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述评】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思考
CCMTV精神频道 3504次浏览
2025-04-08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文章来源: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5, 58(2): 109-112.

作者:史家波 姚志剑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


摘要

双相障碍多以抑郁首发、轻躁狂识别困难、常见共患躯体和精神疾病等原因,增加了诊断延迟和误诊的风险。诊断延迟和误诊导致患者难以及时得到正确治疗,从而引起疗效不佳和疾病负担加重。早期识别对于将防治关口前移和改善疾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结果可靠性和临床转化应用不足。未来要在此方面获得突破,需要跨学科深入合作,针对特定人群开展有组织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





双相障碍是一种以躁狂/轻躁狂、抑郁和混合发作反复交替为特征的严重精神疾病。自1990年以来,双相障碍患者的人数大幅增加,并展现出地区不平衡、社会人口分化、年龄结构年轻化以及男女性别差距缩小等特点 [ 1 ] 。双相障碍的诊断必须坐等(轻)躁狂发作出现,由于多数患者以抑郁首发,轻躁狂识别困难,常见共患躯体和精神疾病等原因,增加了诊断延迟和误诊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双相障碍从首次出现症状到被正确诊断常常延迟7~10年。诊断延迟和误诊导致患者难以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措施(心境稳定剂的使用),从而引起疗效不佳和疾病负担加重。我国的1项多中心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的平均未治疗持续时间为(3.2±6.0)年,其中长期未治疗双相障碍(>2年)占比31.0% [ 2 ] 。因此早期识别对于防治关口前移和改善疾病预后至关重要。




一、早期识别的研究现状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提出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几个关注点 [ 3 ] :第一,通过问诊、轻躁狂症状筛查量表等提高轻躁狂的识别率;第二,充分利用双相抑郁发作时的临床特征,包括抑郁早发<25岁、非典型抑郁症状、心境不稳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5次、双相障碍家族史等,结合双相抑郁指数量表(Bipolar Depression Index Scale,BDIS)等方法评估双相障碍的终身特征;第三,厘清双相障碍和共患疾病的关系;第四,正确认识情感发作时伴发的精神病性症状。

结构式访谈诊断工具[DSM-5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5 Disorders,SCID-5)、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等]能够很好地协助诊断,但是评估耗时长,临床上可以通过简短的筛查工具[情绪障碍问卷(Mood Disorder Questionnaire,MDQ)、轻躁狂检查表-32项(Hypomania Checklist-32,HCL-32)等]从抑郁发作患者中识别双相障碍 [ 4 , 5 ] 。通过双相障碍前驱症状回顾性量表评估发现,相较于单相抑郁,双相障碍在首次发作之前更容易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过度兴奋、话多、思维跳跃等症状,有助于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 [ 6 ] 

上述举措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减少误诊的发生率,但却不能改变(轻)躁狂出现前的诊断延迟问题,在疾病早期,甚至在没有出现(轻)躁狂发作之前,找到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生物标志物是解决诊断延迟的方法。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有一系列新的发现。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与双相障碍相关的基因座主要位于突触信号通路和大脑表达基因中,特别是前额叶和海马体中的神经元,这些基因座的发现有助于理解双相障碍的生物学基础,并为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 7 ] 。利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法,通过研究 PACS1(已鉴定的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 rs10896081和rs3862386调控的潜在靶基因)对树突棘的调控,发现在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中过表达 PACS1会影响树突棘的密度,提示该基因在双相障碍中潜在的生物学机制 [ 8 ] 。外泌体miRNA具有作为双相障碍诊疗生物标志物的潜力,通过比较不同精神障碍患者的外泌体miRNA表达谱,可以识别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 9 , 10 ] 。通过功能影像学研究,可以寻找早期识别双相抑郁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和病情评估的量化指标,这些影像学标志物有助于深入了解双相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为早期诊断和疗效判定提供支持 [ 11 , 12 ] 。在双相障碍患者中,存在多种免疫指标的变化,如调节性T细胞比例升高和多种细胞因子浓度变化,这些免疫指标在疾病初始阶段出现,并可用于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 [ 13 ] 。双相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有明显改变,构建以肠道菌群为靶点,为实现临床双相障碍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 14 ] 。有研究正在探究尿酸相关比率与双相障碍之间的潜在联系,这些比率可能成为新的生物标志物 [ 15 ] 。非侵入性、方便采集检测和价格低廉的生物学检测方法和手段更有利于临床转化,比如国内方贻儒团队用以氧化应激损伤生物标志物为核心的BIOS模型,对首发抑郁障碍患者的双相障碍风险进行预测,力求在躁狂症状出现之前强化早期识别、助力早期诊断 [ 16 ] 。从目前对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研究结果看,单一维度的研究即使发现阳性结果,也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采取多维度、多组学、多模态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最新的数字科技手段也许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二、未来研究的思考


关于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生物标志物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并没有能够应用于临床,辅助早期识别的效能不理想,可能与入组样本的异质性、样本量偏小、研究指标单一等原因有关。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以下的方向。


1.关注双相障碍高危人群:世界范围内双相障碍遗传高危人群队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描绘了双相障碍子代从正常到发病的疾病轨迹 [ 17 ] 。国内也有研究通过行为评估和多模态MRI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对双相障碍患者的识别能力,有助于完善早期检测和干预策略 [ 11 ] 。未来可以建立国内多中心的遗传高危人群队列,进一步描绘疾病演化发展的轨迹。抑郁症是双相障碍的临床高危人群,上海、南京、河北等地国内团队就抑郁症向双相障碍转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 12 , 16 , 18 , 19 , 20 ] ,但是结果的可重复性、实践性价值不高,可能与研究样本的同质性不高有关。将来应该对早发性 [ 21 ] 、非典型特征、伴混合特征、伴阈下躁狂症状抑郁等更高危亚群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提高样本的同质性,也许能够有可重复性和实践性价值高的研究结果发现。


2.加强多学科协作和多模态融合:虽然双相障碍的生物学病因占主导,但是依然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包括精神病学、遗传学、神经影像学、人工智能和心理学等跨学科合作和多模态融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早期识别方法。可穿戴设备 [ 22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中具有巨大潜力,通过分析大量来自真实世界的临床和多维生物学数据,可以发现更多与双相障碍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开发出更高效的预测模型。


3.有组织开展“中国双相障碍脑计划研究”:双相障碍作为生物学病因占主导、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精神疾病,开展有组织、多中心、大样本、多维度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寻找诊断生物标志物的路上,可能比抑郁症更容易找到阳性结果。在建立队列时应该要注意在2个层面进行精准分型:首先,对双相障碍的高危人群进行精准分型,比如关注早发、伴混合特征、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等;其次,考虑到双相障碍也是异质性较高的一组患者,而既往的很多研究没有对双相障碍进行分型,也许这是研究结果很难重复的原因,所以对未来开展的双相障碍队列要分为不同亚型,如双相障碍Ⅰ型、双相障碍Ⅱ型等。


4.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神经科学研究多以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脑功能的神经机制,然而,啮齿类动物在70万年前就与人类分道扬镳而隶属于不同种群,要想理解人类的高等认知功能(如情感、思维和意识)和精神疾病,非人灵长类可能是更合适的动物模型。当然只有在大型国家课题支持下,才有可能实施基础研究部分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这也需要“中国双相障碍脑计划研究”的落地。


5.关注双相障碍共病的机制研究:双相障碍常与其他精神和躯体疾病共病,导致误诊和漏诊,增加治疗难度,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超过50%的双相障碍患者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躯体疾病 [ 23 ] ,此外,与焦虑障碍、物质滥用、进食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精神障碍也有很高的共病率 [ 24 ] 。虽然已有研究解释双相障碍与不同精神和躯体疾病之间的共病机制,本期也有相关的研究结果发表,但是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由于专科的特点,精神医学相较于其他临床医学专业还比较落后,在大医学的背景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快捷方向。


6.注重早期干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本期有1项研究关注抗抑郁药物使用对双相抑郁患者疾病纵向抑郁负担的影响 [ 25 ] ,但是关于早期干预的研究不多,几乎没有相应的成果转化。虽然这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是为了进一步将双相障碍防治关口前置,将来的干预研究应该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对高危人群开展社会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积极推动一级预防;第二、在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病理机制研究中,要有相应的干预手段,这样既可以验证病理机制研究结果,还可以完成临床应用研究从机制到干预的闭环;第三、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队列,从疗效和副反应等方面阐明心境稳定剂和抗抑郁药在(轻)躁狂发作前使用的获益和风险;第四、关注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以及一些新干预方法对于双相障碍防治关口前置的作用。


本期双相抑郁专题中,有1项研究比较伴或不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患者脑结构和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差异 [ 26 ] ,还有1项MEG研究通过前额叶-纹状体环路gamma频段效能连接差异寻找躁狂发作前双相抑郁的影像学特征 [ 27 ] ,都对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有一定的帮助。


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生物标志物是未来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将双相障碍诊治关口前移,甚至能够进行一级预防的基石。早期识别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在此方面获得突破,需要国内外跨学科同道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针对特定人群开展有组织、多模态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

参考文献(略)


↓↓↓详情可点击文末下方阅读原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发送
CCMTV精神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