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超级访问 | 共话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的管理:姜泉教授
CCMTV风湿免疫 2464次浏览
2023-04-1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CCMTV风湿免疫频道非常荣幸能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期间邀请到广安门中医院姜泉教授做客CCMTV超级访问现场,探讨的主题是“共话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Pre-RA)的管理”。


姜泉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如何提高国内RA的临床诊疗水平、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与Pre-RA的干预相结合、帕夫林如何发挥作用及第二十六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的亮点。


姜泉教授精彩采访视频


尽管一线城市在检测技术上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准,但我国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医疗技术不可及、民众观念等问题,从而影响到Pre-RA患者的早诊早治。若要全面提升国内Pre-RA的诊疗水平,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姜泉教授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临床上会面对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大多数患者对RA的不良预后并不是很清楚。所以这就需要接诊医生,尤其在首诊时,对患者进行一些科学教育工作(患者教育,即“患教”)。“患教”非常重要,患教的目的,就是让患者对其所患疾病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所患疾病可能给他带来的伤害、为什么要给他使用这些治疗药物以及患者在治疗中的受益是什么。


其实患者很关注他的病情,患者与医生交流时,最多的问题就是“医生我能不能停药?”“医生我要一辈子吃药吗?”等等。以上这些表明患者存在焦虑,尤其是对药物的恐惧,从而会给患者带来很不规范的治疗。我认为规范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RA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它有可能伴随患者的终生,若未能规范治疗,那么它会导致关节的破坏、身体的残疾,甚至还会出现很多内脏的损伤,这会给患者带来更大伤害。


所以,我认为医生务必通过患者教育和规范治疗将以上危害降低至一个最小的程度。

近期姜泉教授参与编写的《中成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应用指南(2022 年)》成功发布。在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请姜泉教授谈谈中医“治未病”理念在Pre-RA的管理上体现在哪些方面?中西医结合诊疗较传统西医诊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存在哪些优势?


姜泉教授


这确实是中医的理念,“治未病“的理念现在也是深入人心。


“治未病”包含三层含义,一个是“未病先防”,我们常说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那么”未病”的解释相当于目前的概念“Pre-RA(早早期RA)”还未发现的时候。但是我认为”治未病”,它并不是要涉及到非常广/对所有的人都要“治未病“,其实是需对一些特殊的群体进行。中医常讲“先天禀赋不足”,那么这个先天禀赋不足可能是指家族遗传,并且后天存在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等,所以对于先天与后天因素,中医是非常重视的。在治未病的当中,我们需要对一些先天禀赋不足的患者进行更早期的关注。比如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一方患有RA,那么我们会让孩子也去做相关检查。我们目前的检测技术也比较超前,比如通过检测ACPA,甚至一些基因的检测,从而甄别出这类患者。所以,“治未病”的理念,它对高风险人群是非常有帮助的。


“治未病”第二个含义是指“既病防变”,什么是“既病防变”?比如患者已经得了RA,需要防止进一步骨破坏。现在来讲,RA最大的问题——残疾。尤其是年轻患者,当他得知罹患RA,会伤心的流泪。因为他见过父辈出现关节畸形,生活不能自理,所以他给自己设定相似的危险,导致情绪崩溃。其实也不尽然,如果早期给予一些规范治疗,患者完全可以很多年都不会出现关节破坏。比如,我们在对病程超过10年的RA患者进行随访发现,由于依从性好,10多年一直在我这里随诊,通过对患者进行中西药规范化治疗,不同病程的RA患者均未发生骨破坏,所以说“既病防变”第一个是要防骨破坏。第二个就是我们要注意脏腑的病变,比如RA的肺间质病变,心脏损伤,甚至包括肾脏损伤,越来越被医生所重视。之前由于COVID-19,所有的住院患者可能都需要做胸部CT,我们惊讶地发现,RA合并肺间质病变的患者并不少。所以说这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其实对一种疾病来说,最初的治疗是不难的,在一年内控制也不难,难的是10年、20年甚至30年以后患者情况如何。随着年岁的增长,腑脏病变对于患者寿命、生活质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所以说也要防脏腑病变。


第三个就是“瘥后防复”了,中医上“瘥”是指治愈、痊愈,即临床缓解。那么对于临床缓解的患者,更重要的是防止它复发。我们目前对一个RA的万人队列研究中复发患者进行了一些因素的调查,发现很多患者出现复发的首个因素就是停药。患者非常在意所用药物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故而他们会自己停药。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发现RA患者发病较为常见,中医的解释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所以一般在春季,我们需要给患者做更好的检查以及规范治疗从而防止复发,所以说季节变化也会同样重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疲劳”,很多患者因干活导致疲劳,从而带来很大伤害。所以说如何“瘥后防复”?由于疾病具有复发一次会加重一次的特点,所以对患者来讲,疾病复发时间越长越好,若要减少疾病复发医患应该互相配合。


所以说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其实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非常符合当下疾病治疗,我们应该秉承理念应用到临床工作诊疗中。

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用药——帕夫林,随着近些年的多项临床研究数据支持,表明可被用于Pre-RA的治疗。帕夫林是一种什么样的药物?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姜泉教授


帕夫林(白芍总苷)有其特殊之处,来自于中药的白芍。中医中有方剂名为芍药甘草汤,白芍加甘草能够非常好的缓急止痛。所以,应用白芍提取物来治疗RA,也是来自于中医古籍的记载——缓急止痛(具有止痛作用)。另外它还能养阴柔肝,这都是它在中医治疗中的功效。


但有趣的是,该药在注册时却写的是化药。说到底是西药还是中药,在注册当中被划分为是西药,但在我们看来这仍然是一个植物药,原因是什么呢?提取植物药有一个特点很有意思,这个药物你无论再怎么提取,都无法改变它的属性,植物药跟其它药(化药)存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所以我们仍然认为帕夫林(白芍总苷)来自于中成药,本次中成药治疗RA的循证指南编写中,我们也将帕夫林加进去,因为临床治疗当中,白芍是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用药。


前面我也提到,很多患者停药就是因为恐惧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当患者看到药品说明的不良反应时,他宁可关节疼也不愿意用药。我想这也是一种需要遵循患者心理的理念,你和患者说必须得用什么药他也未必听你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要给患者提供更安全的药物。那么其实在中药治疗中,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中药的复方或单药,在这些药物中安全性成为了中西医专家都非常关注的方面。白芍总苷比较安全,它最好的特点就是可以长期使用。所以,很多的患者临床使用白芍,能够做到维持治疗,长期治疗。


另外,在Pre-RA的干预中,我们特别推崇的药物就是药食同源的中药。什么叫药食同源?它既有药的成分,又可以作为食品。关于药食同源的药品,我们国家颁布了有200多个,白芍位列其中。药食同源的药物,可以更多地用于几乎无症状/症状轻微/疑似RA/存在RA家族史/具有发病危险因素的这类患者。该药若安全性又好,我想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目前我们也在关注Pre-RA以及它的治疗。其实不仅Pre-RA,还有我们提到的早期RA也是如此,由于早期RA患者各方面的症状不明显,患者对一些化药的抵触较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中药或一些单味药来对这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我想这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向,同时也是个很好的研究方向。


我也非常期待白芍在Pre-RA治疗中能够拿出很好的数据,并且我更关注白芍在患者长病程管理中它的应用效果如何。例如我们在进行的一项真实世界的万人队列研究,目前研究时长已有52周,甚至有些患者在两三年后我一直在做随访。如果能够找到一些白芍应用多年的证据,我想这种贡献会更大。所以我说不仅需要做好早期干预,还有一个维持治疗的问题同样重要。


本届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上,国内RA早诊早治的研究成果颇丰,请姜泉教授谈谈您最关注哪些研究,吸引您的亮点分别是什么?


姜泉教授


我比较关注RA领域的研究。因为我在该领域研究了有几十年,直到到近10年,我们对RA治疗进行了长期随访,因此更关注RA这方面的热点。另外,还有一些话题比如Pre-RA,我想RA它应该是一个全病程管理的疾病,而Pre-RA属于发病前。那么在发病中如何治疗,能够尽早让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在后半程当中如何让患者持续的维持缓解。这其中就包含了许多机制研究以及药物作用研究。


我认为RA在国内外风湿免疫病中仍然是一个主流疾病,该疾病较为复杂,即使研发了多种多样的生物靶向药,我们仍没有解决RA带来的问题。很多就诊的RA患者过了20年甚至30年还在看病,RA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也给我们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我认为医患相互配合,一定能够实现疾病的长期缓解。

专家简介

姜泉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国务院特贴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中医区域诊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带头人等



审核:姜泉教授

撰写:叶艳

排版:赖喜琳

主编:龚丽

发送
CCMTV风湿免疫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