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领读指南|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
CCMTV神经病学频道 3246次浏览
2025-08-2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

图片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5, 58(7): 721-741. DOI: 10.3760/cma.j.cn113694-20250120-00041.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编写。近年来新型靶向生物制剂的研发上市为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为更好地指导我国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通过查询和评价现有研究证据、结合国情,参考相关国际共识指南,在《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治指南(2020版)》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修订编写了本指南,并对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作出推荐建议。




一、MG的临床表现

重症肌无力(MG)可累及全身骨骼肌,典型临床特征为波动性肌无力和易疲劳,呈“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①眼外肌最易受累,表现为对称或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或)复视,是MG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可见于80%以上的MG患者。

②面肌受累可致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闭眼无力、鼓腮漏气、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

③咀嚼肌受累可致咀嚼费力,进食时食物残渣滞留于齿颊间隙内。

④咽喉肌受累可出现言语含混、鼻音、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等。

⑤颈肌受累可出现抬头困难或无法抬头。

⑥四肢肌受累可出现肢体无力,以四肢近端无力为著,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⑦呼吸肌无力可致气短及呼吸困难。

MG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咽喉肌或肢体肌无力。眼肌多不对称受累,其他肌群无力则多为对称性。轻症者仅肌肉疲劳时出现肌无力。肌无力常从单一肌群开始,逐渐累及其他肌群直至全身。脑神经支配肌群较脊神经支配肌群更易受累。根据受累肌群不同,MG大致可分为眼肌型MG(OMG)和全身型MG(GMG)。OMG以眼外肌受累为主,随着疾病发展可能会累及全身肌群,转化为GMG;而GMG则以全身肌群受累为主。约10%的患者在短期内症状迅速恶化,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需要呼吸支持,称为肌无力危象,是MG患者最严重的临床状态和常见的死亡原因。



二、MG的诊断

诊断方法

推荐意见:使用药理学检查(新斯的明试验)、电生理检查[重复神经电刺激(RNS)和(或)单纤维针极肌电图(SFEMG)]、血清抗体检测[基于细胞底物的实验(CBA)]、放射免疫沉淀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来确诊MG,同时行胸腺影像学检查(CT或MRI)进行疾病亚组分类。

01

药理学检查

MG的药理学检查通常采用新斯的明试验。

02

电生理检查

1.RNS:采用低频(3~5 Hz)重复电刺激神经干,在相应肌肉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诊断敏感度在14%~94%,特异度在73%~100%。

2.SFEMG:使用特殊的单纤维针电极测量同一神经肌纤维电位间的间隔是否延长,从而反映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其敏感度在64%~100%,特异度在22%~100%。

适用人群:用于眼肌型MG或临床怀疑MG但RNS未见异常的患者,不受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影响。


03

血清抗体检测

1.抗AChR抗体

推荐意见:AChR抗体可选用RIA、CBA和ELISA进行检测,由于CBA检测相对于RIA和ELISA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度,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CBA;若ELISA或RIA的检测结果为阴性,建议用CBA进一步验证或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定(证据等级:Ⅱb级,推荐等级:B级)。需注意的是AChR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时不能排除MG诊断。

2.抗MuSK抗体

推荐意见:MuSK抗体可选用RIA、ELISA和CBA进行检测,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CBA检测。若ELISA或RIA的检测结果为阴性,建议用CBA进一步验证,或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定(证据等级:Ⅱb级,推荐等级:B级)。

3.抗LRP4抗体

推荐意见:LRP4可通过ELISA或CBA进行检测,但其在MG诊断中不具备特异性,不建议用于MG的首选诊断,可作为有症状MG患者的辅助诊断及亚组分类依据,以协助制订治疗方案。

4.抗横纹肌抗体

连接素抗体和兰尼碱受体(RyR)抗体是针对骨骼肌细胞成分的抗体。连接素抗体和RyR抗体通常见于合并胸腺瘤或晚发型MG。此外,两种抗体可能与更严重的疾病程度相关,可用ELISA或RIA法检测。

04

胸腺影像学检查

推荐意见:CT是胸腺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在区分某些肿块样胸腺增生与胸腺肿瘤方面存在局限性。当CT难以明确诊断时,MRI可作为补充检查手段,更清晰地显示病变内部的信号特征,从而有助于鉴别胸腺肿瘤。



诊断依据

在具有典型MG临床特征A(具体见临床表现)中的一项或多项的基础上,满足B或C中的任意一项即可确诊MG(表2)。所有确诊MG的患者需进一步完善胸腺影像学检查以进行亚组分类。

图片



鉴别诊断

在出现MG类似症状时,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药理学检查、电生理检查或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GMG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包括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进行性延髓麻痹)、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肉毒杆菌中毒、Guillain-Barre综合征、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炎性肌病和代谢性肌病。

OMG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包括眼睑痉挛、Miller-Fisher综合征、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或Kearn-Sayre综合征、脑干病变、眶内占位病变、脑神经病变(Ⅲ、Ⅳ、Ⅵ)和Graves眼病等。


三、MG亚组分类和临床特点

推荐意见:对确诊的MG患者需进行亚组分类,指导精准化治疗及预后评估。

MG临床表现具有极大异质性,以血清抗体及临床特点为基础的亚组分类,对MG个体化治疗及预后评估更具指导意义(表3)。

图片


四、MG的评估

MG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估

推荐意见:使用MG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MG-ADL)评估疾病严重程度,MG-ADL评分升高≥2分时,提示病情恶化,可结合定量MG量表(QMG)联合评估,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或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案。


MG疾病活动度评估

临床评估时应基于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转归情况,综合症状残留、危象前状态、肌无力危象的存在或发生次数,以及临床症状的波动或疾病体征的残留来全面评估患者疾病活动度,以正确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基于疾病活动和进展的病程评估更能反映疾病的活动状态,更有助于制订相应的治疗决策,具体可分为轻/中度和高度活动(包括难治性)。


MG生活质量评估

推荐意见:使用重症肌无力生活质量15项量表(MG-QOL15)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以确定患者对症状改善和治疗的满意度(证据等级:Ⅱb级;推荐等级:B级)。


五、MG的治疗

MG治疗原则

MG患者明确诊断后,应及时评估其疾病的严重程度并进行亚组分类,判断MG的恶化风险,与患者沟通并共同制订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MG治疗应包括达标治疗及维持治疗。


MG治疗目标

推荐意见:治疗目标为达到最小症状表达(MSE),即MG-ADL评分为0分或1分,同时治疗相关不良反应(CTCAE)≤1级或泼尼松剂量为5~10 mg/d;若条件允许,建议启用快速起效疗法尽快实现治疗目标。


MG治疗方式

MG的传统治疗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IVIG、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近年来,新型生物制剂的研发上市为MG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包括新生儿Fc受体(FcRn)拮抗剂、补体抑制剂、靶向B细胞及细胞因子治疗等。胸腺切除手术可作为合并胸腺瘤及部分非胸腺瘤MG患者的治疗方法。此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在MG领域也显示出治疗潜力。


六、长程管理(随访)

推荐意见:建议至少每3个月使用MG-ADL、QMG和MG-QOL15 等量表评估患者的状态,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的随访策略。


七、多学科综合管理

建议MG患者在治疗全程采用多学科综合管理。一般以1位或多位治疗MG的权威专家作为团队带领人,加以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内分泌、心胸外科医师、感染科、心内科、营养科、康复科医师,如女性患者还需要妇科医师治疗妇科疾病,儿童患者需儿科医师指导用药等。除了专业医师团队外,还需建立专业的护理团队。对于行胸腺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需在多学科团队指导下进行后续治疗;对于合并其他内科疾病的患者,需要多学科的专科医师协助诊断并制订全面而系统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肌无力危象患者,需由多学科团队从气道管理、重症肺炎的监测和预防、身心护理及综合康复等方面,为MG患者提供高效的个体化治疗。


八、MG患者慎用的药物

许多药物与MG恶化相关,如泰利霉素、氟喹诺酮类、肉毒毒素、大环内酯类、普鲁卡因胺、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含碘造影剂等,在临床实践中应慎用或尽量避免使用;但当药物对患者的治疗很重要时,临床医生应判断药物的风险获益比,酌情使用。若需合并用药,建议治疗前根据患者的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不良风险,治疗中严格监测相关指标,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编辑:张娜

发送
CCMTV神经病学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