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创新融合 赋能康复丨第十三届中国精神分裂症研究论坛在沈阳盛大启幕!
CCMTV精神频道 4669次浏览
2025-06-2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CSFR 2025

六月的沈阳,褪去了前几日降雨带来的清凉,迎来了阳光满溢的时节。微风轻拂,温度宜人,在 15℃至 27℃间徘徊,恰如这场学术盛会,热烈却不失沉稳。6 月 21 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三届中国精神分裂症研究论坛于沈阳北约客维景国际大酒店盛大开幕!

图片


图片

大会开幕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刚教授作为东道主代表主持大会,拉开了论坛的序幕,向莅临现场的领导、专家及业内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对各界朋友长期以来对精神分裂症研究的支持致以诚挚谢意。随后详细介绍出席嘉宾: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赵靖平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教授以及主办方北京健康促进会林嵩霞副秘书长、联合主办方 CCMTV 中国临床医学频道王晨总编辑等,强调参会阵容汇聚多学科权威力量,最后隆重邀请大会主席司天梅教授进行开幕式致辞。

图片


大会开幕式致辞


图片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司天梅教授以 “创新融合,赋能康复” 为主题核心,回顾论坛 13 年发展历程,指出其不仅见证全球精神卫生领域的进步,更伴随神经科学技术突破、基础与临床融合及创新技术交叉应用,推动对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的认知深化。她强调,技术突破为新型治疗手段奠定基础,促使临床从传统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向社会技能康复等多元化、个性化模式进化,目前正构建 “全方位全周期康复服务体系” 以帮助患者回归社会。此外,司教授特别感谢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刚教授团队、辽宁省医师协会及东北精神科同仁的支持,并盛赞沈阳的历史文化底蕴,祝愿参会者收获满满、论坛圆满成功。


图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汤艳清教提到,规范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流程,切实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是临床实践中的关键任务,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更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她回顾了 2021 年因疫情被迫取消的沈阳相关会议,对司天梅教授时隔 4 年再次将论坛落地沈阳表达了诚挚感谢,并代表辽宁省精神科医生对大会组委会为 200 名医生提供宝贵学习机会致以谢意,期望本次大会能为辽宁精神卫生事业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图片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教授表示,精神分裂症至今仍深陷误解与偏见的困境,亟需借助临床实践的积累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突破发展。她期望本次论坛能够汇聚更多基础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力量。岳教授指出,当前新药研发面临严峻挑战,在临床研究方面,应高度重视转化研究以及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建议构建特征联盟队列,为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在教学领域,通过疑难病例讨论等多元化方式,能够有效推动学科发展。此外,她还特别关注公共卫生层面疾病标签化等问题,最后以医院院训与参会者共勉,激励大家共同奋进。


图片

主办方北京健康促进会林嵩霞副秘书长回顾论坛自 2013 年启航以来的 12 年历程,称其为精神科领域 “知识与智慧交融的盛宴”,既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是引领诊疗方向的 “灯塔”。本届论坛以 “创新融合,赋能康复” 为主题,设置覆盖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主题报告、专题讨论、病例分享等环节,强调通过多元形式促进学术交流。林嵩霞副秘书长特别致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媒体平台的支持,肯定工作人员付出,呼吁参会者共同为精神分裂症诊疗事业贡献力量。


图片

作为大会官方支持媒体,CCMTV 中国临床医学频道王晨总编辑介绍平台已积累 130 万注册用户,并构建了完善的线上线下医学教育体系:线上制作涵盖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精准诊断、药物/物理治疗、心理干预、长期康复管理的全链条课程;线下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她提到,CCMTV在规范化诊疗推广中的多项举措,包括配合国家指南更新制作解读工具与临床路径解析、针对基层医生开展远程培训以缩小地区诊疗差异等。展望未来,CCMTV将探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教育模式,提升内容传播广度,期待与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建立更紧密的合作,让前沿知识最终惠及患者。


大会主旨报告


图片

首先,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Oliver Howes 教授 带来了题为《The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chizophrenia and associated therapeutic strategies》的主旨报告。Howes教授 在报告中指出,约 10 年前团队提出精神分裂症可基于生物学分为两型:A 型以多巴胺系统亢进为特征,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反应良好;B 型多巴胺系统无显著异常,表现为治疗抵抗。通过基于伦敦某医院 catchment area 的流行病学研究、多巴胺合成能力 PET 成像及中脑黑质神经元黑色素水平 MRI 检测等,证实了两型在生物学指标与治疗反应上的差异。此外,治疗抵抗患者前扣带回皮层谷氨酸水平升高,提示谷氨酸可能是潜在治疗靶点,相关药物研发正在推进,但亚型分布是否呈双峰分布等问题仍待解决。

图片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的师咏勇教授带来了《精神分裂症分子机理》的主旨报告。师教授提到,精神分裂症全球患病率约 7.2‰,遗传度达 80%,是多基因复杂疾病,由常见低风险变异、结构变异及罕见高风险变异共同作用。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汉族人群中发现超 300 个相关位点,涉及免疫、突触功能等通路。针对 18 岁前发病的早发患者,利用长片段测序技术发现重复序列变异(如某患者某区域重复达 1000 次),并构建脑类器官模型,观察到患者与健康对照在神经发育阶段的差异。研究还发现,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无明确遗传规律,未来需结合多组学与非人灵长类模型突破研究瓶颈。

图片

最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晓白教授带来了《从 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历史沿革看精神医学的困境与挑战》的主旨报告。李教授梳理了 DSM 从 1952 年首版到 2013 年 DSM-5 的发展历程,指出 DSM-3 因引入描述性、操作性诊断标准被称为 “革命”,推动精神医学向科学化迈进,但 DSM-5 试图结合神经科学的改革因分类扩大化、利益冲突等失败。当前 DSM 体系面临缺乏生物学基础、将连续症状人为范畴化、过度依赖医学模型等批评,反映出精神医学在疾病本质界定(如是否为自然实体)、神经还原论与整体观之间的矛盾。未来需整合神经科学、现象学等,建立兼顾科学底线与临床实用性的新分类框架。


本次论坛在多学科专家的思想碰撞中盛大开幕,“创新融合,赋能康复” 的主题贯穿始终,从生物学机制探索到临床诊疗规范,从技术创新到康复体系构建,为精神分裂症研究领域注入了强劲动力。


编辑:Jacky

发送
CCMTV精神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