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中国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5年版)
CCMTV Chronic disease 2728次浏览
2025-11-0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CCMTV慢病频道

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CKDPeriDialysis)包括透析前期和初始透析期两个阶段,这一时期患者并发症和合并症发生率高、病死率高、治疗费用高和肾小球滤过率快速降低,患者疾病负担沉重。鉴于此,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肾脏病透析专委会牵头制定了《中国围透析期CKD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全面阐述了围透析期CKD患者的病情评估指标与频率、肾脏替代治疗时机与模式选择、透析充分性评估、围透析期常见并发症的诊断和管理等,旨在进一步加强肾脏病医师对围透析期CKD的认识、规范临床管理流程提供指导。本文对指南精粹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透析前期CKD管理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15 ml/min/1.73m²时,患者体内尿毒症毒素严重蓄积,内环境紊乱,出现各种并发症,造成高死亡率。因此,指南强调,在透析前期必须加强病情评估,增加随访和实验室检查频率,处理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开展患者教育和心理辅导,掌握透析指征,适时建立透析通路,开展计划透析


(一)病情评估与监测

透析前需加强病情评估,主要包括CKD疾病进展、血压、心功能、电解质、贫血、血糖、骨代谢和营养状况等(见表1)。


1透析前CKD病情评估与监测

图片


(二)患者教育

《指南》推荐对围透析期CKD患者、家属、照护人员开展健康宣教1C),教育内容见表2


围透析期患者教育

图片


(三)透析时机与模式

《指南》推荐ESKD患者适时透析。启动透析时机主要基于尿毒症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而不单纯根据eGFR水平做出决定(1A推荐充分评估患者疾病状况,考虑个人意愿,结合当地医疗资源可及性、医保报销政策等因素,医患共同决策选择透析模式(1C)。透析模式实践要点见表3


透析模式实践要点

图片


(四)计划肾移植患者的管理

计划肾移植患者的管理包括:感染筛查、肝炎管理和输血管理,具体推荐意见及实践要点见表4


4计划肾移植患者的管理

图片



初始透析期CKD管理

ESKD患者刚进入透析,尤其初始进入血液透析,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易发生各种并发症,需要做好透析前评估,选择合适抗凝剂和透析模式,精准调整透析处方,保护残余肾功能,避免透析相关并发症,做到充分透析


(一)初始血液透析管理

▶ 1.透析前传染病评估:推荐对初始血液透析患者评估传染病指标(1A首次透析前或转诊到新透析中心时应检测HBVHCVHIV和梅毒血清学指标,以决定透析治疗分区及安排血液透析机。

▶ 2.凝血功能评估:推荐对初始血液透析患者评估凝血功能(1A。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抗凝血酶(AT)活性。

 3.抗凝剂选择:推荐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凝血指标,选择合适的抗凝剂(1A

 4.血液透析模式:推荐根据初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选择不同的透析模式(1C建议计划透析率达到90%以上。计划透析具有风险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和医疗费用低等优点(2D)。

 5.血管通路选择:推荐根据初始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情况,作出相应的临床决策(1A。建议计划建立血管通路(1A)。

 6.初始血液透析处方:推荐初始35次血液透析(诱导透析)采用低效透析模式,以避免出现失衡综合征(1B)。诱导透析期间,建议逐渐调节透析参数,平稳过渡至维持透析(2B)。

 7.透析充分性评估:推荐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溶质、容量清除指标,评估透析充分性(1A透析充分性可通过有无尿毒症毒素蓄积症状,有无水钠潴留相关临床表现及生物电阻抗分析等进行评估(2B)。


(二)初始腹膜透析管理

▶ 1.透析前评估:推荐对初始腹膜透析患者开展透析前评估(1A)。评估内容包括了解腹部情况,特别是腹部手术史、疝、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史等(2B)。

 2.腹膜透析模式选择:推荐根据患者腹膜转运特性、Kt/V 及肌酐清除率、营养状态和残余肾功能等指标选择不同的模式(1A)。建议医患共同决策腹膜透析模式,可采用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或自动腹膜透析(APD)(2B)。

▶ 3.初始腹膜透析处方:推荐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制定个性化的腹膜透析处方(1B)。初始透析首选1.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以后根据残余肾功能、超滤量与容量状态调整交换频率和不同葡萄糖浓度腹膜透析液,一般先调整交换频率,后调整腹膜透析液葡萄糖浓度。

 4.透析充分性评估:推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溶质、容量清除指标,评估透析充分性(1B)。必须在患者处于稳定的临床状态下评估,即开始透析后1个月第1次评估,之后每3~6个月评估1次;腹膜炎患者必须在治愈4周以后进行评估。


(三)残余肾功能保护  

▶ 1.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保护:推荐采用综合措施保护血液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1C包括继续治疗原发病、尽可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等。

 2.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保护:推荐采用综合措施保护腹膜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1C)。例如使用合适的透析液、制定个体化透析方案、建议患者及家属在进行腹膜透析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等。需要时可使用RAASi、袢利尿剂和精氨酸加压素 V2 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保护残余肾功能。



围透析器CKD并发症管理

指南对围透析期常见的十余种并发症提供了细致的管理路径,为临床医师系统应对此类问题、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清晰的决策支持。


(一)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

▶ 1.推荐首选AVF血管通路;当AVF无法建立时,AVG次选;中心静脉导管应作为最后选择(1A)。

 2.推荐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对出现任何物理检查、血流量测定或静态静脉压有持续异常的患者尽快进行血管通路评估(1A


(二)腹膜透析置管及术后相关并发症

▶ 1.推荐对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患者进行评估,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1B)。

▶ 2.腹膜透析液渗漏:置管术后注意导管固定良好,避免牵拉,以利于导管出口处愈合,减少渗漏发生,一旦发生腹膜透析液渗漏,要及时进行干预。

▶ 3.腹膜透析液引流不畅:建议患者术后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床上屈膝、深蹲等动作,鼓励患者在术后保持正常活动,有利于减少腹膜透析液引流不畅的发生(2D)。

▶ 4.疝:建议在透析治疗前和腹膜透析置管术同期行外科修补术,术后需避免便秘和提重物等,同时需减少透析液交换量至少1周(2D)。


(三)透析急性并发症的管理: 

▶ 1.透析失衡综合征(DDS):DDS是指发生于透析中或透析后早期、以脑电图异常及出现全身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急性并发症。推荐首次血液透析患者避免短时间内快速清除大量溶质,首次透析血尿素氮下降率控制在30%40%1B,以避免DDS的发生。

▶ 2.透析器反应:透析器反应分为A型和B型两种。A型透析器反应(过敏反应型)多发生于透析开始后5min内,部分延迟至30min,表现为瘙痒、荨麻疹、咳嗽、喷嚏、流涕、腹痛、腹泻、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B型透析器反应多发生于透析开始后3060min内,表现为胸痛和背痛。推荐对初始血液透析患者注意透析器反应的发生(1C

▶ 3.透析中低血压:推荐对血液透析中出现收缩压下降20 mmHg 或平均动脉压降低 10 mmHg 以上,同时伴有低血压症状的患者采取干预措施(1B)。


(四)心血管相关并发症

 1.高血压:推荐围透析期CKD患者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合并DKD患者如耐受,血压控制目标≤130/80mmHg1C)。容量控制是围透析期CKD患者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环节,建议保持患者“干体重”状态(1C)。推荐监测围透析期CKD患者血压变化,明确透析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个体化选择降压药物(1B)。

 2.心力衰竭:推荐对围透析期CKD 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去除诱因,首先纠正容量过负荷,必要时加用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1B)。推荐对围透析期CKD 患者在去除容量过负荷基础上,个体化选择心力衰竭治疗药物(1A《指南》建议对于已经使用最佳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治疗但仍存在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经严格筛选并在密切监测下,可酌情使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和/或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和/或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2D)。指南中指出非奈利酮作为新一代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nsMRA),可直接抑制和延缓因盐皮质激素过度活化所致的肾心炎症和纤维化;相比甾体类MRAnsMRA选择性更高,高钾血症发生率更低。


(五)感染管理

▶ 1.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相关感染:推荐严格执行透析隔离制度和消毒制度,穿刺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以最大限度减少血管通路感染(1A)。

 2.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推荐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对相关危险因素(如肠道、泌尿道感染等)进行干预,以最大限度减少腹膜炎发生(1A)。

 3.腹膜透析导管相关感染:推荐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对患者及家属开展相关护理知识培训(包括无菌换液、出口处感染识别等),以最大限度减少感染发生(1C)。


(六)贫血与营养管理

▶ 1.贫血管理:推荐围透析期CKD患者纠正肾性贫血、避免输血,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认知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1A当围透析期CKD患者Hb<110g/L时,即可启动贫血治疗(2D)。建议Hb靶目标控制在110130g/L,避免Hb>130g/L1A)。推荐定期监测围透析期 CKD 患者的 Hb 水平,及时调整药物剂量(1A)。

 2.营养管理:推荐对围透析期合并蛋白质能量消耗(PEW) 患者,早期开展评估并给予营养治疗(1B)。


(七)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

 1.推荐对围透析期合并CKD­MBD 患者,应定期开展监测并给予治疗(1A推荐从限制磷的摄入、充分透析增加对磷的清除、合理使用磷结合剂及有效控制SHPT 等方面治疗 CKD­MBD1A


(八)高血糖

1.推荐围透析期DKD 患者开展血糖管理,糖化白蛋白控制目标<20%(既往有心血管事件和低血糖发作的患者,建议糖化白蛋白<24%)。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6.5%8.0%1C)。推荐根据围透析期 DKD 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个性化选择降糖药物(1A)。


(九)高钾血症

 1.推荐对围透析期CKD 患者定期监测血钾并及时治疗高钾血症(1A建议在患者出现血钾急性升高时,静脉使用钙剂、胰岛素和葡萄糖,以及口服钾离子结合剂;合并酸中毒,静脉滴注碳酸氢钠;药物不能控制时,启动紧急透析治疗(2C)。围透析期 CKD 患者需加强慢性高钾血症的管理,推荐从限制钾的摄入、充分透析增加对钾的清除、合理使用钾离子结合剂等方面预防和治疗高钾血症(2C)。


(十)CKD相关瘙痒(CKD­aP

▶ 1.推荐对CKD­aP 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2BCKD­aP治疗措施包括调整饮食、充分透析增加毒素清除、合理使用药物等。



    来源:肾病透析指南速递公众号


    图片



    发送
    CCMTV Chronic disease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