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30

名称:《第三期:南北菁英线上病例复盘》 参加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左主干病变合并房颤

前降支CTO伴多支复杂病变

左主干远端分叉

冠脉介入

相关推荐

《第九期:热议左主干分叉病变线上病例复盘》

《第八期:CTO老伙计线上病例复盘》

《第七期:北部连线线上病例复盘》

《第六期:CHIP专家荟线上病例复盘》

《第五期:京沪渝专家线上病例复盘》

《第四期:CTO大咖线上病例复盘》

《第二期:CHIP手术线上病例复盘》

《第一期:东方群英线上病例复盘》

日程/专家资料

李保 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山西省名医,山西省心脏病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山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心脏介入学组组长,山西省心脏健康教育联盟顾问委员会主席等 多项职务。为我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创始人,率先在省内开展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内切割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内超声诊断术。

郭宁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心脏病学院(FACC)及欧洲心脏病学会(FESC)专家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为卫健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联络与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心脑疾病介入治疗产业分会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分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兼秘书。Circulation中文版、European Heart Journal Cardiovascular Imaging中文版、ESC Cardiovascular中文版及Cardiology Plus杂志编委。

修建成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美国纽约长老会医院IVUS fellow,美国心血管病研究所研究员,德国柏林心脏病中心、瑞典林雪平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与动脉硬化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影像学组委员、秘书,广东省介入理事会冠脉影像与功能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影像学组委员、秘书,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课题,参与“973”、“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重点课题,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军区医学创新奖一等奖,两项发明专利。

曹世平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CCU病区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计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影像学分会委员,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常委,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考官,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介入治疗及心血管危重症诊治,发表SCI及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杨滨 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3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医促会血管疾病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山西省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卫计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名高端领军人才,于2011年被共青团省委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999年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科研工作,擅长冠心病、瓣膜病及周围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

罗永百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研究方向与专长: 冠心病介入治疗 ,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工作,对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掌握射频消融、起搏器治疗等心导管诊疗技术。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参与翻译《冠状动脉内超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