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关注慢病 健康中国丨“心律失常综合管理与创新发展交流项目”学术会议(东莞站)胜利闭幕
CCMTV心内频道 3969次浏览
2025-04-25

心律失常作为一种对人类健康与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发病率与患病率持续攀升。为此,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精心组织 “关注慢病 健康中国——心律失常综合管理与创新发展交流项目”系列学术会议,旨在助力院间心内科管理理念及规范诊疗交流,推动心律失常规范诊疗体系的完善,并加速我国心律失常等慢性疾病领域诊疗技术的革新与进步。3月29日,该系列会议的又一精彩篇章在东莞圆满启幕!

图片



主席致辞



图片

本场学术会议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桂教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颜利求教授共同担任主席。何建桂教授着重强调了三维标测、高效消融等技术进步给心律失常治疗带来的变革,而颜利求教授则从管理层面提出了提升房颤治疗普及率的具体策略。双方一致认为,未来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双轮驱动,实现房颤治疗的精准化、高效化和规范化。

图片
图片

何建桂教授 致辞

图片

颜利求教授致辞



综合管理:多维度协同,驱动技术发展




随后会议进入学术分享环节,第一个环节主题为“综合管理”,首个学术分享交流由中山市人民医院邓志华教授担任主持。

图片

邓志华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张道良教授分享了《2024ESC房颤指南解读》的主题报告。从临床影响、AF-CARE 管理路径及特殊人群与场景等方面对2024ESC房颤指南进行了全面解析。指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强化 AF-CARE 路径,通过动态评估、精准抗凝、节律控制及合并症管理,实现房颤全程优化管理。

图片

张道良教授主题分享


颜利求教授、张道良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李吉林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李波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周滔教授邓志华教授分别对导管消融给房颤患者带来的主要获益、持续房颤导管消融的终点以及持续房颤再消融的累积效应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颜利求教授、张道良教授、李吉林教授、李波教授、周滔教授及邓志华教授进行话题讨论


第二轮学术分享交流由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李波教授主持。

图片

李波教授主持会议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吴木利教授在《电生理术者成长体会》专题报告中,讲述了自己通过技术创新(零射线消融、ICE 辅助)、特色技术突破(左心耳封堵、肥厚型心肌病消融)及科研驱动,实现了从冠脉介入到电生理领域的跨越,未来还将聚焦复杂心律失常治疗与新技术研发,助力学科发展。

图片

吴木利教授主题分享


东莞市清溪医院陈再林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何浩辉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朱洁明教授分别就电生理术者梯队建设对心内科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加强科室电生理术者梯队建设以及如何激发电生理医生手术积极性等问题发表了自身的观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再林教授、何浩辉教授、朱洁明教授进行话题讨论


第三轮学术分享交流则由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周滔教授担任主持。

图片

周滔教授主持会议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谷云飞教授从地市级医院角度,在线上分享了《心房颤动患者院内综合管理》的报告。洛阳中心医院通过制度创新、流程优化和技术革新,构建了覆盖筛查、诊疗、随访的房颤全病程管理体系,为地市级医院房颤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图片

谷云飞教授在线上进行主题分享


周滔教授、东莞市厚街医院熊斌教授及珠海市人民医院贺献芝教授结合自身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对如何快速与患者沟通;如何实现心内全科医师的同质化诊疗;以及如何加强全院对房颤患者的关注度、跨科室联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图片
图片
图片

周滔教授、熊斌教授、贺献芝教授进行话题讨论



创新发展:新技术升级,重塑治疗格局




会议第二个环节主题为“创新发展”,学术分享交流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林春艺教授和东莞市人民医院卫展扬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图片

林春艺教授、卫展扬教授共同主持会议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李超教授于线上进行了《以房颤疾病为例的病种精细化管理促进心血管内科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李超教授团队通过政策响应、数据工具及专科协作,构建了以 CMI 值为导向、DIP 效益为抓手的房颤精细化管理模式,为三级医院在医保改革中实现心血管内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

图片

李超教授线上进行主题分享


林春艺教授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黄石安教授对心律失常领域创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评价。两位教授均认可超声在房颤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其在绿色电生理技术中的安全性与精准性优势,同时指出技术应用需结合临床经验与设备参数,以实现最优疗效。

图片
图片

林春艺教授、黄石安教授进行话题讨论


黄石安教授随后解读了《无射线心脏电生理导管室及相关技术中国专家共识》,不仅详细总结了专家共识推荐要点,还指出,无射线电生理导管室通过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建设,实现了安全性、效率与成本的优化平衡,为心律失常诊疗提供了更绿色、精准的选择,尤其适用于特殊人群及基层医疗推广。

图片

黄石安教授主题分享


林春艺教授黄石安教授、东莞市中医院冯文伟教授及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周柏华教授分别对极低/无射线对电生理医生的价值、绿色导管室建设对科室的意义及无射线导管室建设的一般规范和必备设备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林春艺教授、黄石安教授、冯文伟教授、周柏华教授进行话题讨论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沈文均教授进行了《超高功率消融(Q/Q+)的原理及临床价值》的主题演讲。通过实际病例及临床研究数据,沈教授认为,Q/Q+超高功率消融通过技术创新,在安全性、效率和患者体验上实现突破,为房颤消融提供了更优选择,尤其适合后壁等挑战性区域。

图片

沈文均教授主题分享


卫展扬教授沈文均教授携手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罗家典教授、东莞市中医院冯文伟教授,分别对智能温控超高功率消融对术者/患者的意义、新技术使用对科室带来的价值发表了看法,并讲述了自身的使用经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卫展扬教授、沈文均教授、罗家典教授、冯文伟教授进行话题讨论


广东省人民医院林炜东教授为大家带来了《脉冲电场消融研究进展》的主题演讲。系统介绍了脉冲电场消融的优势、临床研究数据及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他认为,脉冲电场消融通过技术创新和临床验证,正在推动房颤治疗进入更安全、高效的新阶段,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技术并扩大临床应用范围。

图片

林炜东教授主题分享


贺献芝教授林炜东教授及两位主持交流了脉冲消融的研究数据、临床使用,以及其与射频消融的对比等问题。同时也对消融手术的能量的选择、如何平衡疗效与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图片
图片

贺献芝教授、林炜东教授进行话题讨论


会末,卫展扬教授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学术会议聚焦房颤诊疗技术进展与学科管理创新,通过多维度经验分享与智慧碰撞,为东莞及周边地区心血管医护团队提供了前沿学习平台,为后续深化合作与技术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卫展扬教授进行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作为“关注慢病 健康中国——心律失常综合管理与创新发展交流项目”系列学术盛会的东莞站,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经验的深度分享,为心律失常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期待未来更多学术交流及经验分享!

本文内容仅供业内人士参考,不作医疗指导和诊疗建议,取用请核查。


发送
CCMTV心内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