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化疗新突破,米托蒽醌脂质体淋巴瘤领域12项研究亮相EHA 2025!
CCMTV血液频道 3469次浏览
2025-06-19
图片

NEWS


     第30届欧洲血液学会(EHA 2025)年会于当地时间2025年6月12日至15日在意大利米兰盛大举行。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EHA汇聚世界顶尖专家学者,共同呈现血液疾病诊疗的最新突破与前沿进展。

     今年的大会亮点纷呈,在淋巴瘤领域,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米托蒽醌脂质体(Lipo-MIT)相关研究成为热点之一,从外周T细胞淋巴瘤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多项突破性成果为淋巴瘤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初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








摘要号:PS1971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治疗迎新突破!基于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Lipo-MIT)的CMOP方案,在治疗初治PTCL患者中展现出卓越的长期生存获益,中位PFS 20.8个月,2年总生存率(OS)高达93.3%!这项令人鼓舞的Ib期临床研究(NCT04548700)最新数据于EHA 2025公布。

     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且预后较差的淋巴瘤。当前,以CHOP类方案为主的初始治疗完全缓解率(CR)仅为50%~70%,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至20%~35%,亟需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Lipo-MIT)是石药集团自主研发的2.2类新药。它通过脂质体技术,在保留蒽环类药物抗肿瘤活性的同时,降低了心脏毒性、非血液学毒性及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风险。于2022年在中国获批用于既往至少经过一线标准治疗的复发或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其关键II期研究显示出良好的单药活性并显著延长患者生存。考虑到在疾病早期(初治阶段)即引入Lipo-MIT可能进一步优化患者预后,因此开展了这项探索性研究。本次更新数据显示了较好的生存结果,为初治PTCL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主要研究者:

黄慧强 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单臂、Ib期临床研究(NCT04548700),纳入年龄≥18岁且经组织病理学确认的初治PTCL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MOP方案(环磷酰胺+Lipo-MIT+长春新碱+泼尼松)(见图1)。研究采用“3+3”剂量递增设计确定Lipo-MIT的推荐II期剂量(RP2D),并在RP2D剂量下进行扩展。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发生情况和频率(剂量递增阶段),不良事件(AE)和严重不良事件(SAE)的发生情况和频率、其他安全性指标(生命体征、体格检查、ECOG 评分、实验室检查、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次要终点包括完全缓解(CR)率、客观缓解率(ORR)、完全缓解持续时间(DoCR)、缓解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药代动力学(PK)指标(Tmax,Cmax,AUC0-t,AUC0-∞,t1/2,CL,Vz等)。

图片

图1 研究设计


     截至2022年11月17日,共纳入38例来自中国7家中心的患者(26例剂量递增,12例RP2D扩展),疾病亚型包括21例(55.3%)AITL,6例(15.8%)PTCL- NOS,4例(10.5%)ALK- ALCL,3例(7.9%)ALK+ ALCL,4例(10.5%)其他类型。29例(76.3%)患者确诊时疾病分期为III-IV期。

图片


安全性可管理

     研究中各剂量组均未观察到DLT事件,Lipo-MIT的RP2D确定为18 mg/m2

     最常见的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为血液学毒性,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76.3%)、白细胞数降低(73.7%)、淋巴细胞计数降低(44.7%)、血小板计数降低(15.8%)和贫血(13.2%)。整体安全性在预期范围内且可控。


疗效卓越,生存期长

     中位随访23.8个月(1.0-42.4个月)后,在35例可评估疗效患者中:

  • 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CR率为54.3%(95% CI, 36.6-71.2%),ORR为88.6%(95% CI, 73.3-96.8%)。

  • 研究者评估:CR率为51.4%(95% CI, 34.0-68.6%),ORR为85.7%(95% CI, 69.7-95.2%)。

  • 中位DoR为20.1个月(95% CI, 5.2-35.1),中位DoCR尚未达到。

  • 中位PFS为20.8(95% CI, 6.1-35.5)个月,中位OS尚未达到,2年OS率为93.3%(95% CI, 75.9-98.3%)。

图片

图2  PFS (A)和OS (B) Kaplan-Meier图


药代动力学特征良好

    此外,Lipo-MIT表现出良好的PK特征,在12-18 mg/m2剂量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研究结论

     这项Ib期研究显示,以Lipo-MIT替代传统蒽环类药物的CMOP方案,在初治PTCL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管理的安全性以及令人鼓舞的初步抗肿瘤活性,为初治PTCL患者提供了充满希望的新治疗选择,强有力地支持了后续更大规模的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的开展,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摘要号:PF949

2025年第30届欧洲血液学协会年会(EHA 2025),公布Lipo-MIT在初治PTCL人群中的真实世界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这项研究为临床医生在真实世界中治疗PTCL,特别是探索一线治疗新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循证参考。


主要研究者

马军 教授(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朱军 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黄慧强 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非干预性、双向性队列真实世界研究(ChiCTR2200062067),纳入接受含Lipo-MIT治疗方案的PTCL患者。主要终点是ORR,次要终点是CR率、缓解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

图片

图1 研究设计


基线特征:2022年2月至2024年9月,研究纳入来自中国35家研究中心的115例初治PTCL患者(基线特征见表1),其中76例(66.1%)疾病分期为III-IV期,28例(24.3%)IPI评分为3-5分,存在B症状者39例(33.9%)。

图片


治疗情况:115例患者均接受含有Lipo - MIT的联合方案治疗,中位给药周期数为4个周期(范围:1- 8个周期),具体包括包括CMOP样方案和其他方案(治疗请见表2)。Lipo-MIT每周期的中位给药剂量为17.1 mg/m2(范围:6.6 - 24.4 mg/m2)。

图片

注:Lipo-MIT: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CMOP样:Lipo-MIT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联合或不联合其他药物;MP样:Lipo-MIT联合培门冬酶,联合或不联合其他药物;MC样:Lipo-MIT与西达本胺联合,联合或不联合其他药物;BV-CMP样:Lipo-MIT联合环磷酰胺、维布妥昔单抗、强的松,联合或不联合其他药物;其他:Lipo-MIT与其他药物如PD-1单克隆抗体等联合使用。


有效性:截至2025年2月统计分析,110例患者至少完成一次肿瘤疗效评估。CR率和ORR分别为48.2%(53/110)和83.6%(92/110)。中位随访时间为8.5个月(范围:0.03-35.0个月),中位DoR、PFS和OS均未达到。1年PFS率和1年OS率分别为72.8%和89.8%(见图2)。

图片

图2 无进展生存期(A)和总生存期(B)的Kaplan-Meier图


     此外,亚组分析数据显示在各个初治PTCL亚型均具有一定疗效,包含AITL、NK/TCL、PTCL-NOS、ALCL、其他亚型,ORR分别为89.6%(43/48)、82.4%(28/34)、68.8%(11/16)、50.0%(2/4)和100.0%(8/8)。以及针对疾病状态晚期(III-IV)和IPI评分为3-5分的患者均表现可观疗效,ORR分别为83.3%(60/72)和88.5%(23/26)(见表3)。

图片

表3 初治PTCL人群亚组分析


安全性:115例患者中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65.2%(75/115)。其中3-4级血液学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白细胞数降低(47.8%)、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40.9%)、淋巴细胞计数降低(33.9%)、贫血(28.7%)、血小板计数降低(22.6%);常见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多为1-2级,且无心脏相关不良事件报道。整体不良事件可控。


研究结论

     本研究汇集了来自全国35家医疗中心的真实世界数据,评估Lipo-MIT在初治PTCL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证实,Lipo-MIT 对于初治PTCL患者展现出明确疗效,且整体耐受性良好。这为初治PTCL患者的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新治疗选择。

摘要号:PS1975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发表一项“西达本胺联合阿扎胞苷、米托蒽醌脂质体和泼尼松(CAMP 方案)治疗初治滤泡辅助T衍生的外周 T 细胞淋巴瘤”,截止投稿时间,入组13例患者,CR率为 100%,ORR 为 100%。中位随访 7个月,中位 PFS 为 7个月。TRAEs主要为1-2级骨髓抑制毒性,但经支持治疗可恢复。









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








摘要号:PB3207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开展了一项“米托蒽醌脂质体联合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多中心、单臂、前瞻性I/II期临床研究”,截至2025年2月10日投稿时间,II期研究入组26例患者,20例患者至少有一次疗效评估,ORR为70.0% ,CR率为45.0%。中位随访5.3个月,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1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5.1%和79.1%。最常见3/4级TRAEs主要是血液学毒性。

摘要号:PF963

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开展了一项“米托蒽醌脂质体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和地塞米松(M-GDP)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前瞻性、单臂、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截至2024年9月研究入组19例患者(I期9例,II期10例),其中原发难治患者占比84.2%。I期研究各剂量组均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事件,米托蒽醌脂质体的RP2D为20 mg/m2。所有患者可评估疗效,ORR为63.2%,CR率为36.8% 。原发难治、末线难治、高危(IPI 3-5)、Ki67高表达(≥70%)及后线治疗(≥3线)患者均显示出初步疗效,ORR分别为68.8%(11/16)、66.7%(10/15)、69.2%(9/13)、80.0%(4/5)和100.0%(5/5)。目前中位随访时间为6.7个月,中位PFS和OS将在长期随访后报告。最常见3/4级TRAEs主要是血液学毒性,整体安全性可控。

摘要号:PB3273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古流芳教授发表一项“回顾性分析维布妥昔单抗联合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治疗难治/复发性CD30+原发性皮肤或皮肤浸润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截至投稿时间,共13例患者纳入分析,CR率为38.5%,ORR为53.8%。常见的毒性包括1-2级白细胞减少症和可逆性皮肤/黏膜蓝染。未观察到治疗相关的死亡。









NK/T细胞淋巴瘤








摘要号:PS1954

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开展了一项“培门冬酶联合吉西他滨、依托泊苷、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和地塞米松(P-GEMD)治疗初治早期非上呼吸道消化道或晚期的结外 NK/T 细胞淋巴瘤的开放、单臂、多中心 II 期临床研究”,2024年12月,入组20例患者且均有至少一次疗效评估,ORR为90%,CR率为80%。中位随访12.1个月,中位PFS和OS均未到达,1年PFS率和1年OS率分别为70.9%和80.1%。发生率≥10%的最常见的3/4级TRAEs为血液学毒性和低钙血症、低钠血症。未发生心脏相关的不良事件。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摘要号:PF932

【蒽环替换+靶向协同】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为复发或难治DLBCL治疗再添新证

     目前复发或难治(R/R)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治疗仍是以化疗药物为基础,国内外指南推荐方案(如GemOx、ICE、GDP、MINE和DHAP等)联合或不联合利妥昔单抗,客观缓解率(ORR)普遍在45%~80%。值得注意的是,MINE方案(美司钠、异环磷酰胺、米托蒽醌、依托泊苷)对既往含蒽环类药物的治疗史,且经过DHAP/ESHAP/ASHAP等方案治疗未缓解或6个月内复发的患者,仍可实现48%的ORR,中位总生存期(OS)达9个月。

     当前,基于分子分型的“R-chemo+X”方案 已成为DLBCL研究热点。然而,以Lipo-MIT替代传统蒽环药物构建的 R-MINE联合靶向方案,在R/R DLBCL领域尚属空白。近日,2025年第30届欧洲血液学协会年会(EHA)公布的阶段性研究,首次通过基因分型指导靶向药物联合改良R-MINE方案治疗R/R DLBCL,为突破现有治疗瓶颈提供新方向,有望成为该人群极具潜力的治疗选择。


主要研究者

徐卫 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单臂、II期临床研究(NCT05784987),纳入年龄≥18岁且经组织病理学确认的R/R DLBCL患者。所有患者均先接受一个周期的R-MINE方案治疗,然后根据基因分型进行分组,接受不同的靶向药物(X)联合R-MINE方案(见图1)。研究者对达到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的患者进行评估,以选择后续治疗:使用靶向药物X维持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 HSCT)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CAR-T)。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CR率、缓解持续时间(DoR)、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年总生存(OS)率和安全性。

图片

图1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基线特征:自2022年4月至2024年11月,研究共纳入60例中国患者(见表1),均为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R/R DLBCL患者。其中,疾病晚期(III-IV期)患者45例(75.0%),IPI评分为3-5分的患者28例(46.7%)。40例(66.7%)患者为末线难治,31例(51.7%)患者为原发难治。

图片

表1  R/R DLBCL患者基线特征

注:# 原发难治:既往一线治疗未获得缓解(CR/PR)或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复发。


有效性:截至数据统计日期(2025年2月),共47例患者接受至少一次疗效评估(见图2),最佳ORR为74.5% (35/47),CR率为51.1%(24/47)。EZB组(n=3)2例达到CR,1例达到PR。MCD/BN2组18例,ORR为77.8% (14/18),CR率为55.6%(10/18)。TP53突变组(n=2)中有1例患者达到PR,Other组(n=23)患者的ORR和CR率分别为73.9%(17/23)和52.2%(12/23)。中位随访时间仅为2.6个月(95%CI:2.2-2.9),PFS和OS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图片

图2 不同基因分型DLBCL的疗效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案在传统方案治疗预后较差的晚期患者(III-IV)、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以及双表达患者中也显示初步疗效,ORR分别为69.4%(25/36)、74.3%(26/35)和78.9%(15/19),该数据提示R-MINE+X方案在具有不良预后特征的人群中具有特殊的治疗潜力。(见表2)

图片

表2 R-MINE+XPTCL人群亚组分析


安全性:研究治疗期间血液学毒性为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其中,3-4级TRAEs(发生率≥10%)为白细胞数降低(31.7%)、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35.0%)、贫血(25.0%)、血小板计数降低(15.0%)和低钾血症(11.7%)。整个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图3)

图片

图3 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研究结论

     阶段性数据分析提示,基于基因分型的靶向联合方案(R-MINE + X)在R/R DLBCL患者中展现出初步临床疗效,且整体安全性可控。当前研究仍在持续随访中,生存数据尚未成熟,后续将进一步公布长期生存结果。

摘要号:PF935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昌菊教授发表一项“双表观遗传药物联合奥妥珠单抗/米托蒽醌脂质体作为挽救化疗方案治疗化疗耐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II期临床研究”,截至投稿时间,入组26例患者,至少接受CAGM方案治疗2周期。疗效数据显示2周期后ORR为76.9%,CR率为38.5%。在反应者中,4 例接受了额外的 CAGM,4 例接受了 ASCT,5 例接受了 CAR-T,5 例进行了 ASCT 和 CAR-T的序贯治疗。巩固治疗后 ORR 和 CRR 分别为 81.2% 和 100%。中位随访 15.2 个月,1 年 OS 和 PFS 率分别为 75.7% 和 55.2%。未达到中位 OS,中位 PFS 为 16.2 个月。 34.6% 的患者发生3/4 级血液学毒性,但毒性均为暂时和可逆性的。

摘要号:PB3304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古流芳教授发表一项“回顾性分析R-CDOP序贯R-CMOP方案治疗IPI评分0-1分合并大包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截至投稿时间,共17例患者纳入分析,2个周期R-CMOP后CR率为52.9%,4个周期R-CMOP后CR率为70.6%。最常见的毒性是血液学毒性(主要为1-2级白细胞减少症)。R-CDOP和R-CMOP的安全性相当。

摘要号:PB3319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饶军教授发表一项“XPO-1抑制剂联合PD-1单抗、CD20单抗及MOED方案(米托蒽醌脂质体、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和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截至投稿时间,共9例患者纳入分析,CR率为22.2%,ORR为77.8%。常见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









非霍奇金淋巴瘤








摘要号:PB3264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海雯教授开展了一项“CMOP±R方案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显示出高效率:一项具有匹配调整间接治疗比较(MAIC)分析的II期临床试验“,截至2024年4月,入组39例患者,31例至少有一次疗效评估,ORR为96.8%,CR率77.4%。DLBCL 的 ORR 为 91.7% (11/12),PTCL 的 ORR 为 100% (8/8)。DLBCL 和 PTCL 患者的 CR率分别为 83.3% (10/12) 和 75% (6/8)。最常见的3/4级TRAEs为血液学毒性。

END

参考文献:

[1] Sibon D.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 therapeutic approaches[J]. Cancers (Basel), 2022, 14(9):2332.

[2] Vose J, Armitage J, Weisenburger D, et al. International peripheral T-cell and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study: pathology findings and clinical outcomes[J]. J Clin Oncol, 2008, 26(25): 4124-4130. 

[3] Gao Y, Huang Y, Zhang Q, et al. Liposomal mitoxantrone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ature T-cell and natural killer-cell neoplasms: a phase 2, multicenter, open-label, single-arm trial[J]. Cancer, 2025, e35672.

[4] 黄慧强, 李志铭, 刘丽宏, 等. 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非干预性、双向性队列真实世界研究(MOMENT)[J]. 白血病·淋巴瘤. 2023, 32(8):457-464. 

[5] D.L. Zhao, L.P. Su, L.H. Liu, et al. 2025 EHA Poster PF949.

[6] M A Rodriguez, F C Cabanillas, F B Hagemeister, et al. A phase II trial of mesna/ifosfamide, mitoxantrone and etoposide for refractory lymphomas[J].Ann Oncol. 1995 Jul;6(6):609-11.

[7] Mu-Chen Z ,Shuang T ,Di F , et al. Genetic subtype-guided immunochemotherapy in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The randomized GUIDANCE-01 trial[J]. Cancer Cell,2023,41(10):1705-1716.e5.

[8] Jinhua Liang, Haorui Shen, Hua Yin, et al. 2025 EHA Poster PF932.


发送
CCMTV血液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