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OS探索无极限第五期 | TAS-102+Bev为晚期结肠癌患者带来长生存获益病例分享
CCMTV肿瘤频道 4681次浏览
2024-06-17

图片


通过合理治疗布局和全程管理,可以提升晚期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特别对于化疗不耐受的患者,需要高效且低毒的治疗方案,以便更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获益。


SUNLIGHT研究充分评估了曲氟尿苷替匹嘧啶片(TAS-102)+贝伐珠单抗(Bev)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显示TAS-102+Bev组较对照组显著延长中位OS至10.8个月,≥3级不良事件(AE)没有显著增加。基于TAS-102+Bev方案高效、低毒的优秀表现,在《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CSCO指南》)中“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被提升为三线治疗的Ⅰ级推荐。


本期带来“OS探索无极限”的第五例病例,旨在探索mCRC患者三线治疗的最优治疗方法。本期分享1例右半结肠癌伴腹膜转移(KRAS突变型,NRAS/BRAF野生型,pMMR)病例,接受TAS-102+Bev方案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获得超过12个月的PFS。

图片


病例分享专家

张辉洁 教授

图片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消化肿瘤专科主治医师,主攻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胆道系统肿瘤,胰腺癌等消化系统肿瘤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癌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湛江市医师协会肿瘤放疗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

湛江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癌防治专业委员会粤西地区委员

2023年获得第二届“治痛道合”癌痛规范化管理病例演讲比赛中南大区赛一等奖,曾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数篇SCI文章


病例分享


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49岁。

主诉:无特殊主诉。

体格检查:ECOG评分为0分,身高为155cm,体重为40kg。腹壁可见手术疤痕,愈合良好。心肺腹部查体无特殊。


就诊经历


2020年11月  因“升结肠癌”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

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  在外院行一线治疗和维持治疗。

2022年1月至今  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维持治疗及后续治疗。


检查资料


2020年11月  基因检测:KRAS外显子2G12S、G12D阳性,NRAS/BRAF野生型,pMMR。

2022年1月  血常规、生化36项、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结果


升结肠中分化腺癌腹膜转移(pT4aN1bM1c,ⅣC期,pMMR,KRAS突变型)。


治疗经过及疗效评估


手术治疗

2020年11月  行腹腔镜下升结肠癌根治术+区域性淋巴结切除术+回肠横结肠吻合术+腹腔镜探查术+腹腔盆腔结节切除术,并予以奥沙利铂+氟尿嘧啶腹腔灌注化疗。

一线治疗

2020年11月  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化疗9周期。

维持治疗

2021年11月至2021年12月  予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

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  予Bev+卡培他滨方案维持治疗。

二线治疗  

2022年5月  予Bev+伊立替康+雷替曲塞联合治疗。

三线治疗

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  予瑞戈非尼单药治疗。

四线治疗

2023年2月至今  予TAS-102+Bev方案治疗。


影像学资料


2021年12月  

CT:右侧病灶47mm×58mm×44mm;左侧病灶24mm×31mm×25mm。

图片

2022年4月  维持治疗后疗效评估为PD。

CT:右侧病灶从47mm×58mm×44mm增大到67mm×83mm×59mm,疾病进展。

图片

肿瘤标志物:CA19-9

图片

2022年9月  二线治疗后疗效评估为PD。

CT:右侧病灶67mm×83mm×59mm增大到115mm×134mm×88mm,疾病进展。

图片

2023年2月  三线治疗后疗效评估为PD。

CT:右侧病灶115mm×134mm×88mm增大到200mm×130mm×226mm,疾病进展。

图片

肿瘤标志物:CA19-9

图片

2023年12月  四线治疗后疗效评估SD。

CT:较前相仿。

图片

肿瘤标志物:CA19-9

图片


治疗小结


图片


病例点评

图片

涂水平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肿瘤科行政副主任

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脑转移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专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免疫学会遗传免疫分会 委员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负责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美国NIH课题,发表SCI论文50多篇包括Cancer  Cell,Gastroenterology, Cancer Research, Oncogene等

专家点评1


本病例为右半结肠癌伴腹膜转移,KRAS突变型、pMMR,患者不耐受、不接受静脉化疗,需根据疾病特点和患者特征进行治疗的合理布局。患者于2020年11月行腹腔镜下升结肠癌根治术后,进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一线治疗9周期,改为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复查时CT显示两处病灶,分别为右侧病灶47mm×58mm×44mm;左侧病灶24mm×31mm×25mm。基于CAIRO3研究Bev+卡培他滨为基础的mCRC维持治疗研究取得较好的研究数据,可有效治疗mCRC,且不影响生活质量,于是为患者调整维持治疗方案为Bev+卡培他滨方案,治疗三个月后复查发现,肿瘤增大,CA19-9从25.41U/mL升高至55.6U/mL,疾病进展。根据《CSCO指南》,应用Bev+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方案作为患者二线治疗方案,但遗憾的是,肿瘤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继续增大。基于《CSCO指南》推荐,选择瑞戈非尼单药治疗为三线治疗方案,治疗5个月后,疾病再次进展,CA19-9升高到148U/mL,右侧病灶增长到200mm×130mm×226mm。SUNLIGHT研究显示TAS-102+Bev方案可以延长mCRC患者mOS至10.8个月,死亡风险降低39%。基于此,选择TAS-102+Bev方案为患者四线治疗方案,疾病得到控制并稳定至今,疗效评估为SD,PFS超过12个月。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表现为Ⅱ-Ⅳ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Ⅰ-Ⅱ级恶心呕吐、Ⅰ-Ⅱ级食欲减低和Ⅰ-Ⅱ级疲乏,总体安全可控。从真实临床实践中证实TAS-102+Bev方案是mCRC患者治疗的良好选择,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指导。


图片

彭万仁 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肿瘤内科二病区主任、临床细胞学室主任

安徽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九、十届委员会委员、秘书

安徽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安徽省全科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第四、五届腹部肿瘤学组副组长

安徽省医师协会肿瘤(化疗)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秘书

专家点评2


在全球,结直肠癌是发病率位居第三位、病死率位居第二位的肿瘤。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来说,手术仍是唯一根治疾病的手段。而对于mCRC患者,化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治疗药物十分有限,许多患者在经历一线、二线治疗后,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近年来,mCRC三线治疗临床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TAS-102作为一种新型口服化疗药物,由曲氟尿苷和胸苷磷酸化酶抑制剂按一定比例制成的复合制剂。该药物通过抑制胸苷磷酸化酶,减缓曲氟尿苷的降解速度,增加肿瘤细胞与曲氟尿苷的接触,曲氟尿苷整合至肿瘤细胞的DNA中,干扰其DNA合成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SUNLIGHT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纳入492例既往接受≤2种治疗方案的晚期CRC患者,入组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TAS-102单药治疗或TAS-102+Bev、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生活质量和安全性。2023年,ASCO-GI会议口头报告报道了SUNLIGHT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中位OS分别为10.8 VS 7.5个月(HR=0.61;95%CI,0.49-0.77;P<0.001),两组的6个月OS率分别为77% VS 61%,12个月OS率分别为43% VS 30%,中位PFS分别为5.6 VS. 2.4个月(HR=0.44;95%CI,0.36-0.54;P<0.001)。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3级不良事件没有显著增加(72.4% vs 69.5%)。基于SUNLIGHT研究中TAS-102+Bev优秀的疗效和安全性,《CSCO指南》对TAS-102+Bev推荐等级提升至Ⅰ级,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本病例使用TAS-102+Bev后获得超过12个月PFS,证实了TAS-102+Bev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能为晚期结肠癌患者带来临床获益。本例患者治疗过程中,选择了瑞戈非尼单药治疗作为三线治疗方案,并未有效控制疾病,四线治疗改为TAS-102+Bev方案后疾病得到控制,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这一结果引起我们对三线治疗方案选择的思考,若三线治疗选择TAS-102与Bev的联合方案,是否能为患者带来更早且更好的临床获益?对于该患者后线治疗方案选择,也是临床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   结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结直肠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第二高(仅次于肺癌)的癌症。临床中,晚期CRC患者经过一线、二线化疗后,可能会面临体力状况不佳、对“去化疗”方案有更高的诉求等情况。本病例患者为右半结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KRAS突变型,NRAS/BRAF野生型,pMMR),二线和三线治疗均未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四线使用TAS-102+Bev方案后疾病稳定并获得超过12个月PFS。因此,后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mCRC患者至关重要。


综上,在本例结直肠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TAS-102与Bev的联合方案作为四线治疗,成功帮助患者实现了超过12个月的PFS。基于肿瘤特点和患者特征,若在整体治疗方案布局时更早地采用TAS-102+Bev方案,或可获得更令人期待的治疗效果。OS探索无极限,发掘更多好病例,希望下期与诸位相遇。


CCMTV肿瘤频道视频号已上线!

带您洞察肿瘤前沿资讯
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图片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