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内打开 CCMTV纵横 |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张毅教授抢先揭露ESC2023大会成果展示,介绍北上海研究的实践历程
CCMTV纵横 |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张毅教授抢先揭露ESC2023大会成果展示,介绍北上海研究的实践历程

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将于8月25日-28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汇聚全球范围内的心血管专家、科学家以及医疗界的杰出人才,聚焦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创新,在交流中迸发思想火花,在探索中分享真知灼见,在讨论中凝聚行动共识。

ESC大会开启前夕,CCMTV心内频道特邀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做客CCMTV纵横直播间,抢先揭露此次ESC大会的成果展示,并分享对于心血管疾病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独到见解。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同回顾直播时刻的精彩内容。

CCMTV

我们了解到您和您的团队在今年ESC大会上展示的研究成果涵盖了血压测量,心血管流行病,靶器官损伤,左室肥厚和老年心血管疾病等多个主题。那么,首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目前改善心血管健康和患者生活有何实际意义?给心血管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启示和应用前景呢?

张毅教授

今年,我们课题组基于北上海研究的前瞻性分析,一共有五个发言的壁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将展现国内心血管领域的一些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五个相关的研究介绍中,比较有亮点的在于两个方面。

健康血管老化

第一方面是健康血管老化。对于动脉血管而言,主要有两种病变,一种是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是动脉硬化。大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非常熟悉,在临床上有非常多的评估手段,如颈动脉超声、增强CT来判断动脉出现的斑块或明确的狭窄。但对于动脉硬化,临床上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其实,经典的颈股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可以非常好地判断动脉血管老化的程度,但在临床应用时的困难在于,需要考虑到正常人血管的生理性老化,以及收缩压对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团队率先提出了一种经过年龄和收缩压矫正的pwv参数,可以直接计算出加速性血管老化和正常血管老化,把两者区分开,从而把如何判断动脉硬化的动脉第二大生理学病变进行了临床应用级的推广。同时我们发现,与动脉加速性老化相比,健康血管老化的患者会拥有更好的心血管结局,五年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发生率远远低于出现加速性老化的人群。

血压监测

另一方面,还有一项比较有趣的报告。我们平时对于收缩压往往是采用平均值的方法进行判断。其实血压和血糖类似,都是瞬息万变的生理学指标。例如,在说话时收缩压会高一些,但这很正常,因此并不能用讲话时的收缩压来诊断是否患有高血压。血糖也是瞬息变化的指标,我们现在已经能够采用瞬感植入式的血糖监测,可以监测14天里每秒钟的血糖水平。然而,在血压的检测中,缺乏相应的指标。我们现在利用可以测量血压的智能手表,虽然这些手表、可穿戴设备不是医疗级的,但是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可以给出相对比准确的血压测量结果。当我们有了较大数据量的、分布均匀的血压测量结果,就可以得出非常重要的参数——收缩压的复合。通过将每个人每个时间点的血压水平所形成的折线图得出一个数值,用时间和高出正常值的增加幅度进行微积分处理,计算超出正常范围的面积来判断血压是否正常或者异常程度,这对于瞬息万变的血压是一个非常好的判断方法。基于我们目前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判断的收缩压累积复合优于传统的血压判断指标。对于心血管事件有非常好的预测价值,为将来基于可穿戴血压设备的评估提供了原始依据,未来我们团队也会基于此领域做更多的工作。

除了以上两项比较有意思的发现之外,我们还发现中心动脉压和外周血管压相比,中心动脉压力与未来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有更强的相关性,类似于这样的一些研究发现都收入到本次ESC的壁报交流过程中,与世界范围内的心血管专家分享和探讨。

CCMTV

您刚刚提到这些研究结果均来自北上海研究的前瞻性分析,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北上海研究的背景和主要研究发现呢?

张毅教授

目前,我们团队已经进行了11年的北上海研究。从2013年开始,我们进行了研究方案的注册、发表,在两个上海市重大项目的支撑下开始纳入第一例患者,直到2019年,北上海研究整个纳入的周边社区人群达到了3363人。我们进行了5.7年中位数的随访,发现有336个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的结果。

北上海研究的初衷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选取上海的城市居民来进行这项研究,其实我们有很多思考。未来中国社会老龄化和城镇化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变化,从城镇化的角度来说,上海是中国城市的排头兵;从老龄化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23.4%,而中国社会在2030年才进入25%的老龄化程度,表明上海的城市居民领先于整个中国社会近20年的时间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我们认为,对上海的城市居民进行前瞻性的心血管研究分析,可以提前10-20年对中国社会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干预主张,为我们未来的健康中国2030提供非常好的参考和相关的理论依据。

但在城市居民当中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的人群研究选择的都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因为当地的医疗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而上海城市居民有非常丰富的医疗资源,即使当我们进入社区给患者提供一个免费体检,他们也并不是非常看重,如果没有相关的研究特色,很难吸引到这类人群。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在城市研究对列中去建立心血管前瞻性的对列研究,也是带着这样的初衷,我们一共进行了长达七年,八次社区累积的人群纳入,最终形成了3000多人的队列并进行了长期随访。目前在横断面的研究分析中,一共有28篇文章产出,大多数是基于新型的心血管表型。同时,我们也在人群中进行了一些前瞻性分析,共有11个方向。

北上海研究的核心发现

我们在整个北上海研究中,最核心的发现是:在中国老龄社会中,心血管早期器官损害非常普遍。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心脏增厚,通过心脏彩超进行公式的算法,最终确定到心脏的质量,>110g的男性、>95g的女性,提示左心室有增厚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在65岁以上的上海城市居民当中能达到1/4,也就是表明1/4的人存在心脏有害性的变化。除此之外,尿的微量蛋白和尿肌酐的比值作为肾脏早期损害的指标,在65岁以上的上海城市居民中高达51%,将近一半以上的人存在肾脏的早期器官损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心血管早期器官损害在老年人群、亚健康人群中非常普遍。我们还发现这些心血管早期的器官损害较吸烟、不运动、肥胖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关联更强,危害更重。最后一点,现有的较好的新型心血管药物,有非常明确的研究证明其可以逆转器官损害。早期我们发现颈动脉斑块,但很难让颈动脉斑块缩小,现有的研究证明,采用一些新型的治疗,包括一些单抗,每年可以有1%的斑块逆转。通过这样的手段,使得心血管器官损害的评估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不但可以进行评估,还可以干预、治疗,最后再评估,也许能见证这些器官损害的逆转。

总结来说,我们在北上海的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心血管早期的器官损害非常普遍、非常严重,但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逆转。

特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