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2025湘湖论坛 | 葛睿教授梳理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挑战与策略
CCMTV肿瘤频道 4292次浏览
2025-06-29

图片


图片

江南毓秀汇医道,湘湖烟雨启新程。2025杭州湘湖乳腺癌治疗理念前沿论坛盛大开启,此次论坛汇聚各方智慧,承载着推动行业进步的使命。


在本次论坛上,CCMTV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针对晚期乳腺癌患者常见的骨转移难题,结合临床实践,深入剖析当前治疗困境及应对策略。现将葛睿教授观点梳理成文。



CCMTV

骨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基于您临床经验,您觉得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挑战主要是什么?

葛睿教授答:


      乳腺癌骨转移的诊疗难点集中在症状管理复杂性与疗效评估争议性两大维度,具体表现为:

  • 生存质量维度
    骨转移患者中,骨痛是最常见症状,且常伴随长期困扰。即使使用多种镇痛药物,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仍受显著影响。此外,骨转移可能导致承重骨损伤,引发病理性骨折或截瘫风险,需早期通过临床评估识别高风险病灶;
  • 疗效评估维度
    在骨转移的疗效评估中,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例如,传统 CT/MRI 等影像学手段难以准确反映病灶变化,骨扫描的特异性不足,而PET-CT虽能监测代谢活性,但存在成本与普及率的限制。试验室标志物方面,也缺乏直接反映骨转移负荷的动态生物标志物。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策略则包含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两个步骤。局部治疗阶段,包括骨科手术、局部放疗以及一些同位素治疗。当骨转移影响承重骨(如脊柱、骨盆)或存在截瘫风险时,需尽早介入局部治疗。手术能够帮助患者修复骨结构损伤,局部放疗则可以环节骨痛,抑制肿瘤生长。若患者同时存在内脏转移等情况,需将骨转移与全身病情作为有机整体,制定全身系统治疗方案,平衡抗肿瘤疗效与患者耐受性。在全身系统治疗中,骨修复剂是临床更为重视的标准药物方案,从早期的双膦酸盐类,到现今的地舒单抗,临床都会结合患者特点评估后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随着医保政策的优化和国产药物的研发突破,骨转移患者的治疗选择日益丰富。未来,诊疗重点将更加强调 “全程管理” 理念,通过多学科协作(MDT),为患者提供覆盖诊断、治疗、康复的全周期支持,在延长生存时间的同时,最大限度提升生活质量。


结语

葛睿教授的分享揭示,乳腺癌骨转移的诊疗已从 “单一对症治疗” 迈向 “精准分层管理” 时代。通过整合新型影像技术、骨修复药物(如 地舒单抗)及全身系统治疗进展,临床正逐步突破疗效评估模糊与治疗协同不足的瓶颈,实现患者全程管理。

图片


专家简介

图片

葛睿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乳甲外科副主任、普外科党支部书记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专委会 委员兼乳腺癌项目组秘书长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甲状腺疾病防治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患教专委会 常委/乳腺癌专委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甲状腺整合康复专委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  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    常务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乳腺癌诊疗技术推广组  副组长

上海市科普志愿者协会乳腺健康科普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甲乳外科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CRPC专委会/肿瘤心脏病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癌学组 委员

上海市卫生发展基金会首届"医苑新星"  兼专业班班长

CA中文版编委,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编委,医学参考报乳腺频道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Oncology、JNCC、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审稿专家,中华肿瘤杂志青年编委



审核:葛睿 教授


图片


乳腺癌会议、学术资讯、直播推送

欢迎扫码进群


图片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