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李剑教授:解析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核心难题与应对之道​
CCMTV血液频道 1158次浏览
2025-07-21
图片


2025年7月11日-13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和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已进入新药密集涌现的阶段,但复发/难治性病例的处理、治疗与并发症管理的平衡,仍是临床实践中的核心课题。会议期间,CCMTV血液频道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李剑教授深入探讨了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两大关键问题:新药选择的科学策略与骨病并发症的优化管理。



点击????看完整视频

 复发/难治性骨髓瘤:新药选择的核心逻辑与实践路径

“难治性与复发性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持续存在的临床挑战。随着各类新药不断涌现,临床医生在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面临新的困境——选择越多,决策难度反而越大。” 李剑教授指出,面对这一困境,临床选择需遵循四个核心原则:

1、优先选择患者未曾使用过的药物。骨髓瘤细胞对接触过的药物易产生耐药性,避开既往用药史能减少交叉耐药风险,为治疗保留更多有效武器。
2、在不同作用机制药物中进行轮换。同一作用机制的药物长期使用后,肿瘤细胞可能产生抵抗,此时换用不同靶点或作用路径的药物,能降低耐药概率,提升治疗响应。
3、采用多药联合治疗方案。单药治疗在复发/难治阶段疗效有限,多药联合可通过协同作用增强抗肿瘤效果,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4、确保有效药物维持足够疗程。一旦方案起效,需维持足够的治疗周期,才能巩固疗效,延长疾病控制时间,这是提升难治复发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现有数据显示,免疫治疗在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双特异性抗体、CAR-T等免疫疗法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已显示出良好疗效。” 李剑教授提到,对于经济条件允许、药物可及性高的患者,这类治疗可适当“前移”——例如在一线治疗后期或二线治疗中应用,有望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

而基于肿瘤生物学特征的个体化选择,目前临床数据仍较有限。“唯一相对明确的是,携带t(11;14)易位的患者,尽早联合维奈克拉可能获得更好疗效,这是目前可实践的精准治疗方向之一。”

兼顾骨病治疗,实现整体效果最大化


“骨事件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骨痛、骨折等问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必须重视骨病的针对性管理。” 李剑教授强调,控制浆细胞增殖是改善骨病的根本,但骨病的特异性辅助治疗同样不可或缺。

传统骨病治疗以双膦酸盐类药物为主,但存在一定局限:“一方面需要静脉输注,使用不够便捷;另一方面受肾功能影响较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会受到限制。”

相比之下,新型药物地舒单抗展现出更优的临床适应性。“地舒单抗皮下注射即可,使用方便;且对肾功能影响小,肾功能不全患者也能安全使用,这是它的显著优势。” 李剑教授介绍,对于一线治疗中合并高钙血症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地舒单抗是尤为合适的选择。

临床证据显示,持续使用地舒单抗能显著减少骨事件的发生。“我们在临床中会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同时,同步启动骨病预防或治疗——通常每月给予一次地舒单抗皮下注射,病情稳定后可调整为每2-3个月一次。” 这种同步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骨事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实现原发病治疗与并发症控制的协同。

在新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核心是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实现个体化决策:既要根据耐药情况、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抗骨髓瘤方案,也要兼顾骨病等并发症的管理。正如李剑教授所言,只有兼顾疗效、安全性与患者生活质量,才能让新药真正转化为临床获益。


图片

李剑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 血液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罕见病学组组长

  •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


审核专家:李剑教授

发送
CCMTV血液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