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BISC2025丨宗志勇教授:三大突破技术 + 两项应对措施,筑牢医院感染防控线
CCMTV血液频道 3448次浏览
2025-08-21

图片


摘要

为提升细菌、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能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等,由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五次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于20257-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盛大启幕。会议上中外学者分享了最新的抗感染治疗经验与研究,CCMTV感染频道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宗志勇教授分享院感领域的先进经验。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三大突破技术助力医院感染防控迈向新台阶

宗志勇教授:目前在耐药菌的医院防控方面有三个比较突出的技术手段:
一、基因组测序
近年来,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耐药菌追踪及防控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已逐渐成为主流手段。通过对耐药菌的基因组进行解析,能够精准追溯其传播路径,明确感染源,为耐药暴发调查提供关键依据。这一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使得医疗机构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应对耐药菌感染事件,有效遏制其扩散。
二、AI技术
人工智能(AI)技术在耐药菌防控中的创新应用令人瞩目。以导管相关尿路感染为例,AI 技术参与设计了内部呈锯齿状的导尿管。这种特殊结构能够有效阻止耐氧大肠埃希菌通过 “翻身跳跃” 等方式沿管内上行至膀胱,从而降低感染风险。此外,在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中,AI 技术可助力快速识别耐药菌,为临床干预争取宝贵时间。
三、联防联控
建立医院间的联防联控网络是耐药菌防控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网络,各医疗机构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互通。当某家医院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其他医院可通过系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和应对措施,形成协同作战的格局,大幅提升整体防控效率。

  二项措施应对突发感染快速响应

宗志勇教授:医院为解决“突发新发性疾病的快速响应”,应做出如下应对:

一、人才培养

疫情的经验表明,医院感染防控和公共卫生人才的储备至关重要。因此,疫情后更应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应积极吸引临床大夫、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预防医学工作者以及微生物学专家等加入,无论是全职还是兼职,都能为医院的防控团队注入力量。同时,通过外送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和防控能力。

二、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病原体发现与识别的检测平台,实现对耐药菌的早发现。对于规模较小、难以独立建立检测平台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与其他医院共享资源或借助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方式,确保具备检测能力。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养成开放的心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报告,形成快速有效的预警机制,将耐药菌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图片

宗志勇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导
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
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专家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院协会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分会副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专委会(IDSC)副主委
重点关注领域:耐药菌、NTM和少见菌的诊治,相关研究发表在BMJ、LancetMicrobe、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等国际学术刊

审核:宗志勇教授


发送
CCMTV血液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