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领读指南 | 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的专家共识
CCMTV Chronic disease 3173次浏览
2025-08-2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糖代谢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糖波动幅度增大会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显著恶化。有效地识别和管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是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025年7月24日,《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的专家共识》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布。该共识拟从血糖波动的识别、评价和监测方式,管理和随访策略等全方位地总结目前的临床证据和专家意见,并给出相应建议。


什么是血糖波动?为什么会发生?


定义:

血糖波动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区间内,血糖或其他评价葡萄糖稳态的参数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状态,可分为:


短期波动: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

长期波动: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异性  


原因:

血糖波动可由多种因素(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导致的饮食习惯改变、运动习惯改变、用药习惯改变(降糖治疗方案或影响血糖代谢的其他药物治疗方案调整)及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等引起。


当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时尤其是心血管急危重症,其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用药方案以及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功能状态均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较大改变。  


怎么评估血糖波动?


传统血糖监测:基础但必做  


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和静脉血浆葡萄糖、HbA1c、糖化白蛋白检测

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关注血糖控制是否达标,亦需注意患者是否合并明显的血糖波动。

 

多种因素会干扰血糖监测的准确性,例如空腹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会影响空腹血糖的判定;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时采用碘伏消毒手指会与试纸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测试结果偏高;任何影响红细胞生成速度和寿命的因素(如铁缺乏,维生素B12缺乏,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维生素B12,慢性肝病,脾肿大等)以及血红蛋白病都会干扰HbA1c的测量值。


空腹血糖应在空腹8~12 h后测量,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时应使用酒精消毒,应用HbA1c时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如是否合并贫血、血红蛋白病、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史等综合判断。


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精准管理的 “利器”


CGM是一种微创血糖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检测多日的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而反映血糖水平,可以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动态血糖信息,辅助血糖控制达标的同时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有助于实现血糖的精准管理,改善糖代谢异常患者预后,可作为临床常规检测HbA1c以及空腹血糖的有效补充。

 

CGM可以提供丰富的血糖测量数据和多项血糖评估指标,其中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ime above range,TAR)、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ime below range,TBR)、血糖变异性(血糖变异系数或血糖水平标准差)等指标被推荐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评估管理。


动态葡萄糖图谱(ambulatory glucose profile,AGP):直观呈现波动规律 


将多日 CGM 数据叠加在 24 小时时间轴上,通过中位数曲线(反映日内波动)和百分位数区间(反映日间波动),快速识别血糖波动的原因(如饮食、用药)。 


血糖波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


急危重症患者:波动风险高,预后更差


急性心梗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37.6%-59.0%,自发性低血糖 1.5%-2.6%,医源性低血糖超11%


急性心衰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占18.9%-65%,低血糖 3.5%-10.1%,64.7% 患者血糖变异系数 > 21%  


 直接损伤心血管的3大机制 


高血糖 / 低血糖均会激活炎症、损伤内皮功能,增加血栓风险


血糖波动可诱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冠脉斑块破裂


抑制冠脉支架术后内皮愈合,加重血管损伤  


不同场景下,怎么监测血糖波动?


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


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外,有限的数据表明,对于其他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如急性心肌炎,应激性心肌病等,入院高血糖/应激性高血糖可增加短期不良预后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应激性高血糖的出现可能会对新发糖尿病的诊断带来挑战,对于临床怀疑可能属于未诊断的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心血管急重症患者[HbA1c≥5.7%和(或)空腹血糖≥6.1 mmol/L],在疾病恢复期后完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有助于确诊糖尿病并避免急性血糖波动对糖尿病诊断的干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关于CGM在重症患者中应用的证据不断涌现,在重症患者中应用CGM的准确性较高,其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血糖控制并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但对于因休克等因素导致的循环衰竭患者,CGM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对于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血糖波动的识别与监测的具体推荐见表3

图片


介入 / 手术围术期患者


对于行微创介入操作或外科手术的患者,无论是手术应激,还是围术期饮食模式变化、运动习惯改变以及药物方案的调整都可能会导致明显的血糖波动。既往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或围术期急性血糖波动可能会导致行介入或外科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不良。基于医院内进行的即时血糖检测结果的血糖水平标准差≥2 mmol/L提示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糖波动,建议可使用CGM进一步评估。


门诊稳定期患者


心血管疾病门诊患者多为患有慢性稳定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慢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失常等疾病。无论是慢性高血糖或是血糖波动紊乱都是多种稳定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加速疾病进展,增加不良预后风险。


对于心内科门诊患者血糖波动的识别与监测的具体推荐见表5 

图片


门诊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血糖波动的管理和随访


HbA1c检测、通过CGM测量的TIR以及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是门诊心血管疾病患者评估糖代谢水平的3种重要方法。HbA1c可有效预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MACE风险 。

 

CGM可作为HbA1c的有效补充。临床研究证据表明,CGM可以有效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水平,并有助于在血糖控制达标的前提下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对于大多数门诊心血管疾病患者,HbA1c<7%,TIR>70%是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


对于部分高龄、合并症多、心血管疾病出现急性加重或失代偿的患者,HbA1c<8%,TIR>50%可能是合适的血糖控制目标。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议从呼吸训练、平衡训练等低强度运动开始,循序渐进提高运动强度,在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渐使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达标可能是有效且安全的方案。


对于血糖控制达标的门诊患者,每年最少检测2次HbA1c,必要时可行CGM评估TIR和TBR;对于存在血糖波动紊乱的门诊患者,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HbA1c,并进行CGM直至血糖控制相对稳定。


对于门诊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管理和随访具体推荐见表7 

图片


本文刊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53(7):757-768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通信作者:唐熠达,马长生,郭立新


编辑:Jacky


图片


发送
CCMTV Chronic disease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