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肝硬化要重视改善营养不良
腹部频道 1550次浏览
2023-03-31

导  读

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尤其发展到失代偿期,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其表现形式主要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肝硬化为什么会发生营养不良,应该如何改善?


1

肝硬化营养不良的发生原因


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晚期和不可逆阶段,组织学特点是肝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肝硬化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原因主要为摄入不足和消耗增加。由于肝脏合成和代谢功能障碍,门静脉系统血液回流障碍,胃肠道黏膜淤血、水肿,蠕动功能减弱,患者多有腹胀、纳差,食物摄入减少,营养物质吸收障碍。


有的患者因反复消化道出血,出血期间禁食的治疗,均可以加剧营养不良的发生。


此外,肝硬化患者因担心肝性脑病的发生,常过度限制进食蛋白食物,导致机体蛋白质摄入不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机体高代谢状态使机体耗能增加,患者能量消耗高于正常状态人群。


研究表明,约40%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当疾病进展至失代偿期,65%~90%患者处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状态。蛋白质和/或热量供给不能满足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可导致机体多器官功能减退,影响疾病预后。此外,PEM时,机体骨骼肌分解,消瘦明显,导致少肌症,即骨骼肌质量减少和肌肉强度降低,其在肝硬化中发生率超过40%。


2

如何改善肝硬化营养不良


人体成分测定是评估肝硬化营养不良类型的一项重要方法。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指南建议所有肝硬化患者均需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则存在营养风险,推荐肝硬化患者每日能量摄入30 ~ 35 kcal / kg,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 2 ~ 1. 5 g / kg。


多项临床研究认为,少肌症是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不良预后高度相关。因此,纠正蛋白质少肌症状态,对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适量蛋白质摄入并不增加肝性脑病发生率;相反,低蛋白饮食及少肌症是肝性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常推荐肝硬化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2-1.5g/Kg。轻度肝性脑病者,蛋白质摄入可不限制;对于严重肝性脑病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推荐为0.5g/Kg。另外,给肝硬化患者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可以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少肌症发生率,甚至降低病死率。


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有助于改善营养状态。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脾静脉和肠粘膜血液重新回流到肝脏,蛋白丢失量减少,肠粘膜淤血水肿改善,肠道营养物质吸收效率提高。此外,术后可显著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有利于恢复进食,营养摄入增加; 耗能减少。


参考文献:

高波,诸葛宇征,肝硬化营养不良—从改善门静脉高压获益,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2):2767-2769.


结    语

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营养物质摄入减少、吸收障碍,以及因高动力循环状态导致的能量消耗过多是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的重要因素。肝硬化患者要合理补充能量和蛋白质,改善门静脉高压,有助于改善其营养状态。对膳食能量及营养组成不了解、膳食不合理,也是未能提供肝硬化患者足够营养的原因。因此,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有效实施营养干预。


来源:菊梅健康,感谢授权

发送
腹部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