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2025 CSCO丨袁瑛教授:聚焦mCRC全程管理,解析2025 CSCO指南更新与临床实践新策略
CCMTV肿瘤频道 4204次浏览
2025-09-16
图片

2025年9月10日至14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集全球肿瘤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前沿科研突破与临床实践经验。

结直肠癌作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已进入以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模式阶段。随着分子分型的推广和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个体化治疗策略日益成熟。本期CCMTV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围绕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更新亮点、转移性CRC全程管理、未来探索方向及指南推广转化等方面,分享了深入解读与前瞻思考。

❖专家介绍❖
image.png

袁瑛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大二院肿瘤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实用肿瘤杂志》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第一届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2016年)

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2019年)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 常务理事

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遗传学组组长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家族遗传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图片



2025年《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有哪些您重点关注的更新亮点?这些更新对临床实践具有哪些指导意义?


袁瑛教授: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自2017年在CSCO总会指导下,由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制定并首次发布以来,每年都会根据最新临床研究进展、药物可及性以及医保适应症落地情况进行动态更新。经过多年持续完善,指南内容日益丰富,已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

以2025版指南为例,在基因检测方面,除传统推荐的dMMR/MSI-H、RAS、BRAF、HER2等检测外,去年已新增POLE/POLD1突变检测,今年进一步新增RET融合检测。虽然NTRK、RET、POLE/POLD1等变异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针对这些人群已有明确获益的靶向或免疫治疗药物(如NTRK抑制剂、RET抑制剂及免疫治疗),因此有必要通过检测识别出这部分患者,实现精准治疗。

在治疗策略方面,在晚期患者的局部治疗中,指南结合国际最新研究证据进行了更新。例如基于COLLISION研究,对于≤3 cm的肝转移病灶,若位置同时适合手术与消融,两种方式的疗效相当;基于TransMet研究,对于生物学行为良好、全身治疗敏感且经过严格筛选的不可切除肝转移患者,可通过肝移植获得长期生存获益。

在姑息治疗方面,今年指南增加了双免治疗的推荐强度。基于CheckMate-8HW研究,在MSI-H/dMMR患者中,双免联合优于传统治疗及单药免疫治疗,因此指南将双免联合提升至I级推荐(1A类证据);基于国内的III期009mCRCIIIP研究,新增西妥昔单抗-β联合FOLFIRI作为RAS野生型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此外,姑息治疗中,既往SUNLIGHT研究1也已被纳入指南,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已成为目前三线治疗中数据最好,生存时间最长(OS:10.8 vs. 7.5个月;HR=0.61)的方案

指南还特别关注了特殊基因变异,例如虽未列入核心表格但已在注释中强调需关注KRAS G12C突变。针对此类患者,现有的KRAS G12C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抗EGFR治疗已显示出优于当前标准三线治疗的疗效。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中心关于KRAS G12C抑制剂氟泽雷塞治疗肠癌的研究2成果刚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上发表,数据显示氟泽雷塞单药治疗KRAS G12C突变型肠癌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44.6%,疗效数据在同类别药物中颇具优势。

总而言之,CSCO指南凝聚了内科、外科、影像、放疗、病理等多学科专家的智慧,每年进行更新。其更新紧密追踪国内外研究前沿,具有高度的时效性,为国内结直肠癌领域的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指导。在我看来,指南犹如导航,遵循指南能确保治疗大方向的正确性。当然,指南无法涵盖所有临床情境,因此我们应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约50%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远处转移,显著影响生存预后。对于进入转移性阶段(mCRC)的患者,您如何总结当前的整体治疗策略?在后线治疗选择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临床实践中应如何在疾病控制、毒副反应管理以及生活质量之间实现平衡?


袁瑛教授:

复发转移仍是结直肠癌治疗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约50%的患者即便在接受根治性手术后,仍可能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一旦进入转移性阶段,患者心理负担较重,而医生也清楚此时实现完全治愈的机会非常有限。因此,临床实践更强调带瘤生存,在延长生命的同时兼顾生活质量。

结直肠癌的诊疗需要多学科综合管理,包括外科手术、内科系统治疗、放疗,以及消融、介入等多种局部治疗方式。尤其在内科治疗方面,除传统化疗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应用不断拓展。如何合理整合多种治疗手段,并在不同治疗阶段精准排兵布阵,是延长患者生存的关键与挑战。通常而言,给患者“做加法”相对容易,但如何在合适的时机“做减法”,以换取最佳生活质量,才是临床医生面临的真正考验。

在后线治疗方面,目前指南推荐的标准方案主要包括 TAS-102±贝伐珠单抗、呋喹替尼、瑞戈非尼。这些方案的疾病控制率可达50%–60%,但客观缓解率(ORR)仍然有限。值得注意的是,结直肠癌患者在进入三线治疗阶段时,往往全身状况相对较好,因此治疗期望值更高,如何进一步提高ORR是当前亟待突破的问题。我们中心近期启动了一项全国的临床研究,旨在探索在三线治疗中,采用TAS-102联合抗血管生成小分子TKI药物瑞戈非尼,对比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期望能获得更优的疗效,为患者提供一种全口服的三线治疗选择。这一联合策略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前期的基础研究及II期探索性研究结果,提示这两类药物之间存在机制上的协同效应,有望实现疗效的提升。




您认为未来在结直肠癌领域还存在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


袁瑛教授:

在结直肠癌领域,无论是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未来都存在着广阔的探索空间。

靶向治疗方面,传统的抗EGFR单抗和VEGF单抗已经在临床上用的非常成熟。特别是VEGF单抗目前已几乎覆盖从一线、维持、二线至三线的全治疗流程和人群。除此之外,我更关注的靶向治疗是特殊靶点的患者。例如,针对BRAF V600E突变患者,今年BREAKWATER研究3成功将BRAF抑制剂联合抗EGFR单抗及FOLFOX化疗方案推进至一线治疗。该一线方案与传统一线治疗相比,使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从15个月显著延长至30个月,已达到普通肠癌患者的生存水平。这一突破性进展,使得原本预后极差的BRAF V600E突变患者获得了与普通型肠癌相当的生存时间,堪称重大变革。紧随其后的还有针对KRAS G12C突变和HER2阳性患者的探索。目前针对这些靶点的特异性抑制剂联合化疗,已于晚期一线治疗中开展III期注册研究,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未来如这些研究取得成功,晚期一线治疗不仅需检测错配修复功能(dMMR)或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还需进一步检测BRAF V600E、KRAS G12C及HER2状态。值得注意的是,KRAS G12C仅是KRAS靶向领域的第一个突破口,后续如KRAS G12D及Pan-RAS抑制剂等也已在研发中,第二代抑制剂也陆续进入探索阶段,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家部分重点研发计划已在结直肠癌领域对此类方向进行了布局。

免疫治疗方面,dMMR/MSI-H型肠癌已明确可从免疫治疗中显著获益,并优先推荐应用。但对于占90%以上的pMMR型患者,免疫治疗目前尚未确立地位。我中心刚完成一项III期临床研究(BBCAPX)的患者入组。我们期待能与其他癌种一样,在普通型肠癌中通过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等经典治疗联合免疫方案,实现疗效突破,使免疫治疗惠及更广泛的肠癌患者。





作为CSCO结直肠癌专委会副主委,您如何看待本届CSCO年会对结直肠癌诊疗格局的整体影响?在您看来,未来应如何进一步推动指南的推广和临床转化,以更好地惠及患者?


袁瑛教授:

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于今年顺利完成换届,我很荣幸能够连任副主任委员。本届CSCO年会中,结直肠癌领域共设置了三个专场,包括一个国际专场和两个专题专场。从议程设置来看,无论是讲座内容还是讨论热点,均聚焦于当前该领域最受关注的两个方向: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我国多项重要研究也从国际舞台回归至国内会议进行深入交流,例如我们中心今年在ASCO上进行口头报告的ANCHOR研究,也将在本次CSCO会议上进一步探讨,旨在共同探讨国产创新药物为结直肠癌治疗可能带来的贡献与价值。

此外,我始终认为规范化治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医生的规范化用药与治疗策略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生存期与生活质量。因此,持续推动临床实践规范化至关重要。自成立以来,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始终致力于推进指南的全国巡讲,并在其基础上大力推广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深化这一工作,将推广范围从大城市延伸至中小城市、从大型医疗中心覆盖至一线医疗机构,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患者都能获得同质化的规范治疗。这既是专家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也是我们未来的核心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Prager GW, et al. N Engl J Med. 2023 May 4;388(18):1657-1667.

2.Yuan Y, et al.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5,10(1):241.

3.Elena Elez, et al.2025 ASCO LBA3500




本平台致力于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医学信息。请注意,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也不应被用作诊疗指导。如果将这些信息用于非医学信息了解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描述和观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 END —

图片

CCMTV临床频道注册会员数据突破210万+,平均每日更新视频及资讯内容300余条,目前拥有医学视频数量10万+,累积时长达185万+分钟,致力于打造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平台。CCMTV药械营销推广覆盖开发期(上市前)、导入期(上市)、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通过CCMTV朱雀AI大模型,实现权威精准触达和智能反馈分析,助力药械推广进入数字化闭环营销时代。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