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阎骅教授:骨髓瘤MRD检测从 “研究工具” 到 “临床核心”,标准化与普及之路如何推进?
CCMTV血液频道 3032次浏览
2025-07-21
图片


2025年7月11日-13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和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会议期间,阎骅教授受邀做客《超级访问》节目,围绕微小残留病(MRD)检测这一核心议题展开解读,从临床价值到标准化挑战,深入剖析 MRD 在骨髓瘤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及未来方向。


点击????看完整视频

# MRD评估的技术突破与临床价值
阎骅教授在访谈中强调,随着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水平的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可测量残留病(MRD)检测技术已从研究工具进阶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决策的核心手段。近年来,新一代流式细胞术(NGF)和新一代测序(NGS)实现技术突破,将检测灵敏度提升至10⁻⁶级别,能精准识别骨髓中极微量的残留肿瘤细胞。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表明,治疗后实现MRD阴性的患者,其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显著优于未达标者。这种相关性在不同治疗方案和疾病分期中均保持稳定。
MRD作为替代重点的争议与进展

MRD检测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后预测价值、治疗指导价值和监管决策价值。目前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接受MRD阴性作为有条件批准的终点指标,但其能否完全替代传统生存终点仍存分歧。反对观点指出,部分MRD阴性患者仍会复发,可能与检测盲区或克隆演化有关。所以监管部门要求后续验证长期临床效益。

# 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

阎骅教授坦言,MRD检测推广的首要挑战是标准化各研究中心采用的NGF抗体组合或NGS引物设计存在差异,导致数据可比性受限。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正推动统一操作指南,建议采用8色以上流式方案和淋巴瘤/骨髓瘤NGS panel。此外,外周血液态活检等非侵入性技术正在研发中,有望解决骨髓取样不便的问题。

未来:从“评估工具”到“治疗导航”

展望未来,阎骅教授表示,前瞻性研究正在探索MRD动态监测指导治疗调整的可行性。例如,对MRD转阳患者早期干预可能延缓临床复发。同时,MRD深度与免疫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成为热点等。这些进展将推动MM进入"MRD驱动"的精准治疗时代。


图片


阎骅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血液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国际医疗部副主任

全科医学科执行主任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执行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浆细胞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委会委员

上海女医师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亚洲骨髓瘤网(AMN)委员

中国卫健委高层次人才计划评审专家

主攻血液肿瘤机制和临床研究,作为主要负责人搭建骨髓瘤研究平台先后赴美国M.D.Anderson Cancer Center、麻省总医院做访问学者省部级课题8项(第一负责人),科技部863计划1项(副组长),在Blood, Leukemia, Hematologica等国际重要核心期刊发表30余篇SCI文章



审稿专家:阎骅教授


发送
CCMTV血液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