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学术快报|JCO发表多中心临床研究:MSCs移植后续贯输注3个月可同时降低急/慢性GVHD发生
CCMTV血液频道 2122次浏览
2025-04-21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基本实现了“人人有供者”的时代,在中国乃至国际推广应用。然而,由于HLA不全相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较高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在移植后生存质量需求日益增高的时代,亟待研发有效的改善方案。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预防GVHD的有效治疗方案之一,尽管大多数研究显示MSCs治疗对急性或慢性GVHD均有益处,但现有研究均为单独探讨 MSCs预防急性GVHD或慢性cGVHD的临床研究,尚无一个方案同时预防急性和慢性GVHD的报道,且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级别不高。

近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联合北京大学北大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 42.1/Q1)期刊发表论著“Sequential Infus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for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Prevention in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 Open-Label,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团队在前期系列研究基础上,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前三月续贯输注方案,证实了其同时预防aGVHD和cGVH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图片


该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中国三家移植中心(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北京大学北大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92例18-60岁患者,患者随机分配到MSC组和对照组(各96例),两组的基线特征疾病平衡。MSC组患者在移植当天(第0天)接受1×10^6/kg的脐血来源MSC(UC-MSC)输注,随后于移植后第一个月每周一次、第二个月每两周一次、第三个月一次,共八次输注;对照组接受常规预防措施。主要终点为2年严重慢性GVHD(cGVHD)的累积发病率,次要终点包括急性GVHD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总生存率(OS)、无GVHD无复发生存率(GRFS)、白血病复发率、非复发死亡率(NRM)以及移植后150天内的不良事件(AE)发生率。

图片
图片

主要研究终点:MSC组2年严重cGVHD的累积发病率为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8%(P=0.033)。所有级别cGVHD的累积发病率在MSC组为27.6%,对照组为45.5%(P=0.022)。在中度至重度cGVHD方面,MSC组也有改善趋势(P=0.065)。

图片

次要研究终点:MSC组I至IV级aGVHD的累积发病率为1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9%(P<0.001)。MSC组II至IV级aGVHD的发病率为4.2%,对照组为30.2%(P<0.001)。MSC组III至IV级aGVHD的发病率为2.1%,对照组为21.9%(P<0.001);MSC组3年GRFS率为6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0%(P<0.001)。两组间OS率无显著差异(P=0.70),白血病复发率(P=0.34)和NRM(P=0.45)方面也无显著差异。在移植后0至150天内记录的AE中,MSC组未观察到输注相关副作用。MSC组3至4级出血性膀胱炎(HC)的发生率降低(P=0.031),但在其他AE如CMV、出血、真菌感染等方面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图片
图片

该研究为UC-MSC在预防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的应用提供了高级别的临床证据,突出了单倍体移植背景下MSC持续长时间续贯输注方案的有效性,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通过早期、持续MSC覆盖输注,可以有效预防整体GVHD发生,同时保持较低的白血病复发风险,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姚浛副主任医师(新桥医院)、黄瑞昊博士(新桥医院)、付海霞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林韧副主任医师(南方医院),共同贡献作者是张曦教授(新桥医院)、黄晓军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启发教授(南方医院)和高蕾教授(新桥医院)。


图片

第一作者 

姚浛 副主任医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重庆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委员

国家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青年委员会 委员

全国PNH卓越诊疗中心;重庆PNH协作组组长

重庆市重点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建设专家

重庆市卫生健康医学科技创新专家

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全程管理以及罕见血液病诊治

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多篇SCI及中文核心期刊文章。


图片

共一作者 

黄瑞昊 博士研究生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 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主持校级课题一项。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在JAMA Onc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Experimental Hematology & Oncology、 Cancer Letters、 Haematologica发表SCI文章15篇,累计影响因子 214.8 ,被引用超过 500次,其中高被引论文1篇

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和干(体)细胞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编2023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两部。

获2024年度“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2022 EHA、2023 ASH口头汇报


图片

共一作者 

付海霞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为出凝血疾病、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止血与血栓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血小板疾病分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健康科普专家组成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病分会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教师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项目,荣获2019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2019华夏医学进步奖一等奖。


图片

共一作者 

林韧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移植感染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感染学组秘书,广东省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干细胞及免疫治疗分会常委
主要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并发症,负责及参与国家及省部级基金8项。


图片

通讯作者 张曦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病中心(军队临床重点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国家干细胞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军队课题重点项目、重庆市冲刺项目、重大课题等52项;在JCO、JHO、JAMA Oncology、Blood、Lancet Haematology 、JCI、Leukemia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54篇,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3部;执笔行业指南12项,参编50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重庆市高等院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8项。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Blood & Genomics 杂志主编;The Lancet,JHO,Nat Cell Biol, Leukemia,The Lancet Haematology ,Science Bulletin、CMJ、中华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


图片

通讯作者 黄晓军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获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聚焦白血病等其他恶性血液疾病的前沿研究和临床治疗,创建骨髓移植中国科学新方案—“北京方案”,解决了“供者来源匮乏”世界性医学难题,使亲属成为移植供者的概率由不足25%上升至几乎100%;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使半相合移植治疗白血病的3年生存率从约20%升至70%左右。北京方案改变了世界半相合移植“不可逾越”的传统观念,使半相合移植成为白血病一线治疗方案,促进了全球白血病和骨髓移植学科的在最近20年的长足进步。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兼任亚太血液联盟常委会主任、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第四、五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等。


图片

通讯作者 张晓辉 教授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
主要社会任职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兼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组长、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理事长、《临床血液学杂志》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Medicine Plus常务编委、J Hematol Oncol编委、Science Bulletin编委。
临床研究方向为血液系统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和出凝血疾患。
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4项;一作/通讯发表SCI论著144篇;改变/影响42项移植/出凝血相关国际指南/共识;牵头撰写/参与43项国内外指南/共识;受邀国际高级别血液病大会口头报告45次;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
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2023人民好医生年度人物;以第一完成人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以共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图片

通讯作者 刘启发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院院长、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南方医院终身教授、血液科学术带头人、首届国家杰出医师;

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亚太地区血液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研究与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从198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血液肿瘤的诊疗和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曾在日本东京自治医科大学作为客座研究员进行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在白血病的分子发病机理、肿瘤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防治等领域做出较大成绩。曾先后主持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863计划,10项国家自然科学包括重大/重点项目和 20余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包括:NCB(3)、 STTT(2)、Lancet Oncol(1)/Haematol(3)、 JCO(3)、PNAS(3)、Blood、 JHO和Leukemia等SCI期刊250余篇。


图片

通讯作者 高蕾 教授

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中心 副主任

干细胞与生物治疗科 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生物治疗研究

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学组委员、重庆市医学会血液病专委会主任委员;获得法国梅里埃研究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军队优秀人才特殊津贴、陆军科技英才、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重庆市学术技术后备人选、重庆市骨干教师

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重庆市和校级课题10余项;在JCO、Blood、JHO、BBMT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篇,最高影响因子50.17,统计源期刊论著50篇;主编/副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5部; 获得全国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特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陆军“教坛之星”教学竞赛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第八届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重庆市首届微课大赛二等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三等奖1项。


文章来源: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



发送
CCMTV血液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