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2025 CSCO指南会:张小田教授剖析晚期胃癌免疫治疗现状与未来
CCMTV肿瘤频道 3198次浏览
2025-04-29
图片




引言

2025年CSCO指南会在济南盛大召开,这场盛会聚焦了众多肿瘤领域的前沿进展。在本次大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分享了《晚期胃癌免疫治疗更新》,CCMTV特邀张教授,为大家深度分享晚期胃癌免疫治疗的进展与挑战。

张小田教授采访视频



CCMTV

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晚期胃癌免疫治疗领域有哪些重要的突破或进展,以及本次指南更新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

张小田 教授

图片

晚期胃癌免疫治疗耐药困境与突破: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改变了胃癌一线治疗格局,不过一线治疗后耐药问题突出,成为二线治疗方案选择的难题。为攻克这一难题,可以从PD-L1下调、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细胞功能耗竭等不同耐药机制出发,开展多方向研发。

在诸多研究中,免疫双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以及新靶点药物探索值得关注。前者通过PD-L1/CTLA-4双特异性抗体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化疗,重塑肿瘤微环境。该方案在2024年ASCO上进行汇报,验证了该方案在二线治疗免疫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中,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和可观的疗效。后者新靶点的代表,是通过Claudin 18.2 CAR-T细胞疗法,对PD-1耐药而Claudin 18.2表达阳性的晚期胃肠道肿瘤进行治疗,早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出治疗潜力,且安全性可控。

此外,表观遗传调节剂、肠道菌群等也在开展相关研究,用于优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后的治疗,为晚期胃癌治疗开拓新思路。



CCMTV

您认为目前晚期胃癌免疫治疗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张小田 教授

图片

免疫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

晚期胃癌免疫治疗,面临人群筛选和不良反应管理两大问题。

在精准筛选获益人群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新型预测模型和疗效预测标志物,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以便更精准地找出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避免无效治疗,减轻患者负担。

不良反应的管理也颇具挑战。尽管随着研究深入,治疗相关死亡已少见,但常见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皮疹等不良反应若管理不善,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导致治疗中断,降低治疗效果,影响患者预后。团队通过 “AI症状监测+个案管理师随访” 模式,实现症状分级响应,降低了3级以上irAEs发生率,从而保障患者完成药物治疗周期。




结语

在肿瘤治疗领域,晚期胃癌的攻克一直是医学专家们不懈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晚期胃癌的免疫治疗正在逐步迈向“精准筛选-个体化联合-全周期管理”的新征程,随着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的进一步挖掘,以及相关药物和治疗方案的成熟,未来将有更多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得长生存希望。





张小田 教授

图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副院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 执行院长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研方向:消化系统肿瘤(胃癌)防诊治一体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首届国家杰出医师

北京市“登峰”人才培养计划团队负责人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理事 胃癌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等

中国抗癌协会 理事 肿瘤信息化管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等

中国女医师协会 临床肿瘤学专家委员会 秘书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 胃癌防治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致力于推动我国胃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精准诊疗水平走向国际前沿;

牵头临床研究推动10种药物/方案进入临床实践,获批专利10项;

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AMA、Nature、Lancet等主刊/子刊发表文章33篇,总影响因子447分,单篇最高引用371次;

撰写指南27项,24项研究改写33项国内外指南。





CCMTV肿瘤频道视频号已上线!

带您洞察肿瘤前沿资讯

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图片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