推荐地中海饮食为健康膳食的模式,国内传统的"江南饮食"模式在近年来也受到关注 21 , 22 ]。总体而言,当前中国老年人群膳食中的淀粉类物质占比较高、优质蛋白质和水果蔬菜占比较低,膳食模式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23 , 24 ]。在优化膳食模式的基础上,口服营养补充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符合生理的特点,适用人群广泛,特别是院外患者 25 ]


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是蛋白质中最丰富的必需氨基酸,但只能在细菌、植物和真菌中合成,不能在动物中合成 26 ]。国内对4 336例社区老年人群的横断面研究表明,膳食中支链氨基酸的摄入量升高显著改善了受访者的握力、4 m快速行走和5次坐起测试的成绩,提示改善了老年人的肌力和身体功能 26 ]。与髋骨关节炎患者比较,富含亮氨酸的蛋白多糖浓度在脆性髋骨骨折患者骨髓内显著降低,且与股骨颈骨密度降低显著相关 27 ]。补充亮氨酸还可促进老年人骨骼肌的合成,显著增加肌量 18 , 26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表明,因遗传背景增加的血液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水平与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长期纵向研究表明,健康的社区老年人血液亮氨酸水平升高与全髋关节及股骨颈的骨密度较高显著相关 28 ]。一项双盲、平行对照的随机试验纳入40例年轻男性,结果表明对蛋白质摄入受限者补充亮氨酸3.0 g/d即可刺激肌纤维蛋白的合成,摄入亮氨酸达5.0 g/d,其对肌纤维蛋白合成的促进作用则与摄入足量高质量蛋白质相同 29 ]


体内约5%的亮氨酸可转化为β-羟基-β-甲基丁酸(β-hydroxy-β-methylbutyrate, HMB),后者有益于改善机体的肌量、肌力、肌肉功能和蛋白质代谢 30 , 31 , 32 ]。一项双盲、乳酸钙对照的随机试验纳入238例25(OH)D为15~30 ng/mL的老年人,治疗组连续1年每日补充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CaHMB)3.0 g+维生素D 3 2 000 IU,结果显著提高了不参加运动的老年人膝关节伸展扭矩峰值,并在不同的时间点均改善了老年人握力、起立和行走的功能指数,提示联合补充HMB和维生素D 3增强了缺乏运动的老年人肌力和身体功能 30 ]。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纳入34例老年肌少症患者,连续12周每周参与2次抗阻运动,治疗组每日补充CaHMB 3.0 g,结果握力、步行速度、5次坐起测试、肌量等指标均得到显著提升 31 ]


肌酸(creatine, CR)由甘氨酸、精氨酸和甲硫氨酸在体内合成,可与磷酸分子结合生成磷酸肌酸,并成为肌肉等组织中贮存高能磷酸键的物质,具有改善肌肉力量、质量、耐力、增加瘦体重等作用 33 ]。结合补充肌酸与抗阻训练,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肌组织和骨组织健康指标 34 ]。一项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纳入237例绝经后女性,治疗组连续2年每日补充肌酸0.14 g/kg,能显著维持股骨颈狭窄部位的截面模量、改善股骨颈狭窄部位的屈曲比等机械性能指标 35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 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肌酸联合抗阻运动可轻度改善成年人及老年人局部肌肉萎缩,持续补充肌酸24周以上,可显著增加老年女性的四肢力量 36 , 37 ]


推荐意见3:对于难以从膳食中摄入足量蛋白质的老年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人群,可考虑口服亮氨酸(3.0~5.0 g/d)、CaHMB(3.0 g/d)或肌酸(3.0~5.0 g/d)等营养补充剂,可能有助于改善肌量、肌力、减少骨量流失及增加骨密度。


四、维生素D及钙剂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普遍存在钙与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钙是骨骼的主要矿物成分,维生素D则是机体参与控制矿物质平衡的主要因素,主要通过上调钙结合蛋白介导肠道对钙的吸收,维持钙稳态 38 ]。维生素D不足通常定义为血清25(OH)D水平<20 ng/mL(50 nmol/L),是肌肉加速流失、身体机能不佳和跌倒的危险因素 39 , 40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维生素D不足的年平均患病率分别为40.0%、24.0%和36.8%,超过50%的老年人群可能存在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未达到RNI标准 41 ]。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女性与城市居民更严重,而男性骨量减少合并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比例则高达83.8% 39 , 42 ]。老年人缺乏维生素D的常见原因是日照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胃肠道功能减退及季节变换等,衰老则可导致皮肤维生素D生成量每十年减少约13% 43 ]。肥胖也越来越成为导致25(OH)D水平降低的重要因素,重度肥胖个体维生素D不足的患病率近60% 44 ]


补充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的常用方法 1 , 3 , 38 ],但临床上对长期高剂量(4 000 IU/d)维生素D所引起高钙血症、肾结石等不良反应的忧虑长期存在 45 ]。最近三项独立的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VITAL、VIDA和D-Health)合计纳入52 294例平均年龄> 60岁的健康人,干预组口服维生素D 2 000 IU/d或6万~10万IU/月,随访3.3~5.3年,结果高钙血症或肾结石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类似 46 , 47 , 48 ]。在维生素D的使用方式方面,为比较不同剂量和时间间隔的维生素D对骨折和跌倒风险的影响,一项含32项研究合计104 363例老年人的 meta分析显示口服维生素D 800~1 000 IU/d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和跌倒风险,另一项含14项研究合计32 261例老年人的 meta分析显示大剂量间断(4万IU/月)口服用药则未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或髋部骨折的风险 49 , 50 ]。对50岁以上普通人群 meta分析显示,其中一项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合计86 311例受试者,结果每日补充维生素D 400~800 IU可能有助于维持血液25(OH)D水平,但不足以降低跌倒或骨折的风险;而另一项纳入15项随机对照试验合计53 527例受试者,结果与间歇性(每2周及更长)、大剂量(5万~10万IU)比较,间歇性口服超大剂量(10万IU以上)维生素D可能会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38 ]。以上 meta分析都不支持间歇性单次超大剂量口服维生素D。《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指出,骨质疏松症治疗期间血清25(OH)D理想水平应长期维持在30 ng/mL以上,口服维生素D 3 2 000 IU/d即可将25(OH)D提高约10 ng/mL,连用2~3个月后基于25(OH)D监测值适度调整,胃肠吸收功能受损或依从性不佳时可每6个月肌注维生素D 2 60万IU 1 , 5 ]。还应注意,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患者可能存在血钙紊乱和(或)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应根据需要监测及改善相关指标 1 ]


最近,美国内分泌协会(The Endocrine Society, TES)针对健康人群发布了《临床实践指南:维生素D预防疾病》,不再认可25(OH)D的目标水平为30 ng/mL(75 nmol/L),也不再认可特定的25(OH)D水平来定义维生素D充足、不足和缺乏 38 ]。但对于明确骨质疏松症、肌少-骨质疏松症或高风险人群,仍可继续沿用维生素D阈值管理,以方便诊疗实践及干预研究。


一般认为,联合补充维生素D和钙,在降低老年人跌倒和骨折风险方面优于单用维生素D 38 ]。随增龄,肠道对钙吸收的减少是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 51 ]。中国成人通过膳食摄入元素钙平均约0.4 g/d,而骨质疏松症推荐元素钙摄入总量为1.0~1.2 g/d,有必要在饮食之外补充元素钙0.5~0.6 g/d 20 ]。乳制品是比较理想的补钙食品,但中国成人平均每人摄入乳制品仅为25.9 g/d,与推荐剂量差距显著,部分原因在于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在中国人群中普遍存在 52 ],影响了足量摄入乳制品及元素钙。一项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 meta分析纳入了58 000例以上的老年受试者,每日联合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分别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风险约11%和35% 53 ]


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或在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后,出现高钙血症的患者,应积极排查高钙血症的原因,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合并用药史,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如血清甲状旁腺激素、25(OH)D、肾功能、肿瘤指标等]和处理。超大剂量补钙可能导致高钙血症和肾结石,由膳食导致的高钙血症较少 54 ],美国主要见于乳碱综合征(milk-alkali syndrome)患者,其发生条件为同时摄入可吸收碱且每天摄入至少3.0 g钙,通常改变膳食模式或停止摄入钙剂即可自愈,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快速进展的高钙血症、碱中毒和低血容量状态,须予以补液、利尿、保护肾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处理 55 ]。国内罕见对乳碱综合征的相关报告。另外,对服用钙剂的绝经后女性,摄入充足的水分(每日尿量>2 L)可显著降低肾结石风险 56 ]。对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且合并肾结石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服用柠檬酸钙可以在维持血钙水平的同时,减少尿液中草酸的排泄量,可能对降低肾结石发生的风险具有潜在的作用 57 , 58 ]


推荐意见4: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基于个体的维生素D缺乏状态及血钙水平,在增加日照、优化膳食模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总体安全,其改善骨密度、防止跌倒及骨折的获益大于并发高钙血症、肾结石等疾病的风险。


推荐意见5:在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前或在治疗后,出现高钙血症的患者,应积极排查高钙血症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应避免长期过量摄入钙剂和可吸收性碱,以降低乳碱综合征风险。


推荐意见6:对维生素D不足且未合并高钙血症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考虑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适量补钙,推荐将强化饮食补钙作为首选途径。对合并肾结石的患者,可足量饮水或适量选用柠檬酸钙。


推荐意见7:对于骨质疏松症合并维生素D不足、需额外补充的患者,可考虑起始口服维生素D 3 1 000~2 000 IU/d,根据血清25(OH)D监测值与目标水平(30 ng/mL)的差距进行调整,并结合膳食、乳制品与钙补充剂实现元素钙总量达到1.0~1.2 g/d的目标,最终减少跌倒及骨折的风险。不推荐常规间歇性或单次超大剂量口服用药。


推荐意见8:对于合并肥胖、消化道功能减退、营养不良或日照明显不足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根据血清25(OH)D检测值适当增加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必要时可每半年肌内注射60万IU。关注抗骨质疏松药物对患者血钙的影响,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维生素D和钙剂的用法、用量。


推荐意见9:传统的血清25(OH)D水平判定值对骨质疏松症的预后与鉴别诊断、提供干预依据及预测干预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可继续沿用以指导改善膳食模式或用药。


五、益生菌

随增龄,老年人群肠道微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下降,致病菌/益生菌比例失调,肠道代谢吸收功能减弱,所诱发的多种疾病均可能合并骨密度异常、影响骨的强度和质量,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1 , 59 ]。一项 meta分析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合计647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或骨量减少患者,结果显示补充益生菌可以显著增加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还改善了全髋关节骨密度 60 ]。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对249例绝经后女性停止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干预组每日服用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混合制剂胶囊1粒,12个月后可显著减少腰椎骨密度损失0.71% 61 ]。另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中,50例中老年骨量减少患者每日补充0.5 g钙和200 IU维生素D,干预组每日服用含干酪乳杆菌、长双歧杆菌等混合制剂胶囊0.5 g,6个月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胶原蛋白代谢物等骨代谢指标显著降低,减缓了骨转换率 62 ]。既往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连续12个月每天补充罗伊氏乳杆菌可减少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胫骨容积骨密度的损失约1%,但随后一项持续2年的更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在相同剂量下未能证实此效果 63 , 64 ]。目前关于益生菌对骨质疏松症影响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不多,结果并不一致,各研究之间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异质性,菌株及其剂量的选择、干预持续时长、骨密度测量方法、受试者年龄、女性绝经时长、是否摄入其他营养补充剂等因素均存在差异,未来仍应就此开展高质量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为解决关键的临床问题提供依据。


不同的膳食模式及营养结构也会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国外已开发出手机应用程序ZOE,能够综合分析个体微生物组学特征、血液检测结果、膳食记录和持续血糖监测结果,给出个体化膳食质量评分和建议 65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347例中老年人,与遵循指南推荐膳食模式的群体比较,18周后遵循ZOE个体化膳食建议的中老年普通人群可以提高依从性,并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罗氏菌、颤螺菌等有益菌属显著增加,而有害的肠球菌则显著减少,且依从性越好的个体获益越显著 65 ]


推荐意见10:适当补充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等益生菌,可能有助于改善老年人肠道功能及恢复内环境稳态,减少骨量丢失,延缓或控制骨质疏松的发生和进展。


六、运动

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相关的运动干预主要分为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及平衡训练3类。由运动所改变的力学负荷会影响肌肉和骨骼的质量与强度,肌肉收缩会刺激骨骼生长、影响骨骼的几何形状和骨密度,体力活动的减少最终会导致神经-肌肉的退化和骨量丢失 4 ]。运动对骨健康的益处主要体现在增加骨密度、骨量和骨强度,同时增强肌肉力量及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从而减少跌倒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66 ]。一项队列研究纳入了137例绝经后骨量减少的女性,干预组运动每周≥2次、每次高强度、多模式运动训练65 min,与非运动组比较,16年后腰椎与全髋关节骨密度的丢失显著降低 66 ]。一项 meta分析纳入了14项研究,结果每周≥3次、每次30~60 min的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可改善骨量减少的老年人身体功能、延缓骨质流失 67 ]。对于老年肌少症患者,抗阻运动以及抗阻运动与有氧运动(负重)及平衡训练相结合,是改善肌力、肌量的有效干预措施,结合补充营养则可进一步改善握力等其他功能 68 , 69 ]


有氧运动主要对改善整体健康发挥作用,抗阻运动或联合有氧运动是改善骨质疏松症、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最佳选择 4 , 66 ]。 Meta分析还显示运动有助于降低50岁以上人群的跌倒风险,显著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主要骨折的风险,但包括运动强度和时长在内的最佳运动方式仍未确定 70 , 71 ]。另外,考虑到跌倒会增加骨折风险,对于跌倒风险高的骨质疏松症相关患者应同时进行平衡训练,并首先考虑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臀肌和躯干肌肉的锻炼,因为这些肌肉是主要的平衡肌肉 66 ]。制动和卧床对骨质流失的影响迅速而持久,有此经历的老年人再活动后骨密度恢复的预后也较差,因此相关人群应在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体力活动,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肌肉、骨骼的结构与功能完整性。


运动处方以运动频率(frequency, F)、强度(intensity, I)、时间(time, T)、方式(type, T)、总量(volume, V)及进阶(progression, P)6个核心要素(FITT-VP)为基石,广泛用于医疗及健身 72 ]。国外针对中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开发了一种高强度抗阻和冲击训练(High-Intensity Resistance and Impact Training, HiRIT)处方,需要在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接受每周2次、每次30 min的组合训练 73 , 74 ]。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与参与居家低强度活动的对照组比较,采用HiRIT方式锻炼8个月后,绝经后重度骨质疏松女性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分别增加4.1%和2.2%,股骨颈皮质厚度增加7.3%,中老年男性股骨转子和腰椎骨密度分别增加2.9%和3.2%,HiRIT还改善了参与者肌力、活动等其他多项指标,不良事件发生少,参与者依从性良好 73 , 74 ]。一项符合个体化要求的组合训练计划(Osteo-cise: Strong Bones for Life),要求每周3次、每次60 min的运动,方式包括强度从中等渐进至非常高的抗阻训练、重量冲击训练和高难度平衡性训练 75 ]。在与之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受试者被建议每天摄入1 000 IU的维生素D和0.7 g钙,与接受常规保健措施的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在社区休闲中心有资质人员的指导下参与Osteo-cise训练计划,12个月后干预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分别增加1.1%和1.0%,肌力和运动功能获益显著,18个月后每周至少参与2次Osteo-cise训练计划的亚组人群胫骨近端骨小梁体积分数增加2.8%,但整体依从性则随时间降低 75 ]。中国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参与家庭抗阻训练计划(home-based resistance exercise, HBRE)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每周接受3次45~60 min的训练,每次包括3组15次的重复运动,强度为感知劳累程度量表评分达到低-中等,形式包括肘、膝和踝关节的屈曲和伸展运动,以及髋关节外展运动,同时对抗弹力带的阻力训练,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HBRE训练组有效地提高了参与者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绝大部分参与者完成了超过85%的训练计划,依从性良好 76 ]


久坐少动的老年人,WHO推荐体力活动量应达到每周150~30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2次抗阻练习 72 ]。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民健身指南》建议,普通人群在逐渐适应运动负荷之后,长期稳定的体育健身活动应达到每周总时长200~300 min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 min高强度运动,可分为3~7次、每次30~60 min,其中中等强度3~4次和高强度1~2次,方式包括5次有氧运动、2~3次力量练习和不少于5次的牵拉练习 77 ]。美国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处方原则建议,根据有氧、抗阻和柔韧等运动类型,每周保证一定频次和时长的训练水平,强度可通过分类比值量表CR-10主观评分或储备心率(摄氧量)客观指标判断达到中等程度,阻力应逐渐进阶至可承受的高强度水平,主要关节需要保持足够的柔韧性,具体的运动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散步、慢跑、跳跃及器械训练等 66 ]


骨骼负荷力的大小一般会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运动对骨的直接强化作用只发生在应力相关的部位。运动方式是运动处方安全质量的关键,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应采用有氧负重训练和高速抗阻训练模式,在参与有氧运动时应使不同肌群均得到锻炼,而参与抗阻训练时要保持自然呼吸状态,注意避免屏气以预防缺氧或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必要时提供适当的保护 66 , 72 ]。一般建议的中等强度抗阻/负重运动不会引起或加剧疼痛等不良事件,但对存在运动禁忌证的人群,需避免涉及爆发性运动或高冲击负荷运动,尤其是骨折高危人群,慎重选择或避免需要过度扭转、弯曲或压迫脊柱的运动 66 ]。还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骨-关节系统符合生物力学的最佳方式排列比运动强度更重要,尤其是对于有骨折史的人群来说非常重要 66 ]


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人群也是合并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适当、规律的运动有益于改善此人群的多种病情,但确诊或隐匿性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在较大强度运动时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上升 72 ]。制定运动处方时,应关注可能造成心血管事件的各种因素,需要全面进行临床评估以明确有无心脑血管、代谢等疾病的诊断,同时还要了解个体的体力活动水平、运动风险和体适能水平 72 ]。心肺功能又称心肺耐力,其水平降低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后指标,通过在不同负荷的运动中观察个体心血管和呼吸反应以评估心肺功能水平,有助于制定和调整更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 78 , 79 ]。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的中老年骨质疏松症或肌少症患者,若无法完成较长时间运动则可分割为多次短时间运动,若未发生运动相关不良事件可渐进至完成部分运动或全部运动。


坚持适当的身体活动对于体弱多病、活动受限的老年人至关重要。基于改善骨量、平衡能力及预防跌倒等结局而言,有监督、有指导的训练可能优于无监督、无指导的训练 66 ],这对于康复、体疗、健体等相关专业人员和设施的配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使实施结构化锻炼计划可能面临挑战,最终降低依从性和运动疗效,游戏化的运动方式则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60例老年人,干预组结合标准护理与基于体感游戏的运动训练,3个月后反映衰弱程度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研究指数、肌量等主要结局,以及心理状态和大脑认知功能等大部分次要结局都具有显著优势,且依从性良好。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采用的体感游戏-运动训练系统允许受试者根据个体年龄、身体素质等自行选择运动强度,确定每个阶段所需的初始运动量,并随后根据受试者的表现逐步自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个体化运动处方功能,预示智能化技术在未来个体化运动处方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运动健身方式历史悠久、广为传承。一项网络 meta分析基于33项随机对照试验合计纳入3 658例绝经后女性,结果表明中国传统养身功法(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和六字诀)能显著改善受试者骨密度水平,其中太极拳、易筋经等干预效果总体较好 80 ]。汇总18项系统评价、15项 meta分析合计5 113例老年人,结果与未参加运动的人群比较,太极拳可能改善股骨颈骨密度0.28个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Ward三角区0.21 SD和股骨近端粗隆0.39 SD 81 ]。一项 meta分析纳入了23项随机对照试验合计1 582例没有严重疾病的人群,每次太极拳运动30~90 min不等,运动频率≤4次/周即有利于减少Ward三角区骨密度降低0.37 SD,>4次/周则可减少腰椎骨密度降低0.67 SD,>4次/周且坚持10个月以上则可减少股骨颈骨密度降低0.53 SD 82 ]。对以肌少症为主要表现的60岁以上人群,每次30~90 min、每周2~7次太极拳运动,持续8周以上可显著改善坐起及行走功能、减少跌倒次数、提高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等 83 ]


推荐意见11:通过适当的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可维持和改善骨骼与肌肉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水平,是实现运动疗法防治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减少跌倒与骨折风险的基础。


推荐意见12:对于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患者,应基于患者体力等实际的健康水平,合理选择运动类型,以提高肌肉与骨骼健康水平、改善运动与平衡功能、降低跌倒及骨折风险。


推荐意见13:对于防治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的老年人,参与运动锻炼时,需要整体考虑运动方式、频率、强度、时间及对骨-关节系统的力学影响等因素,以确保运动安全、有效。


推荐意见14:为了防治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老年人身体运动方式的选择,可根据实际条件进行选择,一般推荐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30~60 min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拉伸运动,强度达到中等或可承受,并注意循序渐进和避免运动损伤。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代谢疾病的患者,每个运动日的运动时长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次性连续完成或每段数分钟累计完成。


推荐意见15:对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患者在选择运动方式时,提高患者参与度和依从性,进而将运动训练常态化、持久化,是实现骨质疏松防治目标的基础,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可对此发挥重要作用。


推荐意见16:太极拳等传统运动方式对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具有一定防治作用,可考虑用于跌倒风险较高的老年人。


七、未来展望

营养和运动联合干预作为维持或强化肌肉与骨骼健康、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强有力措施,已经得到证实,但诸如营养要素的选择、营养成分对骨与肌肉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营养补充剂或调节剂的合理使用等,以及运动方式的选择、序贯或组合优化及强度等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同时,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及各民族遗传背景与生活环境、饮食方式也存在差异。目前国内越来越重视原发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患者营养及运动相关的前瞻性队列或随机对照试验,但对此仍需进一步加强。例如,中国人群当代膳食模式和传统模式相比变化显著,其特点是精加工、高热量和高糖食物占比增加,而粗粮和蔬菜等传统食物占比降低 84 ],这是否与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的高发相关尚不确定。另外,中国人群接受阳光浴的程度较低,并且主粮缺乏维生素D强化,大多数健康人也未常规补充维生素D,导致维生素D营养水平较低,对此除了需要倡导中国居民树立正确的肤色观、增加户外活动和日照时长之外,还有必要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启示,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维生素D补充剂量和方式。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有助于为我国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患者的营养与运动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重要的实用价值。


与此同时,当前基于人群制定的膳食指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在个体水平上提供精准的营养指导则有利于提高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合并独特营养需求的亚组人群的防治效果。另外,开具与调整运动处方显然也需要基于个体实际的健康信息、运动目标进行。现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在为更广泛人群、更大量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提供便利的同时,还可能结合个体水平的营养、运动及健康数据给出更科学、更合理、更精准的判断与优化建议,有望成为未来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个体化营养与运动管理的重要手段。

参加本共识讨论的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玲(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孔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临床营养科)、左群(上海体育大学竞技运动学院)、刘幼硕(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刘建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孙立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李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吴锦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邱俊强(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何书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沈琳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老年科)、宋纯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胡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病科)、胡耀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医学科)、施咏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营养科)、聂玥(长沙市第三医院老年病科)、陶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常翠青(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谢忠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詹俊鲲(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

本共识学术秘书  杨毓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


参考文献 (


扫码下载杂志官方App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发送
CCMTV内分泌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