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指南力荐,实践验证|地舒单抗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规范化应用
CCMTV肿瘤频道 3027次浏览
2025-07-18
图片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患者中约60%~75%会出现骨转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功能独立性。骨相关事件(SREs)如剧烈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不仅增加并发症风险,也加重患者经济与心理负担。在这一背景下,骨健康管理愈发受到临床重视。骨改良药物的规范应用,已成为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RANKL抑制剂代表的地舒单抗,凭借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全球多项权威指南列为ⅠA类推荐药物,倡导尽早启动并持续使用。

本期CCMTV特别针对权威指南及临床研究中乳腺癌骨转移骨改良药物的规范化治疗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图片


乳腺癌骨转移:高发、难控、需重视,骨健康管理刻不容缓

乳腺癌是影响全球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22 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乳腺癌新发例数高达230万,死亡例数67万。近年来,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亦呈逐年升高趋势,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乳腺癌新发例数乳腺癌35.72万,死亡例数7.50万。骨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占所有转移 性乳腺癌患者的60%~75%,。乳腺癌骨转移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溶骨性病变,少数患者表现为溶骨成骨混合性病变。骨转移灶破坏骨的生理结构与机械强度,常伴有中重度骨痛,严重者可发展为病理性骨折。骨转移灶形成的软组织包块可对周围重要神经血管形成压迫,导致肢体局部功能丧失。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s) 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因此,乳腺癌骨转移是乳腺癌发展的特殊阶段,治疗方案的选择存在一定困难。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2025 CSCO BC)表明,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应以全身治疗为主,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一般状态、月经状况、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激受体状态和HER2状态、既往治疗情况(疗效、不良反应、耐受性等)、无病间期、肿瘤负荷(转移部位和数量)等因素,并应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是否有快速控制疾病和/或症状的需求,制订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乳腺癌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构成生命威胁,对激素受体阳性疾病进展相对缓慢、非内分泌原发耐药的患者,应优先考虑内分泌治疗。对ER和PR阴性、术后无病间隔期短、疾病进展迅速或激素受体阳性对内分泌治疗原发耐药者,若单发骨转移或合并无症状内脏转移患者,优先考虑单药化疗,仅对需快速控制症状或合并症状内脏转移的骨转移患者考虑联合化疗。对HER2阳性骨转移患者,治疗原则与其他部位转移患者相同,应优先考虑联合抗HER2治疗。


地舒单抗纳入多项指南ⅠA类推荐,推荐从确诊即用,贯穿病程

骨改良药物是一类缓解因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一系列骨相关事件药物的总称,骨改良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作用,减少骨丢失,提高骨密度,进而减少骨转移引起的SREs发生。目前骨改良药物包括双膦酸盐和RANKL抑制剂。其中, 地舒单抗作为一种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通过高亲和性和特异性结合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功能和存活,减少骨破坏,打破肿瘤骨转移恶性循环,抑制过度骨吸收,减少骨破坏。同时,与双膦酸盐相比,地舒单抗不经过肾脏代谢及排泄,不增加患者的肾功能损伤。

全球多项权威指南,如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肿瘤学会(EMS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NCCN等循证医学指南均推荐地舒单抗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ⅠA类推荐。对于存在肾功能不全或联合应用铂类等肾毒性药物的患者来说,地舒单抗的优势则更加明显。地舒单抗的推荐使用剂量为120 mg,每4周皮下注射。

地舒单抗等骨改良药物的使用需早期、长期、规律。ESMO指南表明,骨转移诊断后即应开始骨改良药物治疗合并骨转移的晚期肺癌、肾癌和其他实体瘤患者,如果患者的预期寿命>3个月,且存在骨并发症高风险,应给予地舒单抗或唑来膦酸治疗针对骨转移疾病的骨靶向药物应持续用于病程始终。ASCO指南推荐,一旦开始骨改良药物治疗,治疗应持续进行,直至患者体能状态严重下降。一旦确诊恶性肿瘤骨转移,即建议开始骨改良治疗。无骨痛等临床症状、但已确诊骨转移的患者仍然建议常规使用骨改良治疗。


RCT+RWE双验证,地舒单抗疗效/安全性再获肯定

地舒单抗针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Ⅲ期试验(N=2046)显示,与唑来膦酸组相比,地舒单抗组首次发生SRE的时间延长了18%(HR 0.82,95% CI 0.71-0.95,非劣效性检验P<0.001;优效性检验P=0.01),并且地舒单抗组的疗效随着时间推移保持一致,地舒单抗组和唑来膦酸组首次发生SRE的时间分别为未达到和26.4个月。同时,与唑来膦酸组相比,地舒单抗组发生多次SREs的风险(首次及随后SRE的时间)降低了23%(RR 0.77,95% CI 0.66-0.89;P=0.001),显著降低了平均SREs发生率(46% vs. 60%,P<0.05)。

除了RCT试验以外,地舒单抗也开展了真实世界研究。在2024年ASCO年会上,公布了一项在中国乳腺癌骨转移人群中应用地舒单抗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该研究共入组185例患者,其中有16例(8.65%)在地舒单抗治疗后出现SREs,未达到首次出现SRE的中位时间。确诊骨转移后≤3个月与确诊>3个月开始使用地舒单抗的骨病灶ORR和DCR分别为31.54% vs. 6.15%(p<0.001)和68.46% vs. 21.54%(p<0.001)。地舒单抗治疗时间<6个月与≥6个月的骨病灶ORR和DCR分别为4.62% vs. 33.08%(p<0.001)和37.69% vs. 76.92%(p<0.001)。该研究提示,在真实世界中,在骨转移早期开始地舒单抗治疗,以及延长地舒单抗治疗时间可能会为骨转移带来更好的临床结果。


结语

多项权威指南高度共识,地舒单抗已成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改良治疗的规范选项之一。相较于传统双膦酸盐,地舒单抗凭借其机制独特、肾毒性小、起效快等优势,尤其适用于伴肾功能损伤或需合并铂类药物的乳腺癌患者。RCT与RWE研究同步验证了其延迟SRE、改善骨病灶控制率等多重获益,为“带瘤长期生存”提供重要支持。未来,临床应进一步强化骨转移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推动“早用、长用、规律用”的骨健康全流程管理理念,助力患者不仅“活得更久”,也“活得更好”。


参考文献



  • Bray F,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24 May-Jun;74(3):229-263.

  • 郑荣寿, 等.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3):221-231.

  • Harbeck N, et al.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Nat Rev Dis Primers, 2019, 5(1):66.

  • Coleman RE. Clin Cancer Res, 2006, 12(20):6243s-6249s.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 2025.

  • Stopeck, A.T, et al. J Clin Oncol, 2010. 28(35): p. 5132-9.  

  • Xu Liang, et al. 2024 ASCO. Abstract e13103.



本平台致力于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医学信息。请注意,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也不应被用作诊疗指导。如果将这些信息用于非医学信息了解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描述和观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 END —

图片

CCMTV临床频道注册会员数据突破210万+,平均每日更新视频及资讯内容300余条,目前拥有医学视频数量10万+,累积时长达185万+分钟,致力于打造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平台。CCMTV药械营销推广覆盖开发期(上市前)、导入期(上市)、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通过CCMTV朱雀AI大模型,实现权威精准触达和智能反馈分析,助力药械推广进入数字化闭环营销时代。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