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肿瘤进展中,骨转移作为晚期肿瘤常见且隐匿的远处转移类型,严重制约着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这四大高发瘤种患者生存率的提升。
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偏好的转移部位,发病概率高、范围广,常侵袭承重关键部位。其发病隐蔽,初期症状不明显,但危害极大。病理性骨折可能在日常轻微动作时突发;脊髓压迫可致肢体麻木、无力甚至瘫痪;顽固性骨痛影响患者睡眠与活动;高钙血症会危及生命。这些情况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因骨相关事件中断抗肿瘤治疗、降低免疫治疗疗效,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我国骨转移诊疗形势严峻。数据显示,平均诊断率仅约 40%,超半数患者未能及时诊断,规范治疗率也低且地区差异大。大城市诊疗相对规范,偏远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则因设备、人才、认知等因素,患者难获及时准确诊断与规范治疗。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将恶性肿瘤列为重点防控疾病,提出到 2030 年总体癌症 5 年生存率提高 15% 的目标,强调健全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但当前骨转移诊疗现状与目标差距明显,其诊疗水平滞后严重阻碍了整体癌症防治目标的实现,亟待解决。
为应对这一挑战,提升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在国家癌症中心等指导下,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计划于 2025 年 9 月至 2026 年 9 月在全国启动肿瘤骨转移规范化诊疗项目。
该项目针对性与系统性强。将在全国开展肿瘤诊疗工作的医院举办多学科团队(MDT)规范化诊疗会议,围绕高发瘤种深入研讨。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标准化文件,掌握最新诊疗标准;研讨案例,分享经验教训,提升诊疗认知。同时,推动早诊早治,加强宣传教育,优化筛查流程与技术;规范用药,明确药物使用指征等;关注患者长期管理,建立随访制度。
肿瘤骨转移规范化诊疗项目的实施意义重大。它搭建多学科交流合作平台,打破科室壁垒,促使专家深入研讨,形成科学、规范、统一的诊疗流程与标准,提升骨转移诊断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治疗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助力骨转移患者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推进《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
侦知卓见-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