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迭代出了很多新的方式,包括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友方式,甚至是诊疗方式等。互联网改变了医生工作、学习方式,例如医生与患者的连接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那么,当医生遇到互联网,您觉得改变了什么?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迅速而贴合的提升医生价值?

 

  移动医疗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但兼顾各方因素其仍前路漫漫,我们将拭目以待

                                               ——带您倾听10位领域大伽如何看移动医疗

欧阳取长 教授 主任医师 湖南省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陆劲松 教授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乳腺外科

刘健 教授 主任医师 福建省肿瘤医院 乳腺内科

将来的发展会超出想象,要做好准备

欧阳取长:

  目前,移动医疗非常火爆,我们也跟一些相关平台有过接触,包括诊断、治疗相关,包括与病友沟通的APP,也有接触过专门针对乳腺癌的APP(其中包括针对患者的,如何筛查、诊断,还有针对乳腺癌内科治疗方面医患的交流群等),所以,现在通讯如此发达,移动医疗可以助力于我们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

陆劲松:

  移动医疗是一个非常好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完全支持。移动医疗相关的平台非常多,其创意、想法都非常好,但是,我觉得有一点还需要发挥更多的聪明和智慧——如何架起一座医患之间交流的更好的桥梁,能够更加便捷的使患者能从中获得更大的益处,同时能够使医生的智慧和实践充分的发挥,使更多患者能够简便、容易、低成本的获得规范化的医疗的服务和信息。虽然要想实现,还有很多细节工作,但是从原则上来讲,这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健:

  从国家整体战略上来讲,都在推动“互联网+”的观念,所以将来移动医疗的发展会超出我们的想象,特别是现在将移动医疗和精准医疗的有机联合,以及医学大数据的建立。目前,国家也正在启动医学大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的大型项目,因此,将来移动医疗将会改变我们目前的医疗模式,应该讲是一个很有希望的项目,可能很快会来到我们身边。所以说,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王树森 教授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王涛 教授 主任医师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乳腺肿瘤科

王永胜 教授 主任医师 山东省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

要做到更实用,尚需稳步前进、进一步探索

王树森:

  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化的时代、IE的时代使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医疗其实也收到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移动医疗从继续教育等的很多角度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加快了信息的传播,让很多基层的医生、专科的医生能及时获得非常专业、前沿的讯息,让知识可以很快遍及到各个角落。但是,如果移动医疗要介入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还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传统的医生与患者间面对面的接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虽然我们提倡移动医疗在当今社会能够提高医疗工作效率、促进医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具体到实用层面还需稳步前进。现实中有些基本的诊疗需要多学科合作,比如有些治疗方法的选择,还需要医生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也需要同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当然,随着移动医疗的逐步完善,可能会逐步有一定的实用空间,但是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涛:

  现在,有一些移动医疗的平台希望与我们合作,也讨论过移动医疗怎么做、哪些病种的移动医疗更好做等。我想对于移动医疗来说,选择病种很重要,并非所有的病种均适合做移动医疗。从目前情况来看,现有的平台并不能帮到我们很多,我自己也有添加相关APP,但是一方面是由于工作忙,一方面是由于产品本身并没有达到我的期望,所有基本上并没有使用。其实,主要因为产品的功能并没有达到预期所以才没有用(比如手机,就算工作再忙,也会用,因为工作、生活需要它)。因此,移动医疗还需要在挖掘医患双反需求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从传播知识的角度,对于患者来说,移动医疗可以做到点对点的传播一些信息,但是如何才能让医生更有积极性去做这样点对点的传播,这可能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我认为移动医疗是一个方向,但是如何才能更加符合医患双方的需求很重要。

王永胜:

  对于移动医疗,临床医生需要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由拒绝到接受的过程。我想在数字化的今天,我们都应该充分利用移动医疗的优势,不仅对医生、对科室、对医院,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患者带来获益。

胡夕春 教授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大数据迫使医生不得不学习

胡夕春:

  在移动医疗的时代,对于医生来说,患者可能知道的比医生还“多”,这是一个最大的威胁(胡教授风趣的讲),其实,患者并不完全懂,但是他看了很多信息,所以这也督促我们医生应该多学习,需要在尽快的时间内,将国际上的前沿信息和先进技术了解和掌握,患者在进步,医生应该进步更多,这样才能为患者制定出好的治疗方案。如果医生停滞不前,会很麻烦,因为好多患者知道的东西,医生也可能不知道。因此,在移动医疗时代,对医生影响最大的改变就是,逼的医生不得不学习。


  谈到目前对于移动医疗的态度,医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情况也不同,比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属于全国最小的肿瘤医院之一,但是门诊量却基本是最大的,2014年的门诊量已经达到120万,这意味着对于医生来说,能将临床常规的患者看完已经很辛苦了。因此对于移动医疗的相关产品还持比较抵触的心理,不希望在常规门诊看不完的情况下,再接受更多的患者。特别是对于有行政职责的医生来说,常规临床只是所有工作中的一部分,医生已经很辛苦了,“信息越发达,移动医疗越发达,患者可能越多,医生可能越累“。


  编后语:其实若真实现了优秀的移动医疗平台,或许能让日常工作繁忙的医生们得到“解脱”,或许会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或能给临床医疗工作带来便捷呢。

张瑾 教授 主任医师 天津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科

在患者随访、MDT讨论方面会发生很大作用

张瑾:

  首先,互联网+、移动医疗是我们整体医疗领域中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其具体所占比例不高。那么,我们整体的临床实践是否需要互联网+和移动医疗呢?答案是肯定的,移动医疗可以为患者的随访(目前发挥作用的主要方面)、多学科讨论等提供帮助。现实中,移动医疗是否还能进入到其他方面?还需要行业的进一步管理和规范。2015年我们在做远程的多学科的会诊和MDT,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对于患者的随访,天津肿瘤医院的大部分患者是外地患者,通常只有在必须需要体检时候才要求患者亲自来到医院,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随访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的形式来实现。比如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约70%的患者都属于激素受体阳性,这部分患者术后需要接受长期的内分泌治疗,那么在这部分患者的随访及围绕治疗相关问题的解决方面,我认为互联网+应该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乳腺癌的特点是患者有长期的生存甚至长期无病生存,在医患的沟通上,移动医疗将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需要立即处理的情况,比如查体、就医、手术等,需要到医疗机构来执行。


  具体到医疗内容,比如,是否能够通过互联网来阅读影像片或其他内容?这在目前来讲还不能实现,也不能准入,目前还不能通过互联网来准确阅读CT等影像学的资料。总之,医疗行为和其他行为不同,必须要有严格的规范,哪些能够通过移动医疗实现,哪些不能?这些也都需要行业来规范。


李南林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

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移动医疗平台,拭目以待

李南林:

  目前,移动医疗在全国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了,有很多团队跟我接洽,现在我的手机上移动医疗相关的APP大概有五六个之多。


  大家都在抢新生事物的这块“蛋糕”。但是,我个人认为,目前还没有找到一款真正“接地气”的、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产品,比如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国家层面也对互联网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知道互联网使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很多,那么,对于医生来说,如何才能将互联网真正应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其实,很多人希望互联网能使我们的医疗行为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就如同电商能颠覆实体店一样,移动医疗能否颠覆实体医疗呢?如果有更好的机构和平台我也希望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和承担应有的责任,我们拭目以待。


  现实中的情况是,特别对于一个外科医生,很多时候会在手术台上,我认为移动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当患者通找到我时候,我并不能实时回答他的问题,二是我并不知道他是谁,患者给我提供的资料太少。所以,我希望的是,能够有视频对话的、实时的、面对面的形式,并且有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将患者的所有检查资料展现给医生。


  还有收费的问题,作为医生,付出了劳动,就应该有劳动价值的回报,可是很多患者却在谈到收费问题时望而却步,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西京医院在全国排名较往前,但是一个专家的挂号费才五元,这远远滞后于我们社会的生产生活水平。如果我们将医疗推进到互联网时代,五六块钱的挂号费是绝对不能解决问题的(希望花五六块钱就能通过移动医疗平台,医生花约半个小时时间把患者的所有资料分析完并给出满意的答复,这是不可思议的)。

刘荫华 教授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乳腺疾病中心

移动平台的搭建还需政府层面的支持

刘荫华:

  中国医改走过了30余年的历程,这30年是我们这代人作医生以来亲力亲为的过程。目前,关于移动医疗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大家都在热心于此,其实出发点都是好的,都希望中国在医疗方面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的平台。如114挂号(2016年伊始,北京已经全面推动和实施移动端网络挂号平台)、APP平台的搭建等也多次与我们医生沟通,为此媒体也在广泛的讨论这个话题,这说明它存在就代表有必要性,但是具体必要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可而知。


  据我所知,从我们国家的整体国力来看,在医疗方面的开支还是有限度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没有国力的情况下,使国家的整个医疗水平获得最好。同时,医学人才的储备需要更长的时间,中国对于医学人才的储备也还处在需要非常重视的阶段,否则,没有医生,谈何医疗平台,没有资源,拿什么构成平台的主体。另外,如何从患者分类的角度将医生分类,如何完成从全科医生到专科医生的这一过程,这其中还需要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国民对于疾病的认识、对于生命体过程中所感到的不适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等,对这些问题的认知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一个网络平台的搭建就能完成和达到理想的水平。


  医患之间是一个彼此互相帮助同时也互相矛盾的群体,然而,虽然双方所处的位置不同,但是双方共同的要求又是一样的,因此,彼此之间应该不断的在沟通和完善。有需求的求医问药是基于对医疗资源的信任,如果患者质疑他的咨询对象(医生)是否存在问题,甚至是否存在利益对等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医疗平台的搭建将仅仅是一个形式。因此,在移动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宏观的调控和指导。


  我觉得移动医疗是为了促进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为了给老百姓的健康管理提供更好的平台的一种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很多人去做很多工作,但是不可急躁,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尤其需要政府的指令。


  中国目前的医疗环境,并不是非常和谐和理想,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移动医疗今后要探索出一个合理的、合乎人类正常思维方式的方法,可能需要走的路也会很长。