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西达本胺联合抗CD20单抗及CHOP方案用于初治伴表观遗传突变B-NHL患者中国研究闪耀2025EHA
CCMTV血液频道 2708次浏览
2025-06-23
图片

2025年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于6月12日-15日在意大利米兰盛大召开。2025 EHA大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团队关于西达本胺联合抗CD20单抗及CHOP方案用于初治伴表观遗传突变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的研究成果备受关注(图1)。本期特别邀请景红梅教授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图片

图1《西达本胺联合抗CD20单抗及CHOP方案治疗初治伴表观遗传突变B-NHL:一项II期研究的初步分析》被2025 EHA大会收录[1]



中国研究闪耀2025 EHA

本II期研究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开展,旨在评估西达本胺联合抗CD20单抗及CHOP方案用于初治伴表观遗传突变B-NHL患者的疗效。患者接受6个周期的抗CD20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每21天一次,同时口服西达本胺20 mg,每周2次。推荐预防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肿瘤样本进行测序以鉴定潜在表观遗传突变,包括EZH2、KMT2C、KMT2D、EP300和CREBBP。主要终点为治疗结束时基于PET的完全代谢缓解(CR),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事件(AEs)。


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日,研究共纳入33例患者,中位年龄48岁(27-68岁),其中18例(54.5%)为女性。III/IV期患者27例(81.8%),10例(30.3%)存在巨大肿块(≥7.5 cm)。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为1-3a级滤泡性淋巴瘤(n=21),其次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n=7),2例3b级滤泡性淋巴瘤,2例边缘区淋巴瘤,1例富含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TCRBCL)。


治疗结束时CR率为78.8%,ORR为81.8%。1年PFS率为90.6%,1年OS率为93.9%。表观遗传突变分析显示,13例(39.39%)存在CREBBP突变,24例(72.73%)存在KMT2D突变,7例(21.21%)存在TNFRSF14突变,5例(15.15%)存在EP300突变,4例(12.12%)存在EZH2突变,4例(12.12%)存在KMT2C突变;5例(15.15%)同时存在TP53突变。存在CREBBP/EP300突变患者相较于无CREBBP/EP300突变的患者的CR率显著更低(62.5% vs 94.1%,p=0.0391),1年PFS率也显示较低趋势 (81.3% vs 100%,p=0.073)。安全性结果显示最常见的AE(所有级别)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12.1%)、COVID-19感染(18.1%)、肺炎(6%)、腹泻(3%)及上呼吸道感染(6%)。3级及以上AE发生率为12.1%,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9%)和腹泻(3%)为主。


西达本胺联合抗CD20单抗及CHOP方案在初治伴有表观遗传突变的B-NHL患者中可行且耐受性良好。无CREBBP/EP300突变的患者可能比携带该突变的患者从该方案中获益更多,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这些表观遗传标志物的预后意义[1]



图片


专家点评




表观遗传调控失调是导致癌症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表观遗传改变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起关键作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最具代表性的表观遗传修饰物之一,在染色质修饰、调节基因表达以及细胞周期分化和凋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HDAC抑制剂作为肿瘤治疗药物前景广阔。西达本胺作为新一代的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是全球首个口服的亚型选择性HDAC抑制剂,属于拥有全新抗肿瘤作用机制的表观遗传调控剂类药物,可改变肿瘤细胞表观遗传,诱导细胞凋亡。同时该药与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可调节免疫功能,提高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鉴于其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耐受性,西达本胺现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包括淋巴瘤在内的各种血液系统肿瘤[2]


临床前研究显示,西达本胺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促进凋亡及增强细胞毒性等多种机制在B-NHL中发挥疗效。既往研究中,西达本胺+抗CD20单抗+CHOP方案在初治DLBCL患者中ORR达94%。但对于初治伴表观遗传突变的B-NHL,HDAC抑制剂联合标准治疗的最佳策略尚未明确,因既往数据主要聚焦于复发/难治性病例。因此这项II期研究旨在评估西达本胺联合抗CD20单抗及CHOP方案用于初治伴表观遗传突变B-NHL患者的疗效[1]


对于初治伴表观遗传突变的B-NHL患者,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观察到较高的CRR和ORR,且耐受性良好,该研究为部分伴有表观遗传突变的预后不良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西达本胺通过调控表观遗传机制实现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该研究结果为淋巴瘤的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推动了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发展。



点评专家

图片


景红梅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CAR-T细胞治疗联合研发中心主任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诊断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委员

专业方向:淋巴系统肿瘤




参考文献:

[1] Hongmei Jing, et al. Chidamide in combination with anti-CD20 monoclonal antibody plus chop for treating newly diagnosed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 with epigenetic mutations: preliminary analysis from a phase ii study. 2025 EHA. Abstract APS1888.

[2]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 西达本胺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5年版). 白血病·淋瘤,2025,34(3):129-135.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号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本内容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医学科学交流使用,不做药品推广。

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在作出任何与治疗有关的决定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参考药监局核准的药品说明书。



发送
CCMTV血液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