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蔡真教授:骨髓瘤骨病早期干预与指南本土化实践深度解析|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八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
CCMTV血液频道 3186次浏览
2025-05-30
图片

多发性骨髓瘤(MM)所致的骨破坏问题因其复杂性与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显著影响,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CCMTV血液频道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教授,针对骨髓瘤骨病的早期预警策略、影像学的应用,以及中外指南本土化实践中的挑战等核心议题,结合临床经验与前沿研究展开深入解读,为优化骨髓瘤骨病诊疗路径提供了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思路借鉴。

点击????查看采访视频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早期预警及治疗启动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合并骨病,超过70%的患者会出现骨损害,常表现为骨痛,尤其是脊柱部位的腰背部疼痛最为突出。患者就诊时,除针对骨痛的检查外,还需完善血液学、骨髓穿刺等骨髓瘤相关评估。在影像学检查方面,欧洲指南推荐全身低剂量CT或中轴骨MRI以及普通X线平片,但普通X线平片灵敏度相对较低。目前,许多医院可进行全身PET-CT检测,不仅能精准检测骨损害,还可评估肿瘤活性,尤其对合并髓外病变的患者更具诊断价值。

对于尚未出现明显骨破坏但已具备骨髓瘤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启动骨保护治疗。临床常用的骨保护药物包括地舒单抗和双膦酸盐,但需警惕下颌骨坏死等不良反应,因此用药前需全面评估口腔健康状况,及时处理龋齿、牙周炎等问题。规范治疗方案通常为每月一次注射,持续两年左右,期间若需进行拔牙等创伤性口腔操作,建议停药3-6个月以降低风险。

蔡真教授指出,目前基层医疗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许多无症状骨病患者对长期骨保护治疗依从性较差。她强调,这种情况亟待改善,应当尽可能避免。蔡真教授进一步说明,骨髓瘤治疗必须兼顾抗肿瘤与抗骨病双重目标,两者协同才能有效降低骨相关事件风险,真正实现患者长期获益。

中国骨髓瘤骨病指南的本土化考量及基层挑战

中国的骨髓瘤骨病治疗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参考了NCCN、IMWG等国际指南,其核心推荐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根据指南建议,未接受抗骨髓瘤治疗的患者通常无需使用骨保护药物,而一旦开始抗骨髓瘤治疗,则应同步启动骨保护治疗。

然而在基层实践中,骨病治疗的规范化仍面临一定挑战。尽管多数医疗机构能够遵循指南合理使用骨保护药物,但部分患者因用药依从性不足影响疗效,同时临床中也存在对无症状患者的漏诊漏治现象。这类患者可能因无骨痛症状而自行中断治疗,或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被医生忽视。

为改善这一现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鼓励患者通过治疗日志记录用药情况以减少遗漏,同时加强医患沟通与患者教育,提升治疗依从性;此外,需进一步强化医生培训,尤其要重视无症状患者的评估与规范治疗,确保指南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





7a299e18167118a5c7a7dd590a7eab8a.jpg




蔡真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医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心主任

  • 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

  •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浆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多发性骨髓瘤学组副组长

  •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委会常委

  • CSCO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 副组长


审核专家:蔡真教授

发送
CCMTV血液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