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将于8月25日-28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汇聚全球范围内的心血管专家、科学家以及医疗界的杰出人才,聚焦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创新,在交流中迸发思想火花,在探索中分享真知灼见,在讨论中凝聚行动共识。
ESC大会开启前夕,CCMTV心内频道特邀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做客CCMTV纵横直播间,抢先揭露此次ESC大会的成果展示,并分享对于心血管疾病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独到见解。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同回顾直播时刻的精彩内容。
CCMTV
您目前正在进行的北上海2.0研究,我们很好奇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目前的进展和未来的规划如何?
张毅教授
北上海2.0研究是基于北上海1.0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发现进行的。2022年底,我们在北上海1.0做了前瞻性的队列研究,进行了一些文章发表、会议报告等相关工作,但都是学术上的贡献。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非常希望把一些临床研究的发现进行临床转化,以改变现有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模式。
心血管疾病的1.5级预防
在不断总结和反思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血管主动健康,也可称为“心血管疾病的1.5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1.0级预防,或一级预防,是指在没有发生心血管疾病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包括节食、运动或者改善睡眠等等。当个体发生心血管疾病后,属于2.0的预防,也称为二级预防,需要吃药等进行干预。然而,在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血管疾病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状态,这就叫做心血管1.5级预防,主要针对没有症状的心血管早期器官损害。这些器官损害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10%的情况会出现,如果不通过一些全套的器械检查,很难发现这些器官损害。
“一站式”心血管检查
基于这一现状,北上海2.0在1.0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站式”的检查,仅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整套从心脏到眼底、到肾脏、到大血管的全套心血管早期器官损害的检查。这种非常有特色的检查套餐,目前已经过六个月左右的运营,有500多例的患者都接受了这样的系列检查,并且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对于这类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6个月后再次进行评估,尽量延缓患者心血管器官损害进展、预防心血管疾病。此外,我们联合其他医院以及一些医药集团,尝试打造高规格的心血管早期器官损害检查套餐,将心血管疾病1.5级预防的概念在人群中普及,让大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之前,就得到有效的监控和干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CCMTV
您刚刚提到的“心血管早期器官损害的全面评估”,主要具体包括哪些项目,您推荐什么样的人做这项评估,其主要临床价值是什么呢?
张毅教授
融合新理念的全面早期评估
北上海2.0研究的心血管早期器官损害评估,几乎涵盖了心血管所有的危险因素,除了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血脂、血压、血糖等,还另外涵盖了一些代谢指标,比如肌肉含量、内脏脂肪厚度,还有一些新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睡眠质量、深度睡眠的程度以及夜间呼吸暂停的情况等,我们将全套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都包含在评估中。第二部分,心血管早期器官损害还包括眼底的小血管病变、大动脉的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肾脏轻微损害、特征性肾功能评估等方面,我们将非常多的新理念都融入到了北上海2.0研究的心血管全套体检套餐中。比如在肾功能的评估中,我们不仅采用了传统的肌酐指标,还有胱抑素等新型的评估指标,通过胱抑素和肌酐的双指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综合判断肾脏功能。
我们希望工作较繁忙的年轻人,或者一些感到乏力、有心血管疾病或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年轻人进行这样的体检评估,4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两年进行一次心血管的体检套餐,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因为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国民的整体死亡构成比当中位列第一,占到整个死亡构成比的44%左右,因此我们呼吁全民全面地关注心血管健康。
关注中间状态的器官损害
实际上,在现有的快节奏社会环境中,非常自律地保持饮食和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生活端去做很多的工作,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善很大程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我们在疾病治疗端也投入了很大精力,不断更新疾病治疗措施,包括新的手术方式正在不断被研发并用于疾病的治疗。反而,对于在中间状态的早期器官损害,我们关注不足。对于这种状态,我们现在推出了有非常简便的方法,通过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全面地对眼底,肾脏以及大血管等做出评估,并且现在也有一些比较有效的药物,我们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对有出现问题的个体进行及时的治疗干预,改善器官损害,预防其发展成心血管疾病的状态。因此,这套检查流程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我们关注到了曾经忽略的心血管疾病1.5级预防。
CCMTV
最后,我们还想请您分享一下,未来,您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方向和计划是什么?您对于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有何期待?
张毅教授
我们现在正在积极地布局、推动基于北上海1.0和2.0的相关研究。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动脉血管年龄参数、全身动脉损伤指数(adi)以及“北上海心血管评分”的推广,这三个指标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推广。
大力推广,早筛早干预
以动脉损伤指数为例,只需要两台器械和1台血压计,就可以完成全身血管综合的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水平的评估,如果个体的积分≥7分,表示全身的动脉血管中存在比较广泛的病变。如果合并有胸闷、头晕等情况,我们会推荐这些高危患者进行第二阶段的评估,比如冠脉cta或者核磁共振检查以排除心肌梗塞、冠心病和卒中的发生。这项针对心血管简单的检查和评估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简便等检查推广到许多企业单位职工的体检中,从而有效筛查动脉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再进一步深入检查,及时干预。
早日实现心血管自我评估
目前,我们国家也在呼吁“主动健康”,我们希望借助这些检查,在未来能够形成“心血管驾驶舱”的自我评估,也就是在做完体检后,个体的智能手表上会显示像发动机的三个圆盘,第一个圆盘显示生活方式健康程度的评分,比如运动习惯、体重指数、血脂等,根据评分可以针对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倘若不关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10-20年以后,很可能进入第二阶段,即心血管器官损害。在这一阶段,北上海2.0体检套餐可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一些干预措施将心血管器官损害降低,第二个圆盘的评分会下降。如果不重视器官损害,再有10-20年,将会进入第三阶段,很可能发生冠心病、中风、心肌梗塞等,这就是终末期的心血管疾病状态,并体现在第三个圆盘的评分上。
因此,我们希望通非常可视化的、基于心血管1.5级预防理念的“心血管健康驾驶舱”最后能够落地并且转化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真正帮助实现健康中国2030,大幅度减少我国第一大慢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虽然路途遥远,但只要积极努力、充满兴趣、保持乐观的态度和作风,在北上海1.0和2.0的研究基础上,我们有望在未来能够推出和转化这种产品,应用于更多的人群,从而帮助整个心血管健康体系的建设。
☆ 特约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