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内打开 会议速递 | ESC2023——重点论坛part1,血脂管理现状与治疗策略前沿动态
会议速递 | ESC2023——重点论坛part1,血脂管理现状与治疗策略前沿动态

血脂管理是心血管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而LDL-C 是血脂干预的首要靶点。正在召开的2023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各国血脂领域知名专家就心血管高危患者面临的LDL-C降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都分享了哪些新进展呢?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对心血管风险随时间的影响:59项试验的荟萃分析


来自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的PB Burger教授在讲座中报告了降低 LDL-C对心血管风险随着时间推移的相对治疗效果。这项荟萃分析共纳入了59项试验(26项他汀类药物试验、2项依折麦布试验、3项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联合试验、7项PCSK9i试验和21项其他试验),包括394,989名受试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9年,平均年龄为63.8岁。

分析结果显示,LDL-C每降低1mmol/L,主要血管事件的平均RR为0.78(95%CI 0.75-0.81),随访时间与主要血管事件的RR无关(p=0.615)。主要血管事件在一级预防中的RR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即治疗效果减弱)(p=0.018),但在二级预防中基本保持不变(p=0.533)。这项荟萃分析证实,降低 LDL-C的相对治疗效果在心血管二级预防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是稳定的,但在一级预防中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PB Burger教授建议,对晚年CVD高风险个体应当尽早开始降低LDL-C治疗。

研究2

既往心肌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的实现情况:一项真实世界的横断面分析


来自葡萄牙里斯本圣克鲁斯医院的D Gomes教授分享了这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结果。从 2022年4月开始由三级医院的20名不同心血管专家对心肌梗塞后患者进行随访。对于每个患者,LDL-C水平和目标实现情况均通过Friedewald和Martin Hopkins方程进行估计。总共纳入 400 名患者(年龄 67±13 岁,77% 男性,31% 糖尿病患者)。最后一次心肌梗死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纳入研究前4.5年。

总体而言,125名患者(31%)的LDL-C水平处于目标范围内。256名患者(64%)使用了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其中146名患者(37%)接受依折麦布治疗,2名患者(0.5%)接受PCSK9抑制剂治疗,102名患者(26%)使用了高强度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联合治疗。这些患者的中位LDL-C水平为61mg/dL [IQR (45-75)],其中35%的LDL-C水平达到55 mg/dL以下,11%仍高于100 mg/dL。结果表明在三级医院心血管门诊随访的心肌梗塞后患者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LDL-C水平在目标范围内,处方模式表明现有治疗方法的利用严重不足。

研究3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LODESTAR研究


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医疗院心血管医院Myeong-Ki Hong教授在讲座中介绍道,LODESTAR试验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4400名年龄≥19岁、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将所有入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并给予长达3年的临床随访。

疗效方面,随访3年发现,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发生主要临床终点事件风险无差异(8.7% vs. 8.2%,P=0.576)。55.2%阿托伐他汀组患者LDL-C<70 mg/dL,62.5%瑞舒伐他汀组患者LDL-C<70 mg/dL(P<0.001)。安全性方面,随访3年发现,瑞舒伐他汀组患者中10.4%新发糖尿病,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中8.4%新发糖尿病;瑞舒伐他汀组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概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2.5% vs. 1.5%,P=0.022)。

LODESTAR试验是首项比较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CAD患者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随访3年结果发现,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患者3年全因死亡、MI、中风以及任何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瑞舒伐他汀对LDL-C的降低效果更显著,但白内障和新发糖尿病风险更高。

研究4

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和高强度他汀类单一治疗在不同基线LDL-C水平中的比较:RACING试验的预先指定亚组分析


来自韩国首尔延世大学的S Hong教授报告了在不同基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下,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加依折麦布联合治疗与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的效果。在 RACING 试验中,3780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患者根据基线LDL-C水平<100 mg/dL(n =2817) 或 ≥100 mg/dL (n=963)分组,主要终点包为心血管死亡、主要心血管事件或3年卒中的复合结局,关键次要终点为LDL-C 达到<70 mg/dL的比例。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基线 LDL-C 水平较低和较高的患者,联合治疗组和单一治疗组之间主要结局的发生率没有差异(P=0.232)。无论基线LDL-C水平如何,联合治疗组的LDL-C<70 mg/dL的1年、2年和3年实现率都高于单一治疗组。在ASCVD患者中,中等强度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与高强度他汀单药治疗对3年复合心血管结局的疗效相仿,与基线LDL-C水平无关,并且联合治疗与LDL-C<70 mg/dL的更好实现相关。

研究5

依洛尤单抗治疗与30个月内LDL-C的早期持续降低有关:来自欧洲HEYMANS注册登记研究的最终结果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KK Ray教授报告了HEYMANS研究的最终结果。HEYMANS试验是一项前瞻性注册研究,从2015年8月1日开始入选欧洲12个国家中符合当地医保标准使用依洛尤单抗的成年患者。收集依洛尤单抗治疗开始前6个月(基线)和开始治疗后 30个月的患者数据。每3个月随访1次,分析LDL-C降低的中位数以及 LDL-C 较基线降低 ≥30%和≥50%的患者比例。

研究共纳入1951例患者,62%为男性,平均60岁,其中85%有CV事件病史,接受依洛尤单抗进行二级预防。在开始依洛尤单抗治疗后3个月内,LDL-C水平中位数降低了58%,并且这种降低持续了30个月以上。在整个研究期间,约85%的患者每次随访都维持了≥30%的LDL-C降幅,约63%的患者每次随访都维持了≥50%的LDL-C降幅。研究结果表明,依洛优单抗降LDL-C疗效平稳,耐受性良好。扩大PCSK9i使用人群,可能会对ASCVD的防治带来更大的益处,促进极高危患者LDL-C达标率的进一步提升。

研究6

将 LDL-C 降低至 1 mmol/L (40 mg/dl) 以下的心血管获益


在他汀类药物治疗中加入PCSK9抑制剂可以使许多患者的LDL-C水平低于1 mmol/L,但LDL-C降低超过该水平的临床益处最近受到质疑。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N.A. Marston教授报告了极低LDL-C的心血管获益。FOURIER 是一项跨国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依洛尤单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与安慰剂相比是否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Marston教授进行了一项探索性分析,以确定依洛尤单抗降低心血管风险与将LDL-C降低至1 mmol/L (40 mg/dl) 以下的一致性。 

FOURIER研究的所有27,564 名患者均纳入本次分析。基线LDL-C较低的患者在依洛尤单抗治疗后达到较低的LDL-C水平,一旦基线LDL-C低于2.4 mmol/L (94 mg/dl),达到的 LDL-C通常低于1mmol/L(40 mg/dl)并达到接近0.5 mmol/L (∼20 mg/dl)的水平。尽管如此,降低 LDL-C的临床获益并未减弱(p=0.78)(甚至显得更大),并且心血管死亡风险大幅降低。总之,在他汀类药物治疗中添加PCSK9抑制剂可使LDL-C低于1 mmol/L (40 mg/dl)。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将LDL-C 降低至该阈值以下会减弱临床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